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完了這部頒獎季大熱電影,很多人都在猜測它是否能夠延續近幾年亞洲導演在奧斯卡上的獲獎趨勢(2020韓國導演《寄生蟲》2021華裔導演《無依之地》),對此,我持保留意見!

整部電影觀看下來,劇情有點散,感覺導演想表達的東西有點多,卻又沒有都講明白,不免玄虛之感!

電影劇本是由幾部小說改編的,所以幾部小說的亮點湊在一起就會有一種旁枝末節也很耀眼蓋住了主線的感覺。

在我對好電影的理解裡,當然書籍也是,電影的主線一定是最重要的,既要讓旁線出彩,但又不能模糊主線,這就變成了一件很考驗導演功力的事情!

以下涉及劇透,慎入!

這部電影是幾位編劇(包括導演和副導演等)結合村上春樹短篇集《沒有女人們的男人們》中的幾篇進行改編的,為了更好的理解電影,我去找了原著來看。看完的感受是,在故事邏輯上,編劇們改編得真的非常棒,看不到拼湊的痕迹,宛如一個故事,看得出來創作人員在這上面費了不少功夫。

在短篇《駕駛我的車》的故事結構上,電影将文中盲點的部分嫁接到車禍事故後主角的身上,借用了《山魯佐德》中八目鳗的故事以及《木野》中丈夫撞破妻子出軌的情節,特别是八目鳗,在電影中占據了很大的篇幅,作為串聯起兩個男人(丈夫和情人)關系的重要聯結。

說實話,在沒看原著之前我對這些——占比很大但又有點不明所以的線索,有點迷茫,看片途中忍不住在思考這些意象所代指的意義。但看完原著後,我發現好像是自己想多了,建議大家不要像我一樣想太多,接受這些設定即可,或者看完原著再來看電影。

雖然說在叙事邏輯上,整體劇本改編可謂是天衣無縫,但從主旨上來說,我覺得電影中導演表達的主題已經和書籍中作者不一樣了,從我個人來講我會更喜歡書中想表達的主題。

我舉個例子,電影裡,是情人主動找丈夫想要了解去世的女人,但小說裡,是丈夫主動找情人想要了解妻子,這看似細微的差别卻塑造兩種不同的角色性格!

小說裡,男主是一個對妻子出軌非常在意的人,他想了解妻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在丈夫主動接近情人這個過程中,作者借由情人提出一個觀點:即使再親近的人,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若想窺視他人,需從逼視自己開始,因為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往往也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觀察自己其實也就是在觀察别人。

而在電影裡,編劇們則改動了這一主動關系,導緻在觀感上,男主更偏向懦弱矛盾的人物性格。他雖然很在意妻子的出軌,卻沒有勇氣面對妻子臨終前的告白,但又在後面的戲劇選角中選了妻子的情人。如果不是情人主動找丈夫推進故事的發展,我不知道丈夫非要用這個演員是為什麼(因為他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行動),如果要強行解釋的話,可能是男主怕演出這個戲劇遭受内心的折磨(妻子去世後有一次演出男主崩潰了,而且男主也說契诃夫的戲劇有這樣的力量),所以他選擇把這個角色給情人,也許是想要用這個方式報複情人吧(電影中有提到情人精神空虛而且最後确實失控入獄,這點和書中最後丈夫發現情人平庸而放棄報複不一樣)!

這種處理方式的不同,導緻電影的主旨更偏向于男主和女駕駛員與各自過去和解,而小說的主旨更偏向于,探讨男人們在失去女人後關于自我本質的思考——抛開一切社會意義的身份後的“我”到底是什麼?!

推薦大家也去看看原著,下面分享一些書裡的摘抄,可能大家更能明白我的意思。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知都勝于無知。不管帶來多麼劇烈的痛苦,都必須知道那個。人隻有通過知道才能堅強起來。”

“女人在想什麼,我們一清二楚基本上怕是不大可能的。無論對方是怎樣的女性。因此,我覺得好像不是你有什麼盲點,不是那樣的。假如說那是盲點,那麼我們的人生全都有大同小異的盲點。”

“哪怕再是理應相互理解的對象、哪怕再是愛的對象,而要完完全全窺看别人的心,那也是做不到的。那樣追求下去,隻能落得自己痛苦。但是,如果那是自己本身的心,隻要努力,那麼努力多少就應該能窺看多少。因此,說到底,我們所做的,大概是同自己的心巧妙地、真誠地達成妥協。如果真要窺看他人,那麼隻能深深地、直直地逼視自己。”

除開上面我講的作品主題改動外,我覺得電影整體風格上基本還原了村上春樹一貫的調性,絮絮叨叨,神經質但又不乏細膩的描述,這些都通過導演的鏡頭一一流露!電影中的節奏把握也非常好,充滿意象的空鏡頭也都恰到好處,非常美!

除此之外,電影中還有我非常喜歡的亮點,就是貫穿全片的戲劇台詞,電影裡時不時地穿插男主在車裡練習台詞的鏡頭,這種蒙太奇手法給電影增添了非常強烈的沖突效果,戲劇台詞與劇情互相呼應,碰撞出意想不到的藝術火花。

契诃夫的《萬尼亞舅舅》我沒有看過,所以隻能上網搜索一些資料!它講的是萬尼亞舅舅苦心經營農莊二十多年為的支持自己的精神偶像——教授妹夫做研究,然而随着教授回到莊園一起生活後萬尼亞舅舅發現教授根本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庸才,從而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機。這和精神空虛的失去女人們的男人們的主題十分契合。

我覺得,電影裡《萬尼亞舅舅》指代的是男人們失去女人後遭遇的精神危機,而小說裡《萬尼亞舅舅》不僅如此,也許還指代丈夫在和情人接觸後發現對方并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家夥,就像萬尼亞舅舅發現教授不過是平凡之輩一般,于是對受傷的自尊心的一種和解吧!

電影裡還有對于實驗戲劇的探讨,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演員在一個舞台上演出,這種形式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機會在線下開展。但不置可否的是,這種形式表演還原了戲劇的本質,讓觀衆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演員的肢體、語氣、場景變化上,很有新意,也是本片的亮點之一。

最後就像電影中女駕駛員所說,也許是我們自己把生活想得太複雜了。生活任憑我們怎麼想都沒有用,隻能自己想辦法和解,堅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