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淩晨,日本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争爆發。幾乎在同一時間,日軍飛機轟炸了香港九龍啟德機場。緊接着,日軍沿青山道和廣九鐵路分兩路南進襲擊新界和九龍半島。駐香港的英國軍隊完全無力抵抗,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宣布投降,香港很快陷入混亂之中。英軍瓦利斯準将指揮的大陸旅疏于防範,九龍要塞被日軍輕易攻占,英軍被迫轉守香港島。12日,日軍向英軍發出通牒,要英軍投降,遭到拒絕。18日深夜,經過5天的徹底炮擊後,日軍分别在北角、不萊瑪、水牛灣完成了登陸。英軍反攻,未能成功。19日,英軍西部旅旅長羅松準将戰死。20日,英軍被日軍完全分割在東、西兩個地區。21日,東部旅向黃泥湧山峽反攻,西部旅向尼克松山反攻,均未能成功。24日,日軍再次對英軍勸降,但仍被拒絕。25日,日軍飛機及炮兵集中火力對倉庫山峽、灣仔山峽、歌賦山、扯旗山、西高山的英軍陣地狂轟濫炸,迫使英軍放棄抵抗,無條件向日軍投降。26日,日軍舉行了占領香港的入城式,香港正式淪陷。1942年9月27日,1816名英軍戰俘、778名日本士兵,加上日本人從香港掠奪的大量布匹、食品、火炮和軍用物資等從香港shamshuiipo營地的碼頭出發,目的地是日本。

甲闆上有2台起貨機及左右舷2根吊杆,船分3個貨艙,所有船艙有2層結構,每層用木質結構成階梯式,這樣可以運輸更多的人。離船首最近的一号艙關押着J.T波洛克指揮的皇家海軍,位于船橋前部的二号艙關押着斯圖爾上校指揮下的皇家蘇格蘭部隊,位于船橋後部的三号艙關押着彼特上校指揮的皇家炮兵和空軍。



“裡斯本丸”号

浙江省檔案館首次公開相關檔案

國際社會将隆重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60周年。4月2日晚,一位研究“二戰”時期重要曆史事件——“裡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英國學者托尼,來到浙江舟山,實地了解當年沉船事件中的曆史信息,随後将趕赴杭州,到浙江省檔案館查閱相關檔案。4月1日,浙江省檔案館将這組形成于57年前的珍貴曆史檔案公開披露。

60多年前,這艘滿載1816名英軍戰俘的日本船隻——“裡斯本丸”,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遭到美國潛艇魚雷攻擊沉沒。舟山群衆冒着生命危險,救出了300多名英國軍人,并在日軍的大規模搜查中保護、營救了3名英國人。這組重要而又珍貴的曆史檔案不僅見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争中的一個重要曆史事件,更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

“打開”57年前塵封曆史

在浙江省檔案館的特藏室内,保存着一組形成于57年前、編号為L030—236的曆史檔案。打開這一卷宗檔案的封面,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第一份檔案,是一封全部用英文撰寫的電傳信件。此信是當時(1948年4月12日)的英國駐華大使寫給當時中國外交部的。主要内容如下:

——戰争期間,一艘日本的船隻“裡斯本丸”号曾運載着2000名英國戰俘,從香港前往日本。1942年10月2日,該船行駛到舟山外洋,遭魚雷攻擊而沉沒。當時,由于中國舟山東漁父島漁民的奮勇救助,有200餘名英國戰俘沒有葬身大海,盡管當地漁民的生活非常艱苦,但是,他們還是想盡辦法為這些英國戰俘提供了食宿、照料等,使他們生存了下來。

——10月3日,日本兵派出炮艇圍住島嶼,又将這些英國戰俘押走。後來,當地的中國漁民還是冒着生命危險保護了其中的3名英俘,最後将他們安全地送到了盟軍的轄地。

——為了感謝中國舟山漁民大無畏的救助精神,英國政府已經撥出一筆專項資金作為獎品,贈送給當地漁民。同時,英國海軍已計劃派出一艘名為“麥考思”号的驅逐艦,前往舟山東漁父島舉行贈禮儀式。

第二份檔案形成于1948年4月16日,是當時的中國外交部寫給浙江省政府的一封快信,該信要求浙江省核查一下,舟山東漁父島上漁民“是否确曾在1942年10月2日救助‘裡斯本丸’号上之遇險英俘”。

該卷宗的最後一份檔案,是舟山東極鄉送呈的一份關于救助英國戰俘的詳細經過。主要内容如下:

東漁父島應為東漁人島,它是一個曆史地名,現在叫青浜島。1942年10月2日早晨。當地漁民聽到外洋傳來霹靂巨響。後來,洋面上就出現有遇險者在掙紮。在漁民唐如良等5人的提議下,青浜島全島漁民劃船參與救助,共救起216人;一旁的廟子湖島,也在漁民沈萬壽等5人的發起下開展了救助,共救起106人;另外一個小島——西福山島也救起62人。被救的人中,有人出示“香港英國人”五個中文大字,漁民才知道救助的是陷于日軍魔爪的盟國戰俘。

看到這些饑寒交迫的戰俘,這些小島上的漁民紛紛拿出衣服、飯食,還為他們安排住宿。青浜島上幾名有号召力的漁民則開始商量如何将這些盟國戰俘安全轉移。但是,10月3日早晨,日軍的五艘炮艇已經出現在這些島嶼的周圍。唐如良等人連忙把英國戰俘中看似頭頭的三個人藏匿到島上的山洞中,這3名英國戰俘是海軍中尉法倫斯、商人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頓[3]。當天下午,200餘全副武裝的日軍上島挨家挨戶地搜捕英國戰俘。結果除了山洞裡的3人外,其他381名英國戰俘都被日軍押走。此後幾天,敵艦一直在這些島旁巡邏。

10月9日,青浜島周圍已經沒有巡邏的敵艦,漁民唐品根等6人冒險用小帆船将3名英國戰俘送到葫蘆島,交給了當時抗日的第四大隊王繼能部,後輾轉送到重慶。

抗戰勝利後,被救的3名英國人與唐如良、王繼能取得了聯系。英國大使館可能是聽了這3名英國人的介紹,隻知道青浜島救助了200餘名英國戰俘,其實,加上廟子湖島等,共救英俘為384人。

這份“救助經過”的後面還附有一份花名冊,都是當年救助過英國戰俘的漁民姓名。那麼,如此規模的大救助,東極鄉為什麼一直沒有向上報告呢?其實,抗戰勝利後鄉裡也打算上報,但是,當地老百姓的質樸回答是:“我們不想邀功。”所以,這次鄉裡又要求當年參與救助的漁民登記姓名,以便接受贈款時,漁民們還是不願意登記。後來,鄉裡作了許多解釋工作,登記工作才得以開展。但當年發起救助英俘行動的沈萬壽還是明确表明:“不接受贈款”。

調查見證中國人救俘義舉

雖然,救助“裡斯本丸”英國戰俘的曆史檔案,一直都沒有公開披露過,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舟山民間一直有人在關注此事。舟山的離休老幹部毛德傳較早就開始調查此事,後來,文化系統的張堅、管一星,原舟漁公司的王永建等都曾到青浜島、廟子湖島、西福山島(今都屬于東極島範圍)做過實地調查,積累了許多珍貴的口述史料。

說到“裡斯本丸”沉船事件,當地的漁民還會提及一些曆史見證物。

漁民張福青的船出海救人,小船上已經坐滿了英俘,但是,張福青聽到一旁的礁石上傳來了音樂聲,還是将船搖到礁石旁。原來有3名英俘在礁石上,其中一名正在吹口琴。意圖很明顯,希望有人能救他。後來,這名吹口琴的英俘下海,搭着張福青船的船幫,遊上了青浜島。為了感謝救命之恩,這名英俘将口琴送給了張福青。所以,青浜島的許多漁民都知道張家曾有過一支特别的口琴。但是,不久因為生活實在是太艱難了,張福青的妻子最終還是将口琴帶到上海,換回了一石米。王永建說:“今天,張福青的兒子張定康說到此事時,還是感到非常遺憾,要是口琴還在,那不就是珍貴的曆史見證物嗎。”

其實,當地還是有漁民保存着當年英國戰俘所贈的物品。青浜島上的漁民任福仁也參加了當年的救助活動。後來,被救的英俘送給他一把西餐刀。王永建說:“如今,這把西餐刀正由其女兒任美君所珍藏。”

舟山的民間調查還使一名關鍵性的人物浮出水面——3名英國戰俘之所以能成功脫險,最後還得力于時任第四大隊副大隊長的缪凱運。那麼,這樣一個關鍵性的人物,為什麼在曆史檔案中不見其姓名呢?當事人的回憶文章,破了其中的謎團。

寫回憶文章的正是曆史檔案中有其名的王繼能。他在生前所寫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了缪凱運幫助3名英國戰俘脫險的過程。

當時,缪凱運正在葫蘆島自己的嶽父家中做客。聽說青浜島有盟國戰俘,他冒險坐船前往。在青浜島上,他與3名戰俘交談後,馬上安排人員、船隻将他們轉移。從青浜到郭巨,再到康頭,然後到象山,一路派兵保護。最後,3名戰俘又去了雲和,并輾轉到達重慶。王繼能的文章說:救助3名英國戰俘,缪凱運“實在是功不可沒”。但是,在1948年前,缪凱運卻已經被當地官員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

難怪曆史檔案中,隻有大隊長王繼能姓名,卻沒有副大隊長缪凱運的名字。筆者在舟山看到了一幅曆史照片,照片中的人物包括王繼能和缪凱運,和他們在一起的正是3名被救的英國戰俘,他們都穿着中國漁民所提供的中式服裝。這也是珍貴的曆史見證物啊!

更大的見證物其實應該是一艘機動帆船。王永建說,後來,英國軍艦并沒有來東極島送贈款。我們在翻檢以往的舊報紙中獲悉,1949年2月18日,英國人曾在香港舉行一個感謝儀式。當時的港督葛量洪代表英國政府向舟山東極鄉贈送“海安号”機動漁船一艘。但是,關于這艘漁船最後的去向,目前還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

永遠銘記

2009年7月23日,東極曆史文化博物館開館,展廳面積450平方米,分為“裡斯本丸”沉船事件紀念館、民俗民風館和漁民畫館三個系列展館。[3]

其中位于二樓的裡斯本丸沉船事件展館是目前國内唯一以“裡斯本丸”事件為主題的展館,英國人臨走時留下的瓷磚、英國人扶着漂流的木梯、船上的啤酒桶、中國漁民給英國人送飯的竹籃……都是這段曆史的實物見證。[3]

梁銀娣告訴記者,目前這個展館已經得到政府撥款,開始整修。[3]

“那塊瓷磚是英國戰俘被日軍押走前留給漁民嚴全民家的。”梁銀娣說,當時英國人給好些人家留下了物證,一位英國人臨走時,摘下了手中的戒指交給漁民劉榮國的妻子楊嬌娣。[3]

這枚刻有“J·N·W”和“9·375”字樣的戒指至今保存在劉家。[3]

“奶奶生前說過,看英國人打手勢的意思,應該是讓她留個證物。她1996年去世前,囑咐我們一定要物歸原主。”楊嬌娣的孫子劉竹定說。[3]

“長胡子的英國人臨走時先打手勢比比我的個子,再比比他的個子,朝我招招手,可能意思是等我長大了再見面。”這是梁奕卷記憶中最後的英國人印象。[3]

但是從那時起,獲救的英國官兵就再也沒有和中國漁民們見面,直至2005年,才有一位英國老兵查爾斯·佐敦回到東極鎮,悼念戰友。[3]

當時,英軍密德薩斯團第一營在香港防守,有150多名士兵在“裡斯本丸”事件中遇難。[3]

2013年,密德薩斯團老兵協會寄給舟山“綠眉毛”航海隊隊長胡牧一個花環,當年胡牧在舟山發起了民間悼念活動,如今已組織過三次民間祭奠儀式。[3]

當時的報刊記載,1949年2月18日,港英當局曾在香港舉行感謝儀式,港督葛量洪出席。在感謝儀式上,葛量洪發放了獎金和作為獎品的一艘漁船,但是錢物并未交到東極漁民手中。[3]

如今,在浙江省檔案館的特藏室内,仍保存着一組編号為L030-236的曆史檔案,這是英國駐華大使館于1948年與中國外交部的往返信函。[3]

信函中,英國政府對東極漁民表達感謝,并要贈款贈物。而當時管轄東極鄉的定海縣政府在回文中說,東極漁民“佥以過去義務,為吾人應有天職,罔求邀功”。[3]

“現在‘裡斯本丸’還有不少未解之謎需要我們探索,但是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絕大部分英國軍人和中國漁民已經不在人世,我們需要記着這段曆史。”胡牧說。[3]

史料展現“沉船事件”全貌

當年“裡斯本丸”船上的英軍戰俘,今天還有12名幸存者。研究“裡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英國學者托尼,一直與這些幸存者保持着聯系。托尼從這些幸存者中獲知了事件的真相和中國人的仁慈。4月2日晚,這位學者來到舟山,與中國的研究者,以及當年救助過英國戰俘的漁民見面。

通過托尼對國外史料的調查研究,有關“裡斯本丸”沉船事件的全貌,也開始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裡斯本丸”船上的戰俘,共計為1816名,都是當年在香港與日軍作戰被俘的英軍官兵(還包括幾名軍官家屬)。“裡斯本丸”是條改裝過的貨船,甲闆下有3個裝貨物的底艙,分為前艙、中艙、後艙。日軍将這些戰俘分别裝進3個底艙,由于艙小人多,所有的人都隻能站着。3個底艙就成了3聽“裝人的罐頭”。甲闆上則是770餘名全副武裝的日本兵。

當時,日軍是要把這些戰俘從香港押送到日本本土。該船既然用來運載戰俘,在戰時情況下,理應懸挂相關旗幟或明顯标志,但是,日軍沒有在“裡斯本丸”号上标明任何有關戰俘船的标記。

1942年10月1日早晨,在舟山外洋巡邏的一艘美國潛艇(SS—214 USS GROUPER)發現該船後,就向其發射魚雷,其中有一枚魚雷擊中該船。但是,“裡斯本丸”号并沒有馬上沉沒。

當天下午,日本的驅逐艦、運輸船都趕到出事海域,将船上的大部分日軍作了轉移。然而,在這緊要關頭,日本兵居然将3個底艙的壓艙闆全部釘死了。英俘中的軍官向日軍提出抗議,要求每個艙都拿掉一塊闆,讓戰俘們能呼吸到一點新鮮空氣。但是,這一提議不僅遭到日軍拒絕,日本兵甚至還在壓艙闆上蒙上防水布,從而使底艙的空氣更加渾濁。

10月2日早晨,已經是遭魚雷攻擊後的24小時,該船還是沒有沉沒,并已經移動到距青浜島3英裡處的海面。但是,船的後艙已經進水。後艙的戰俘在極度渾濁的空氣中輪流用力踩動水泵排水。

上午8時多,船上所剩的日軍和船員開始撤離。底艙的戰俘開始自救。前艙和中艙的戰俘最後終于艱難地打開了壓艙闆,爬上了甲闆。日軍卻向他們開槍射擊。不久,後艙進一步下沉,後艙的戰俘最終沒能打開壓艙闆,全部遇難。

沖出底艙的戰俘紛紛躍入大海,向遙遠的島嶼遊去。途中有不少人葬身大海。一名幸存者後來回憶說:“奇迹真的發生了!中國的漁船隊駛了過來,開始救助活動。我是被救的其中一個。所有被救的人太幸運了,也包括我。被救後我們所住的地方叫‘青浜’。”“這些中國人非常善良地對待戰俘,給我們食物和中國人自己的衣服。”

幸存者漢密爾頓上校的回憶文章中有這樣的話:“原先,日本人的本意是讓戰俘全部淹死,這樣他們就可以說船是被美國人擊沉的,而他們沒有機會實施救援。後來他們在海上看到中國人救了如此多的戰俘後,才明白他們的計劃不可能被實現,所以他們改變了策略。”

“裡斯本丸”号上的戰俘,本來完全有時間獲救,日軍在轉移自己的士兵時,可以将戰俘一起轉移,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

就這樣,在舟山東極島的外洋中,不僅沉沒了一條大船,船旁還留着近千具英軍官兵的遺骸(現在最保守的估計當時死了840餘人)。



戰士陣亡紀念碑

曆史是一面鏡子,隻有回望曆史,反思曆史,才能展望未來。這也正是中國民間人士關注此事,英國學者研究此事的意義所在。[1]

戰火情誼

1942年10月,日軍征用“裡斯本丸”号客貨船押運英軍戰俘從香港返回日本,途經中國舟山海域被擊中,日軍殘忍阻攔戰俘逃生。

丹尼斯·莫利是“裡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最後一名幸存者。中國漁民救了英軍戰俘的命,我很感激中國漁民。丹尼斯·莫利之女 維尼:2022年5月1日我給習主席寫了一封信,因為我的父親之前和我說過許多事情,告訴我關于“裡斯本丸”号船的事。我沒想到能收到回信,我太高興了,深感榮幸。“裡斯本丸”号船的故事仍然能在中英兩國人民中引起共鳴,是因為人類擁有愛、和平、友誼等共同的價值觀。我能肯定的是,這個故事會在我的家人身上延續下去。



共3張

戰火情誼

1942年中國浙江省舟山漁民英勇營救“裡斯本丸”号船英軍戰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也是兩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的曆史佳話。我對這段曆史很熟悉,2015年我訪問英國時專門講了這個故事。——2022年8月27日電,國家主席習近平複信“裡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屬,鼓勵其繼續積極緻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國朋友為中英關系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