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視聽
梁靜茹為本片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中的歌詞“黑暗中看見一束光”一語道破影片的主題。視聽設計為此服務:黎菲作為“光”的化身,幾乎永遠是暖色調(綠、白、粉、黃、紅等),充滿着純潔和希望。美術層面,黎菲與張辰浩各自的家庭内景的色調也迥然不同,前者溫暖,後者冷峻。布光上,對黎菲和張辰浩兩者各自的家庭内景進行明暗對比。黎菲的家幾乎始終是自然光效下的白天,哪怕是晚上,室内也被燈打得很亮。而張辰浩的家則幾乎始終是夜晚,黑影幢幢。張辰浩除非是和黎菲在一起,幾乎均處在昏暗的環境下。從張辰浩想放棄做混混,好好考大學,黎菲第一次給張辰浩補課的場景開始,兩人在教室裡補課的場景就有明媚的陽光射入。同時多次對張辰浩使用俯拍,來表現其無力。此外,張辰浩在家裡的鏡頭,大量使用諸如窗等前景的遮擋,使之處于後景之中,使之無法掌控畫面,同時形成一種監禁感。人物對環境與命運的無力感通過布光、機位、構圖展現出來。張辰浩在昏暗的台球廳伸手吃力地試圖捕捉從窗戶射入的陽光,動人又心酸。這一幕不斷與觀看日全食,臉被全光照亮的黎菲交叉剪輯,以蒙太奇手法進一步強化黎菲就是張辰浩的那束光這一主題。
有場戲是焦剛扮演的父親在張辰浩卧病在床的母親旁邊放着音量很大的音樂醉酒跳舞,張辰浩對此十分生氣,使用了手持攝影和傾斜構圖,來表達父子之間的劍拔弩張。
二、意象、隐喻
火車、鐵軌在實指黎菲和張辰浩每天上下學都會經過的地點之外,亦是虛指。導演高度自覺地将之用作重要的造型元素與表意元素,其作為貫穿始終的意象,輔以大量縱深調度,傳達了主人公試圖出走破敗小城,奔向遠方,改變命運的夢想。隻是,到後面火車調度轉為水平,張辰浩夢到自己被火車追趕掉入懸崖,正如後景中梁沐被欺負時的場景 ,前景中轟鳴的火車呼嘯而過,似乎将一切都遮蔽和掩埋了,火車依舊呼嘯,而少年可否奔向遠方?
鐵軌上疾駛的火車同時也是時間的意象,一個線性的、發展的、前進的時間向量。然而,正如後景中梁沐被混混欺負的那一幕一樣,後景在發生暴力,而暴力是礦區生活的“日常”,此時,前景中象征着線性、發展、前進的時間向量的火車呼嘯而過,将後景中的“日常暴力”行為完全遮蔽掉。這一個鏡頭頗具巧思。似乎“靜止”的、“停滞”的小城中的日常暴力場景與“運動”的、“前進”的火車在一個畫框中相遇,前後景的沖突帶出了時間層面的對比。北京申奧成功,互聯網到來,整個中國内部開始互聯互通,甚至與世界聯網······步入千禧年的中國,整個中國如同那輛疾駛的火車,飛速前進,日新月異。然而在影片故事發生的小城礦區,“人的節奏還遠遠沒有跟上世界的節奏”(殷若昕語,見2021/8/23微博直播間)。似乎“時間”并不能觸動充滿暴力的、滞後的、似乎亘古不變的“沒有出路”的日常。
除了貫穿始終的火車、鐵軌,上文已經分析過,影片劇作層面同時編織了其他幾個重要的意象與隐喻。比如在日常上下學的鐵軌上,張辰浩對黎菲提到了兩本書《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與《西西弗的石頭》。他們倆都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西西弗,艱難地與自己的命運作戰。于張辰浩,是想擺脫自己由于家庭等各種原因不得不淪為混混的命運,于黎菲來說,正如她在審訊室中所說,是這麼多年,放在心裡的一個秘密,始終在尋找機會扔掉那個石頭。
黎菲一家過年貼福字,父女倆有段談話,似乎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在影片快結束時,又一次過年時被再度談起。父女倆借由“福”字究竟要不要倒過來貼,倒過來貼是否就真的能讓“福到”延伸出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讨論。如果記憶準确的話,第一次貼的時候,黎菲主張倒過來貼被爸爸戲稱為不夠唯物主義,但第二年再貼的時候,好像接受了倒過來貼的貼法,雖然大家都開玩笑道這是唯心主義。這或許正是兼具導演身份的編劇殷若昕對于影片中的張辰浩,乃至對于影片外的無數的張辰浩們所寄予的期許。正如黎菲曾經質問張辰浩的一樣,“為什麼你願意相信他們也不願意相信我”,“你難道真的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嗎”,導演希望無數的西西弗們,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念,哪怕再艱難,也都不要輕言放棄。要始終堅信自己認為是對的東西。
三、表演
毫不誇張地說,今年是“張子楓年”,甚至借用網友的說法,是張子楓“巨年”。從年初客串的《唐人街探案3》,再到主演的清明檔的《我的姐姐》,五一檔的《秘密訪客》,網播的N年前存貨《歲月忽已暮》,客串的一分鐘戲份一條過被導演誇被大衆誇上熱搜的《中國醫生》,再到暑期檔主演的青春成長片《盛夏未來》,最後到這一部主演的《再見,少年》,七部作品,類型多元,涵蓋懸疑驚悚、青春愛情校園、批判現實主義、主旋律等多種類型,且每一種角色都能信手拈來,細膩生動,自然準确,爆發力與層次感、細膩度兼具,什麼樣的角色都能拿下來,收放自如,令人贊歎。《再見,少年》中的表演也是,将一個礦區長大、内心有自己的主見、執拗在的乖乖女形象演繹得非常到位。非要挑刺的話,就是審訊室中已三十多歲的黎菲在年齡狀态的把握上略有不足。但總體相當不錯。張子楓對表演的專注和認真為同輩女演員做出了相當好的示範。祝福她演藝之路越來越好。
焦剛演的賭錢、欠債、酗酒的無能父親也演得很好,隻是這是其慣有水平,此前的作品同類的角色已經演得太多了。其他演員也還不錯。
四、不足之處
上文已經寫了筆者分析出來的影片可圈可點的地方。殷若昕導演的處女作,可以看出确實很用心。下面說說不足之處。
受限于審查因素,影片删減很多。導演曾經在創作之初的導演闡述中提到會借鑒《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探讨暴力本身。而《再見,少年》由于諸多删減,造成混混群像的人物塑造,以及導演試圖借此探讨的暴力本身,暴力與社會環境大背景的關系(下崗潮?還是什麼?)等等都無法有效展開,很多東西交代得不清楚。心疼一下導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近四個小時的長度,能夠把少年群像、宏大的社會曆史背景、暴力本身、青春等諸多面向講述得清楚透徹。而《再見,少年》在有限的時間長度下,又遭遇到了審查部門的剪刀,留下了很多遺憾之處。
此外,張宥浩的表演也不太好。有幾場戲還是不錯的,但是有些時候的表演,情緒要麼不對,要麼不夠,要麼有點過火,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