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論整理而成,并非個人原創。本次活動共28人參與讨論,22人打分,平均分為4.25(五分制)。

...

已經想不到任何多餘的定語再去描述一部婁烨的新電影了,每次新作上映,各種評論恨不能都把他的創作史再拉一遍。總而言之,期待早已拉滿。然而當開始讨論時,我發現預想中的激烈甚至對撞其實并沒有出現,顯而易見的優缺點說完後,大家頗有默契地将視線移開電影,落在導演身上。關于婁烨不怕沒話說,但是關于他最近的作品呢?《蘭心大劇院》有得聊嗎?

不廢話了,将話筒給我的朋友們,看看他們心目中的《蘭心大劇院》。時間有限,未能完全反饋讨論内容,還望見諒。

...
優點:

對于婁烨本人來說,《蘭心大劇院》的制片規格大抵是可以排進作品序列前三的。尤其是工業化指标上有着不小的進步,而導演的創作技法也可以看得出日漸精湛。@Wild life:它的槍聲是我聽過除了盜火線之外最清脆的,而臨近結尾時的槍戰戲其實已經超過了婁烨自己平時表達的範疇了。@元銘清:我最喜歡的是對濾鏡的使用,因為這個并不是單純的黑白濾鏡,而是經過飽和度的調整而達到的特殊效果,具體是調高白色的飽和度,降低黑色陰影的飽和度提高白色飽和度這樣會讓白光亮度變高,甚至有點過曝;而降低黑色飽和度則使陰影變成暗藍。這樣的方式讓人物和環境融合在一起,加強了一種社會畸形感。@顧姐:優點,還是鏡頭語言,看婁烨的跳切越來越舒服。@啊柒:感覺是婁烨的一次轉型,但是差點火候。@koito_yuu:最有趣的是第一次演戲和最後一次演戲,槍響聲好像是一樣的......

而更多被大家所提及挖掘的優點則還是集中于本片創作者态度、人物塑造的魅力、戲中戲結構、對于主流叙事的一種反動等方面,盡管相比同題作品《紫蝴蝶》沒有那麼叛逆。對于我來說,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蘭心大劇院》具有華語電影中很稀缺的國際視野,很狹隘的說,華語電影中的“外國面孔”在本片中不再僅僅承擔臉譜化功能化的作用,對于觀衆構建彼時的上海想象有很大的幫助。@花茶:婁烨對意識形态的回避,對政治态度的遠離是我很欣賞的一點,即使「蘭」有着宏大曆史背景,但導演也沒有高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旗,盡管結局把故事提升到了家國情懷高度,但婁烨還是那個婁烨,落腳點依舊是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亂世沉浮。@Grant_王冠:我今年看了幾個戲中戲電影确實覺得令人着迷,戲劇與現實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像《劇場》的結局,現在看不驚豔了但當時覺得還是被震到了。@一級特工:最後二人将吻未吻的狀态,個人感覺還是很合适的,避免将于堇的動機完全歸于譚呐一人身上。

@大寶魚:流暢的不被輕易察覺的轉場,其實還暗和了于堇間諜演員的雙重身份,無論在戲劇還是酒店,于堇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說戲劇和酒店都是舞台,于堇一直在台上,也一直在表演。我在短評裡是這麼寫的:婁烨戲稱這部電影是反羅馬的,和羅馬或者說大多數電影相反的是,演員知曉舞台的邊界,而讓觀衆去模糊,這便是本片出衆沉浸感的來源——讓觀衆的感知在限度内迷失。@元銘清:最後一句話說的真好,我會在想會不會是在暗示觀衆,電影裡的角色的生活仿佛戲劇一般,情感無法掌控,就好像鞏俐這個人,她需要表演,展現多種情感給大家,但是無法找到真的自我,隻有最後死的時候與趙又廷相擁,消失在舞台上,消失在戲劇中,同時死在這個荒謬的時代。

缺點:

相較于優點方面的千人千面,缺點方面就比較集中了。@親切的昊子:不喜歡的就是本片的人物塑造,可能是馬英麗的劇本的問題。先是鞏俐的角色,他全片幾乎都是滿臉疲态和麻木的臉,無論是耀眼的大明星,還是作為前妻和戀人,我感覺不到她的情感起伏,給人直觀上就是面臨任務的冷血特工。人物的塑造有問題,那麼他的行為動機就很有問題,她對黃湘麗對張頌文對趙又廷都是很跳躍的,有幾處我都想問,你究竟想幹嘛啊?@Grant_王冠:我覺得就是形象不夠飽滿吧......覺得他倆最後去酒吧殉情缺了點說服力。@大寶魚:我就覺得片尾的情感力度沒有完全覆蓋,間離的感覺還是太重了。我對于電影絕大多數時候情感戲份的收斂沒有任何意見,因為她的角色本該如此,但是最後需要有一個情緒的釋放,不隻是于堇的,更應該是觀衆的,片尾的處理還是過于淡漠冷靜了。@koito_yuu:我雖然給了4.5但我還是覺得前半段台詞信息量太大了,而且還有很多跳切,沒考慮觀衆接受的問題。

而就個人而言,《蘭心大劇院》中我最不滿意的一點在于片中所出現的妓女烤火以及清潔工洗床單的空鏡。這是片中出現的幾乎唯二關乎局外人的鏡頭,作為一部關注于人物關系與内心的電影來說,顯得有些生硬。但更重要的是它其實說明了蘭心本質上與左翼或者說時代背景下的大多數人毫無關系。回到人物行事的動機上來說,高尚者為了情感,低劣者為了苟活,我們看不到一個普通人面對生存的焦慮,隻能看到精英如何在自己的任務或者事業與情感間的平衡。婁烨所批評羅馬的缺點在自己作品中反而更加突出。之所以不滿意片中所出現的這兩幅空鏡。是因為片中其實根本沒有覺得導演或者創作者關心這些時代背景下的大多數。

結語

不管是贊美還是批評,對于婁烨這樣的作者,無話可說才是最可怕的。這往往代表着一種審美疲勞——标志性的攝影風格與環境塑造,一如既往的情感表現。為什麼不希望能夠看到一部美學風格大不相同的婁烨作品呢?曾經說過“身體感知大于意識形态”,而現如今,身體感知還在,但力度已大不如前了。那種身體上的痛感往往都來自于其電影中的被動者,在環境中被傷害、被抛棄,情感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觀衆天然地會産生悲憫之心;但《蘭心大劇院》恰恰相反,于堇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主動者,她的情感動态自然也難以捉摸,所以最後的犧牲,既不顯得那麼悲壯,又不叫人心生憐意。我更願意将它看作是婁烨創作上的一次嘗試,面對強類型,他的答卷還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