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璐璐壁橱/胶片出柜史
笑料
1.1电影刚刚诞生时,常常将同性恋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幽默来源——娘娘腔
如:《银幕背后》(1916)《瑞典女皇》(1933)《柳暗花明》(1934)
1.2也曾有段时间,男人能很自然地在荧幕上表达他们的温情,虽然人们逐渐将同性间的情感认为是罪恶的
如:《铁翼雄风》(1927)

柜中
2.1海斯法典建立起电影业的自我审查制度,性倒错等被禁止在电影中出现,但这一法案并未完全将同性恋从银幕中抹去,只是让他们变得更难被发现了
如:《德古拉的女儿》(1936)《蝴蝶梦》(1940)《马耳他之鹰》(1941)《吉尔达》(1946)《夺魂索》(1948)《红河》(1948)《双凰多鸾》(1950)《孤独地方》(1950)
2.2五十年代,“男性气概”统治了一切,“看上去像同性恋”与“是个同性恋”得到差不多的待遇,每个男人要注意其一举一动;好莱坞学会了在字里行间说话,一小部分心领神会的观众则学会了从字里行间解读(这恰好表达了现实中同性恋面临的情况——电影/角色/同性恋者被关在柜子中)
如:《茶与同情》(1956)《无因的反叛》(1955)《宾虚》(1959)《野姑娘杰恩》(1953)《荒漠怪客》(1954)
2.3在50、60年代中的很多与两性关系相关的喜剧(如DF电影)中常常有一些可以被解读为同性恋的角色
如《绅士爱美人》(1953)《娇凤痴鸾》(1961)《枕边细语》(1959)《热情似火》(1959)
2.4当同性恋主题逐渐变得严肃起来,当性的问题开始被涉及,结果就是“良风团”对场景的修改与剪裁
如:《斯巴达克斯》(1960)《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8)《夏日痴魂》(1959)

出柜
3.1当好莱坞还在对同性恋遮遮掩掩时,英国的电影抢先迈出了第一步——《受害者》(1961),由当红影星德克•博加德出演了银幕上第一个同性恋英雄,并明确表达了对同性的欲望
3.2好莱坞的审查制度开始松动,在限制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电影人开始打碎这最后的禁忌(“性倒错”)——同性恋终于可以在电影中被讨论,而其形象常常是宿命般悲惨绝望的、无能为力的、倾向于自毁的
如:《双姝怨》(1962)《华府千秋》(1962)《狂野边缘》(1962)《女狐》(1968)《大侦探》(1968)
3.3 1969年的石墙事件标志着“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开始,直至《乐队男孩》(1970),同性恋第一次开始艰难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是同性恋之间的认同感与友情;此后逐渐出现不再以同性恋身份为耻的影片和展示同性间情/欲的影片
如:《卡伯雷歌厅》(1972)《下一站格林威治村》(1976)《洗车场》(1976)《血腥星期天》(1971)《午夜快车》(1978)《示爱》(1982)《双姝奥运情》(1982)《紫色》(1985)《千年血后》(1983)《我美丽的洗衣店》(1985)《离别秋波》(1986)《爱的甘露》(1985)
3.4但是随着同性恋在电影中的露脸,也伴随着一个不利之处,对同性恋报复性的丑化(刻板印象)/罪案化(凶手)/恐吓式(受害者)书写(faggot/queer)开始无处不在,刑诉塑着人们看待同性恋的方式
如:《粉身碎骨》(1971)《鬼马双警》(1974)《夜迷情》(1982)《青年狼人》(1985)《虎口巡航》(1980)《窗》(1980)《夺命影迷》(1981)

visible
4.长久的沉默终于结束了,新的公开而坦然的声音出现了,电影开始讲述那些从未曾被讲过的故事,那些一直真实存在着的人们的故事
如:《长期伴侣》(1990)《费城故事》(1993)《同性三分亲》(1988)《喜宴》(1993)《夺魂》(1992)《末路狂花》(1991)《油炸绿番茄》(1991)《毒药》(1991)《钓鱼去》(1994)《小时与时间》(1992)《爱德华三世》(1991)《末路记事》(1992)《我自己的爱达荷》(1991)《沙漠妖姬》(1994)《潇洒有情天》(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