說在前頭:本文隻是短評擴充。或許根本算不上影評。是我在失眠之夜随便寫的,具體寫了什麼亂七八糟我都不清楚,如果你會讀的話,你可以把它當成笑話,消遣去讀。
看完這個電影的時候,我腦海中想到的是上個月在電影院裡看《野蠻人入侵》女主角說的一句話:“一部洪常秀電影。”
是的,《野蠻人入侵》根本不是洪常秀電影,但《不虛此行》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部洪常秀電影。
為什麼是洪常秀的電影?
我大概隻看過十部左右洪常秀的電影,熟悉的三件套是 推拉鏡頭,固定鏡頭,大量的人物對話。
而《不虛此行》剛剛好完全契合這個洪常秀電影的模式。
本片用4:3(查不到具體縱橫比,但非常接近)的景别+大量的固定鏡頭+大量的對話。
塑造人物也非常接近洪常秀電影理念,人物秉持着尴尬的體質進行融合,對話,碰撞産生化學反應。
說回電影
洪常秀電影中的人物一直是尴尬的,但是自由的,同道理《不虛此行》也是,我們可以在電影裡看到很多我覺得尴尬,不合理的事情。
但洪常秀的電影中的人物是沒有狀态的,或者說沒有固定主題的。而《不虛此行》選擇的是寫悼詞的人,是殡葬行業相關的,是接近死亡的。這就意味着電影有了主題性和關懷度。
因為我不知道電影中那些寫悼詞是否誇張化或者情節化,脫離了現實等等,直觀給我的感覺沒有不舒服。
但電影你讓我相信這些語句,這些人物是否鮮活存在。
我是不相信的。
1.北京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一直在發出疑問。
在電影裡被呈現的分為三六九等的“悼詞套餐。”
北京真的很小(編劇圈),又好大(地理)。
2.這些人物是真的嗎?
邵金穗,老陸,方阿姨,王先生每個故事我都覺得無比虛假,但存在真實的情感鍊接。秉持着尴尬的體質進行劇情描寫。
3.故事到底是真故事還是是文學性呢?
無從得知。
電影擁有幹淨,整潔,輕盈的調度,擁有着文本性與電影與電影之外創作者的共同性。是通過框架(大量固定鏡頭)+文本(對話)而成的劇本性寫作。擁有着矛盾的主角,尴尬的對話和情境融合,卻能自洽。這點是放在華語電影裡面很少能看到的東西。
但電影描繪的北京,對生死,和聞善的困境,在我看來呈現的像是一件物品,一座冰冷的城市,是需要借着這些東西表達現實之外的東西。
很多人罵導演自戀,電影矯揉造作,将死亡分成三六九等的,從這方面也看得出來電影的另一面是什麼樣的。
怎麼說呢,《燃冬》跟《不虛此行》我都不太喜歡更談不上讨厭,喜歡的讨厭的當然可以理解,起碼他們絕對是健康無害的電影,
兩極分化評論非常正常。
它又好看又難看着,但總歸是不太好看。
洪常秀的電影裡有熙熙攘攘活着的,幹淨的人,他們調侃着,生活着,尴尬着,存在着。但劉伽茵的洪常秀電影,隻看到了無毒無害,創作者的困境,看到了尴尬,看到了自戀,也看到了能尬死人的齊溪老師,我完全不能理解這條線。
電影總歸是洪常秀,但不是好看的洪常秀。
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你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