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雖然講的是一群電影人的故事,但是卻承載着當下許多年輕(打工)人的情緒——他們的委屈、焦慮與無奈,他們的壓抑、孤獨與緊張,他們的不甘、憤怒與癫狂……他們是一群懷着夢想的北漂者,也是一個個平凡普通的打工人;他們是有個性、也有創意與追求的年輕人,亦是棱角不斷被磨得生痛的小人物。也許,他們就是我們。
影片通過一次次地在黑底上打出文字,直接将劇情架構/線索曝露在觀衆面前,仿佛在展示“救貓咪”的玩法;但一個個BUG,一處處迷影,一次次間離,一次次觀衆對主人公成長的期望落空,這條“救貓咪”的線索又不斷地奔逸而出。是的,到最後了哥和談子都沒有成長,更沒有成功;是的,到最後他們的《七秒人》都沒有“出生”(雖然最後有個預告片彩蛋(笑))——影片跳出了傳統的劇作結構:主人公沒有一夜成名、飛黃騰達,他們/我們的焦慮也沒有得到想象性解決。但是,情節依然起伏跌宕、含淚帶笑,他們的人生依然豐富多彩、活出“三倍的人生”,因為他們曾因劇本獲收在大樓前手舞足蹈,因為他們曾聚在一起面紅耳赤地讨論劇本,因為他們曾因電影、因夢想而分享了一份愛情、友情與熱情……因為他們沒有成長,但這或許也是一種成長。
影片的結尾一下子跨越到2100年,《七秒人》成了僅存的人類創作的劇本,因為它有瑕疵,因為它有錯别字,但這正是人之為人的證明。如果把人讀成一首詩、一部小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一個個字符,道路上的幸運與挫折則是一個個段落,它們最終彙聚成了生命這首詩篇/這本大書。我們不是AI,因為我們的文本不完美而充滿了糾結與矛盾、焦慮與痛苦;但我們可以是“銀河寫手”,用指尖淩空飛舞,譜寫下屬于自己的故事,咂摸着“戲作三昧”的快感。
也許,我們都是銀河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