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原型事件中很有趣的一點是:真實曆史中羅瑾(當時南京城“華東照相館”的照相師)偷偷保存下的那些照片其實在戰争期間根本出不了被重重圍困的南京城,也沒像電影裡那樣奢侈地去什麼國際安全區。
當時羅瑾怕照片被日軍發現殺頭,不得已将其藏于南京城内一座佛教寺廟的茅廁裡三年,每天為照片去茅坑站崗檢查……
就說這麼多,曆史現實遠比藝術影視更殘酷。
文:萬年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

一、Change
《南京照相館》,我的評價是視聽語言和場景設計可圈可點,但細節方面略顯不足。
全片主要人物多達七八個,那麼如何能夠快速地在觀衆心中建立起鮮明的、有區分度的人物形象至關重要。

抛開一些煽情段落不談,人物弧光在劉昊然(郵差)與王傳君(翻譯官)身上稍顯平淡與刻意,更别提全程做陪襯的楊恩又(小女孩)。
但高葉(女演員)和王真兒(照相師的老婆)這兩個女人之間的人物關系處理得還是挺好的。
在戰争背景下,能夠跨越階級,使一對最初的敵人變為戰友和知己,依靠的是人心底裡的善良以及全民族共同抗戰的決心,基于這些的人物成長和弧光展現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人物關系的根本性變化發生在高潮部之前的“抓阄”段落,避免了落入單純地将人物關系轉變作為應對戰争襲來的被動行為的窠臼。
二、Shoot
我們在看一部電影的過程中(包括創作時),應當注重人物的例證性動作。
我們能夠區分片中各個人物,主要也是依靠:由例證性動作所引導的,通向各個人物内心的獨特道路。
而所謂例證性動作,指的是“能體現人物個性特征和行為特點的動作”。
在細節方面稍顯不夠豐滿的情況下,《南京照相館》中所呈現的人物的例證性動作被人為地混雜在了一起。
一方面,由于代指拍照的“shoot”和射擊的“shoot”同為一個英文單詞而構成了一種巧妙的對位和隐喻,這種動作自然地生長在劉昊然(郵差)和王骁(照相師)兩人身上,并最終使他們的對等反抗變得可信;

那麼在另一方面,王傳君(翻譯官)的明哲保身和高葉(女演員)的精緻利己、自戀這些動作并未使他們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反而被導演拿來耍了個欲揚先抑的小把戲——你看看,你看看,利己的家夥在戰争的洗禮下是不是幡然悔悟了?是不是沒有經曆過軍國主義的拷打,還保留着最後的倔強了?

王傳君布道中(翻譯官版)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真實戰争中人民群衆的覺悟一定經曆過這樣的改變。
基于角色形象不夠有區分度的原因,這種先前妥協猥瑣逃避→因某事件受到刺激→成為堅定的反法西斯鬥士的公式化轉變模式,在王傳君(翻譯官)、周遊(宋班長)和高葉(女演員)身上都有體現。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部分:人物關系的發現與突轉處理得過于分散,這直接導緻觀衆在觀影過程中會有被一遍遍打雞血的感覺。

所謂“發現與突轉”,是指:通過發現隐秘的人物關系或某些事件,最終指向人物關系的變化,造成戲劇情勢的突轉,使沖突迅速向高潮轉化。
比如說古希臘經典悲劇《俄狄浦斯王》中,主角發現皇後是親媽,自己殺的是老爸的真相和整出戲的最終高潮(母親上吊+刺瞎雙眼+自我流放)是完全的連鎖反應甚至是幾乎同時進行的;
而在《沉默的羔羊》裡,主角兩人最後一次的會面宣告着女主從心理上徹底接受漢尼拔的父親形象,在這之後立刻接了對于水牛比爾的抓捕橋段(全片戲劇性高潮,亦即A故事的關鍵時刻)……

《沉默的羔羊》
具體到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周遊(宋班長)因看到弟弟被殺的照片而拼命算一個節點,抓阄又是兩個女人關系改變的節點,王傳君(翻譯官)在最後認清敵人的真面目做出行動又是一個節點,而小女孩卻全程毫無存在感,甚至她的内心如何、是否有過轉變也不得而知……
過于分散的人物關系突轉使得《南京照相館》的故事結構看上去不夠緊湊。

三、Relief
不過挑剔歸挑剔,畢竟是院線片,我們不可能期待在電影院裡看到像《鬼子來了》那樣的反類型電影。
刨除掉主旋律帶來的酸臭味,申奧的這部獻禮片顯然有許多值得一誇的場面。
首先在場景設計上反常規地舍棄掉巷戰加戰争大場面的史詩處理,全片主場景移至照相館的鬥室之内。景别策略随之進行的大膽改變充分利用空間制造出緊張感,整體觀感其實是不錯的。
另外有幾場戲是拉到街上與河邊。尤其是街上那場殺嬰戲,确實值得一看。那場戲在視聽語言上,用聲音與景别的對比營造了強烈的戲劇張力:

情節設計上,後景是孩子哭鬧與人群的噪音,前景則是需要安靜環境的照片拍攝;
戲劇沖突上,前景主角男女祈禱着趕快把照片拍完,後景日軍殺完嬰兒,轉頭抱回死嬰放在前景的主角手中繼續拍照(雖然這裡應該是日軍照相師把嬰兒拿過來塞着更合理);

聲音設計上,摔嬰導緻人群恐慌騷亂,其嘈雜的噪聲有意處理得十分模糊(也暗示和增強了人群的慌亂與恐懼),然後的一聲槍響處理得極其高亢,使得霎時所有嘈雜消失,人群隻剩沉默,再沒人敢出聲。
緊接着在沉默中躍起孩子母親的哭聲,從人群中騰空而起抛向天空……整個過程的聲音處理得行雲流水。

那場戲用各個向度的對比技巧與别出心裁的設計理念,營造了國産片中少有的令人難以忘懷的絕佳視聽效果。
(實際上電影結構的原則更接近戲劇。橫向對比片中後半部分鏡頭利用空間進行的搏鬥戲份的設計,戲劇方面依靠感官進行氛圍渲染的手法和影視方面對于空間縱深和層次的處理在此片中實現了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四、Remember
《南京照相館》導演在訪談中曾透露:上映前按要求進行了删減。

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B站上面直接搜汶川大地震都能直接搜到血腥且不打碼的解救受傷災民的紀實錄像,而反映真實抗戰曆史的作品卻必須接受各種審查和閹割。
對于這類作品我向來覺得越多越好,不要擔心太過激進的畫面呈現會吓到觀衆,而是現在的這些作品都還遠遠不夠真實的曆史影像來得“激進”。



用陀翁《卡拉馬佐夫兄弟》全書的最後一句話作為總結:“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善良(對待他人),其次要誠實(坦誠面對過去),最後是永遠不要相互遺忘(遺忘曆史)。”

《反複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