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的伯格曼最佳!對家庭、人性、婚姻的無限趨近完美的傑作。

形式方面:1.開頭的紅景白字,以及環境對紅色的大範圍濫用”簡直就是絕無僅有。滴答的時鐘、即是暗示時間的消逝和緩慢(後面凱琳與丈夫晚餐背景的滴答聲)、亦是生命的終結與倒計時。2.豐富的人物調度:影片中間,瑪麗亞、凱琳、安娜共處一室構成前中後景,在安娜的呼喊後人物的位置變成了安娜、瑪麗亞、凱琳的前中後景。前者是倫理關系的遠近(個人認為從艾格妮的夢中可以為啥瑪麗亞在倫理關系上比凱琳更近,三者的夢中并未出現凱琳的身影)後者是心靈距離的遠近。且後半部分時有的縱深調度轉向橫向調度也讓人聯想到《伊萬的童年》3.充滿力量感的深紅色轉場,左右半臉的打光的銜接,亦是人物帶着假面生活,也是三者心理疏離的本源。4.人物服化道:三人一次重要的同框鏡頭,三者分别着色黑白灰,既對立有存在共性。艾格妮着白色意味純潔這也是伯格曼為啥讓對其餘三人進行回憶,而結尾末艾格妮的筆記也引出其純潔、天真的本性,帶着疾病的人通常和小孩子一般弱小如此設計也符合其特征。

其次便是其中的人物塑造簡直神乎其神。1.母性與神性同存于一體的女仆安娜。影片先是暗示安娜女兒的因病去世,與艾格妮的絕症相呼應。且艾格妮在疼痛難忍是最先呼喊的也應該是母親的名字但因為艾格妮從小缺乏母愛的原因,所以他呼喊的便是安娜的名字,後面安娜袒胸露乳般安慰艾格妮也有此意味。神性便是從兩次對上帝祈禱(全片唯一出現宗教性質的地方)、以及頭發、神情頗有點聖母氣息。甚至于後面艾格妮短暫回春,也隻有安娜願意安撫她,更是這點的證明。2.純潔如孩童的艾格妮,無須多言,潔白的服裝、飽受痛苦,與安娜女兒的共性。3.冷漠、自我封閉但内心脆弱的凱琳。對凱琳記憶的回想談到了謊言這也是借凱琳對家庭、婚姻的探讨。舉辦完葬禮即刻分家,不讓任何人觸摸、與丈夫上床前用碎玻璃摧殘自己都是對其用冰冷的面具武裝自己的佐證。内心脆弱渴望愛便是其在分離之際對瑪麗亞交談流露出的,外表的冷漠被瑪麗亞融化後的渴望姊妹友愛,都流露在影片結尾。她冷漠半生被人感化,換來的卻還是别人的冷漠。4.最複雜的人物瑪麗亞,感覺瑪麗亞從小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面對缺愛兩姐妹,她善于用愛來武裝自己,包括其對艾格妮口頭表達愛,但依然不敢觸摸。對凱琳用哭泣、撫摸來感化凱琳,卻在分家時不再依賴凱琳,而對之施以冷漠。

伯格曼最擅長的便是通過室内的布光、人物的動作、對白來探讨婚姻、宗教、家庭、倫理的。縱使不懂伯格曼宗教片的隐喻,但伯格曼關于家庭、人性、婚姻的思考後來者真的難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