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又重溫了一遍長津湖,給我最大的沖擊并不是特效,是我們跳脫了以往戰争片在描述我方與敵方之間那種看似固有的格式化的形象。片中并沒有故意矮化,醜化美國軍隊,反而在美軍出場的鏡頭調度裡以各種炫技式的鏡頭,來給觀衆強調當時世界第一軍隊的形象。這應該很客觀地反應了當時美軍的真實實力,很好地把一個強敵,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擺在我們面前。面對如此強敵,面對如此惡劣的嚴寒天氣,更令人感到志願軍的不容易,也更好地給觀衆一種深層次的代入感,同時更升華了後面志願軍的犧牲有多麼慘烈,多麼令人動容。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句話背後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血淋淋的犧牲,作為後人我們要拍出他們這種精神,這才無愧于犧牲在冰冷刺骨的志願軍。在畫面裡看,可能是有了充足的制造周期了,視覺效果上比金剛川提升了不少,電影制作是有它的一套固定規律的,揠苗助長并不能拍出好的作品。隻有深耕細作,才能對得起我們的觀衆,對得起志願軍的英靈。長津湖或許是中國戰争片的一個新标杆,也算是為主旋律電影給出一個新方向,這一點還是值得點贊,期待下部水門橋能延續長津湖的優點,讓中國電影史擁有一部傳世佳作。接下來,我想說中國電影近年來在工業技術方面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流浪地球讓我們有值得驕傲的地方,而作為戰争片、動作片甚至是以後更多的不同類型片來說,一個強大完善的電影工業制作體系能否建立完善,從某種意義上是中國電影未來能否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指标。好電影需要好的劇本同時,也要有過硬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