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能從這樣一部作品中得到什麼啟示?“去感受就可以了,為什麼非要得到什麼呢?”非常認同,我也拒絕閱讀理解式評價,或者稱概括更貼切。但另一方面,我想環球耗資巨大推出的三小時整人物傳記片也絕非僅隻滿足導演的心血來潮—也許諾蘭真的這樣想。
從觀感來說,這是我所看過的其導演序列中最為“複雜”的一部作品。
一個性感的科學家,是的,基裡安•墨菲的特寫。性感是這位敏感富有才華的愛爾蘭演員,是出身富裕、風流但感性的猶太裔科學家,也是諾蘭高超的拼貼能力—不是調度。從結果來看,三小時能保持高強度信息輸出同時不讓觀衆倦怠,依靠的是堪稱繁複的拼貼與剪輯。原子世界的碰撞、爆炸、坍塌銜接着寫滿焦躁不安的面孔,本就無強因果聯系但程式相同的事件交叉剪輯,這種方式讓觀衆誤以為置身慷慨激昂的曆史轉折點中。但焦躁不安的面孔是人為強行塑造的,還是影像平滑流動所生成的?奧本海默所展現出的心理和行為複雜性與矛盾性:為何試圖毒殺導師?求學時代和與斯特勞斯相遇并進入原子能委員會的關聯?曼哈頓計劃中與情人的幽會的心理?泰勒口中“越來越像政客”、格羅夫斯眼中最适合的負責人與空投日本後的心理煎熬,他的圓滑(相對地,或者說是天賦)與坦誠……受夠了程式化的天才模版,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着酒神精神,背着十字架的科學家,但這僅僅是我們所看到的。緊湊富有動感的節奏背後,我們尚未知曉交叉剪輯背後的邏輯關聯。《薄荷糖》如果順序剪輯将會是一場災難,《奧本海默》一樣是。後者的既有素材将将能夠支撐起一部不錯的傳記片,慶功會的腳踏、原子的碰撞、爆炸、衰變、亡魂上身哭泣的男女種種,當然還有核爆實驗,我們并非靠近或者說理解了這個人物,而是變得愈發神秘與遙遠。我當然願意擁抱複雜與多意,但這是人為的,是拼貼的,是強迫接受感官刺激而留下的後遺症,所引發的思考不過也是前作智力解謎遊戲的承襲,我們依舊需要動用揮之即逝的記憶與不多的知識儲備去推理他的每一個決定。
影片的重頭戲放在了麥卡錫主義下奧本海默所遇到的政治審查和迫害,而在這一過程中,他所表現出來的既非不谙世事的天真,也非永不妥協的頑強,而是一種接受被動的主動。這種鈍感與其妻、同僚所展現出的勇敢顯得尤為明顯。這種泾渭分明并不構成人物性格與心理的多重性,而是編排的失衡與力不從心。既是天才科學家,可以遊走在學界、政界的金童子,也是面對污名與攻擊無力拒絕反擊的普通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影片所動用繁複剪輯的唯一必要性—如何将本就幹癟的人物經曆化腐朽為神奇。
畢竟學理性超強的原子彈研發過程無論以何種方式都難以單作傳記載體,而占據更多筆墨的兩場辯駁戲又并非人物塑造的必要,那麼在今時今日,重提舊事無疑是導演的表達所在。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一切以主義包裹着的私心怨念,對獨立思考自由人格的踐踏與抹殺。隻是感慨現在急轉直下的速度,我們已見怪不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