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為什麼我家花瓶裡一直隻插一朵花?

AI會告訴你:這可能是一種美學追求、意境表達、空間适配、個人需要。

兒子說:為什麼來着……我忘記了。

母親回答:在兒子上小學時,有一天,他給我帶回來一朵郁金香,我很開心。從那裡以後,我就習慣在家裡的花瓶裡插一朵花。

如果你問:什麼是“一半的煙花”?

AI會告訴你:某某旅遊勝地的花火大會上,煙花會貼着湖面發射,從湖的對岸看過去,煙花看起來就是一半。

兒子說:還真有這種東西啊。我還以為是我媽的胡言亂語。

母親回答:我們住的房子樓層很低,當對面放起煙花,因為建築的遮擋,我和兒子看到了“一半的煙花”。當時我說,“這麼美的東西有一天也會忘記吧”,兒子卻說,“不會的,因為是一半的煙花”。我還想和兒子一起,看一次“一半的煙花”。

電影《百花》從記憶的角度,把人類和AI放在一起做了個有趣的對比。“忘卻”是人性最難模仿的特征,也是人類最難躲避的命運。

記憶是一條長長的走廊,兩側布滿大大小小緊閉的門。不耐煩的兒子隻想快點走過去,在他身後,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母親吃力地跟上,卻總是推開錯誤的門,盡管如此,母親還是一扇一扇地推着,直到她再也推不開一扇門。

當母子走散在記憶的長廊,走丢的到底是到底是母親,還是兒子?

兒子以為母親被困在了記憶的長廊,可母親隻是找不到那扇名為“一半的煙花”的門罷了——“一半的煙花”象征着她私奔前和兒子溫馨相處的氛圍,這扇門是由兒子關上的——可她還記得好多和兒子生活的時光,也記得那場自己“不後悔”的私奔,記得自己的隐忍、羨慕、心動、震驚、痛苦、歉意……可兒子被困在“被抛棄過一年”的仇恨之門裡,再也走不出去,仿佛忘卻了其餘和母親快樂的日子。

因有葛西百合子在療養院裡說出的那句“可是我不後悔”,與其說這是一部有關母子情的電影,不如說是有關“記憶”的故事。

因此,筆者以為《百花》這個名字更好,而不是《我和媽媽的最後一年》。在日語中,“百花”(ひゃっか)有百花盛開的意思,象征着多樣性。人的記憶正如拼圖,沒有标準拼法,多拼一片可能是愛,少拼一片就成了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