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面前,謬論站不住腳;陽光之下,陰影躲不住身。”

...

電影《十二公民》

每當談起《十二公民》這部電影,人們總是會先入為主地貼上“翻拍”“虛幻不現實”“遠不如原作”這樣的标簽。

...

電影《十二怒漢》

誠然,《十二怒漢》的耀眼無法被忽視,但《十二公民》的優秀也同樣值得認可。

...

十二位陪審員組成陪審團

由于我國法系與歐美法系大不相同,《十二公民》的背景設定為高校模拟法庭辯論後的家長陪審團投票。這一改動可以說是相當合适的,硬搬原版情節于現實全然不同,而大費周章地設定背景又徒增篇幅。因此,模拟法庭這個設定是恰到好處。

...

召集十二位公民參與

簡單介紹一下陪審團制度:陪審團制度多見于英美法系國家,由法院召集十二位公民參與案件事實判定,給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裁決,這對法官最終裁定有着重要影響。

...

十二位公民職業、性格大不相同

電影中的十二位家長基本符合十二位公民的要求,即随機召集、自由判斷與結果一緻。

在電影中,十二位家長聚在一處學校倉庫讨論案情。在基本了解案情後,十二位中有高達十一位家長給出有罪判定,而其中一位家長,也就是主角給出了無罪的判定。

電影内容無需贅述,我們在這兒讨論主角改變十一位家長的幾大策略。

一、質疑證據

...

對每一處都需要“吹毛求疵”

作為案件關鍵證據的兇器——匕首,主角率先對其展開質疑,他作出的策略是匕首的唯一性。他反複詢問其他家長,這把匕首是否極為罕見,甚至獨一無二?

...

“特殊”的匕首

衆位家長在觀察匕首的造型後,紛紛給出這把匕首屬于死者兒子,這把匕首是定制獨有的結論。而這,恰恰是主角推翻結論的前面鋪墊,他不急不緩地掏出幾十元網購的匕首,以打破匕首的獨有性來質疑證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于是物證大大失效。

二、質疑動機

...

真相是不可篡改的!

動機是促成犯罪的重要組成,也是案件調查、判定的重要依據。在這起案件中,樓下鄰居作為證人,表示親耳聽見嫌疑人對死者說出“我要殺了你”的話。這看似闆上釘釘的作案動機,主角卻從中發現其重大漏洞,即說出想殺人的話與殺人有着重要區别。一個人說出想殺人隻能證明他有這樣的想法,可别說殺人的想法,即便是打人的想法往往也會停留在嘴邊。

三、質疑證人

...

證詞存在缺陷

在這起案件中,兩位證人一位為樓下老人,一位為對樓住戶。主角以嚴謹的案件複盤證明了兩位證人的證言不可信。首先,針對樓下老人,根據他的行動能力、聽力及心理,判斷出他極有可能僅是為了獲得關注作出他相信的“證言”。而對樓的住戶更是存在近視的問題,相隔一節節地鐵,對樓住戶在可能不戴眼鏡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看清案件全貌呢?

...

地域歧視、“父權”思想随處可見

證人的證言、作案的動力以及作案的兇器都存在漏洞的情況下,加之地域歧視、父權思想和媒體輿論誘導,真相似乎難以重現。然而,正是有主角這樣正義的法律從業者,正是有着嚴謹明确的法律條文,才能揭開真相面紗,才能保護每個公民的權益。

...

法律從業者的良知

電影名為《十二公民》,可陷入冤屈、誤解的公民何止十二位。法律是尋找真理的基石,捍衛法律,正是捍衛真理!

...

向真理低頭!

文末,引用電影中的一句話,“向真理低頭是幸福的。”,真理永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