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SCREENDAILY發表了一篇名為《不計成本,麥浚龍颠覆性重構了一個另類的90年代香港》(With no expense spared, Juno Mak constructs an alternate 1990s Hong Kong)的評論文章。
這位演員/導演繼《僵屍》後令人備受期待的神秘續作亮相戛納午夜展映單元。道德困境、野心博弈與手段較量構成了《風林火山》的核心。

文:ELIZABETH KERR
翻譯:跳房子
排版:泓澤
視頻圖片:忠澤 陸泫龍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

該片的背景設定在90年代,是香港演員兼導演麥浚龍執導的第二部長片,講述了一對身處毒品交易對立面的兄弟在家族制藥企業總裁遇害後,陷入愈發殘酷的權力鬥争的故事。
一位是拼命洗白的企業繼承人,另一位則甘願維持公司合法與非法藥品販賣的雙面身份。盡管這部影片憑借精良的制作構建出華麗而恢弘的“準史詩”格局,但支離破碎的節奏和時而晦澀、時而混亂的叙事手法,令這部作品幾乎難以解讀——所幸沒有完全喪失視覺呈現上的可觀性。
在戛納午夜單元舉行全球首映的《風林火山》,是麥浚龍繼2013年獲得金馬獎費比西獎的《僵屍》之後,籌備近十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延期)、耗資據傳達4億港元(約合5100萬美元)的野心之作,堪稱香港電影史上最高成本制作之一。

《僵屍》劇照
就目前情況而言,該片仍有望吸引其他電影節,尤其是聚焦類型片的影展或其他活動的注意,也可能獲得小衆發行商的青睐。雖然能否複刻去年同屬戛納午夜單元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的轟動還有待觀察,但考慮到叙事複雜性,《風林火山》在大銀幕上顯然更能發揮出視覺呈現上的優勢。
這部影片信息量堪稱爆炸,故事始于1994年一個架空的法外香港,制藥企業Q-IN的繼承人莫頓·李(金城武飾,暌違銀幕八年再度亮相)前往醫院探望病重的父親。與此同時,兩名神秘悍匪在銅鑼灣交錯的街區裡(實際上是在深圳搭建的實景模型)發動了血腥的槍擊事件。而被困在風暴中心的救護車旋即成為攻擊目标——這座位于輻射區中心的城市正經曆着藥品短缺危機,毀滅性輻射和漫天飛雪加劇了局面的混亂。

當一名卧底探員(麥浚龍飾演)化身人肉炸彈炸毀Q-IN總裁所在的醫院後,莫頓啟動了重塑企業形象的洗白計劃。遊走于正義與邪惡之間的緝毒警員黃志達(劉青雲飾)、老謀深算的警探鐵文傑(梁家輝飾)、職業“清道夫”程文生(古天樂飾)、莫頓的妻子劉思言(高圓圓飾)以及逃亡在外的長兄麥德士(杜德偉飾),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或阻礙着這場轉型計劃,而這還僅僅是冰山一角。
雖然麥浚龍在片中多處引用《孫子兵法》(本片中文片名即取自該典籍),但《風林火山》本質上仍然是一部經典的黑幫兄弟情仇劇(令人聯想到《辣手神探》),戲中不乏《教父2》《盜火線》《機械戰警》的影子,還額外添加了動作類電子遊戲的元素。


麥浚龍此次與周汶儒(代表作《第八個嫌疑人》)合作編劇,他以重構香港犯罪類型片的姿态,巧妙地沿用了他在前作《僵屍》中标志性的低飽和色調與後啟示錄工業風格的美學設計。
恰到好處的時代錯位感支撐着影片構建起堅實的世界觀,而麥浚龍對香港獨特的空間視覺張力的把控依然相當精準。無論是開場莫頓在無數城市隧道之一中的卧床鏡頭、還是銅鑼灣的飄雪奇觀,抑或堪稱影史上最風格化的葬禮場景,都極具視覺沖擊力。
但動作指導鄧瑞華的設計實在是敷衍了事——可能沒有脫離導演的哲學化追求,但《風再起時》《樹大招風》等兼具思辨深度與動作張力的港片早已證明二者能夠完美融合。

《風林火山》讓人感覺存在大量的叙事缺失,真實原因可能是原始素材過于豐厚——據傳導演剪輯版長達近七小時。大量情感線索與叙事脈絡被删減,意味着觀衆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來厘清人物關系與他們的行為動機,從而難以完全沉浸在這個異世界般的香港,而全明星陣容的表演也因此淪為陪襯。
總而言之,《風林火山》仍然是一部富有巧思的作品,它更适合做成一部精彩的迷你劇。
書本短評
陸泫龍(抛開書本戛納記者):2????
槍戰版《小時代》,一直在下雪的銅鑼灣,暧昧不清的人物關系,集團勾心鬥角的繼承者們,粉墨登場并完成各自的表演任務。
從一開頭的打鬥戲開始,1:1的銅鑼灣置景便顯得虛假,沒有真實的“人”的存在,也沒有任何明确的主線和關系推進,甚至連最基本的故事“三要素”都因素材剪輯的原因而幾度淪喪,接連不斷的殺戮場面更是沒有任何精彩的動作設計,不是莫名其妙地開槍殺人就是毫無邏輯的暴力互搏。
不僅一衆演員的念白不如人意,而且古天樂近年來一直在重複相同的角色。在麥浚龍的世界當中,女性淪為陪襯和男性欲望的視覺材料,處處充溢着導演對權力階級的意淫和人物塑造毫無特點的理解。《風林火山》中所營造的男性氣質,既非蓋·裡奇那般英雄主義式的浴血奮戰,亦非北野武黑白兩道的精神流露,比邱禮濤差了十個鄭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