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戰争的态度,恐怕隻有争議區域的人群才算是近乎理性的。對于這群人而言,戰争所帶來的災難,就像潮水浸過身體而又退去,轉而又席卷過來。”

“他們根本不會關心勝負的結果,也不想知道到底鹿死誰手。他們心裡清楚,政權的更替無關乎他們的福祉以及社會地位的改變,他們依然要為新的主子做牛做馬。”

——喬治·奧威爾《1984》

“戰争即和平”是奧威爾在《1984》裡提到的一種治國理念,乍一聽似乎匪夷所思難以理解,但其實是一種相當高明的政策——戰争是服務于政治的工具,它最大的用途是為了穩固現有社會階級,也就是所謂的和平。從古至今,曆史無一不是如此。

而這部紀錄片正是通過21世紀伊始美國對外的兩大戰争作為切入點,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戰争即和平”的概念。

本片從“911”事件作為切入點,向觀衆展示小布什總統政府對兩個中東國家的不同态度,一個是基地組織領袖本拉登的家族所在地沙特,另一個是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伊拉克。

同時導演還結合文件資料、新聞發言等證據,深度挖掘布什家族和沙特家族的關系、戳破反恐戰争背後的謊言,并通過采訪和戰争影像資料,揭示戰争的殘酷性以及對民衆們的影響和傷害。

導演在試圖探讨一個問題——美國發動戰争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是政府口中所謂的“正義和自由”?還是上層階級的利益?

如果是前者的話,911事件發生後,在所有民用和商用航空都被管制的情況下,為什麼留美的本拉登家族成員可以第一時間被運送出國?這個時候,正義在哪裡?

那個時候其實已經有相當的證據表明“911事件”和本拉登有關系,詢問相關人證是符合司法程序的吧?導演給我們抽絲剝繭梳理了布什家族和沙特家族的商業利益關系,這或許可以更好地解釋政府的這些行為。

那反恐戰争的受益者是誰呢?是美國或者伊拉克的老百姓嗎?當然不是,是戰争中出售軍火和通訊設備的商人,是戰争結束後負責伊拉克重建和開采石油的商人,是向籠罩在恐懼陰影下的老百姓出售安保系統的商人......受益者都是特權階級,屬于既得利益集團,他們也是發動戰争的人。

戰争真正受害的是誰呢?是從未侵略過美國也未宣稱要恐怖襲擊美國的伊拉克老百姓!可能有人會說,在薩達姆的獨裁統治下,伊拉克的老百姓生活本來就很悲慘,美國出兵正是為了解救他們。但20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活有變得更好嗎?戰争隻不過是在老百姓的傷口上撒鹽罷了!在美國号稱的精準打擊下,不少平民淪為戰争的犧牲品,他們應該感謝美國帶來的“正義和自由”嗎?

同時受到傷害的還有奔赴戰場的士兵以及他們的家庭,他們大多是貧困地區的孩子,例如導演的出生地——密歇根州的弗林特,由于常年的低就業率導緻很多當地家庭的成員(包括女性)都将當兵視為最好的生活選擇,但如果他們不貧困,他們還會選擇上戰場嗎?

導演對國會議員的街頭采訪就是一種莫大的諷刺,當政府号召人民為國效力、派專人在貧困地區征兵時,政府官員們卻幾乎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上戰場。

在一場戰争中,上層階級負責動動嘴皮子并從中獲取巨大利潤,而下層階級則負責承擔所有的痛苦,一邊賺得盆滿缽滿,另一邊不僅要承受生命風險,甚至連補貼預算都被縮減。如此一來,階級進一步固化,戰争即和平,真是太妙了!

奧威爾的《1984》本來寫的是獨裁國家的社會現狀,沒想到在“民主自由”的美國也不遑多讓!無論政治和戰争包裹上什麼外衣,它們都隻不過是一塊遮羞布,遮住的是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貪婪、自私和殘酷。

片尾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鏡頭,當失去兒子的母親前往白宮時,一位路過的大姐大聲質疑其痛苦的真實性,并毫無同情地說道:“你應該怪的是基地組織!”,全然不理解他人的痛苦。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愚蠢和無知的人,發達國家也不過如此,這些人是階級統治的産物,等級社會即是存續在這種愚蠢及無知的基礎之上。

回到這部紀錄片本身,它的剪輯邏輯非常自然流暢,各種素材的利用和穿插都恰到好處,而且在結合配樂碰撞出的鬼畜效果可謂是諷刺至極。哪怕抛開它的社會意義,僅從制作内容上來看,這也稱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

但這部紀錄片在發行時卻遭遇了不少挫折,原制片商迪士尼公司宣布退出該片在美國的發行,并禁止下屬的單位米拉麥克斯公司發行,中途索尼公司也停止該片的發行計劃。最後,米拉麥克斯的公司老闆自掏腰包買斷《華氏911》,和獅門影業與IFC電影公司一起才得以發行這部紀錄片。

這些波折緣何而起,想必大家心裡都有數,但慶幸的是這種聲音最終還是被聽見了,這對“一言堂”世界來說,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和難以想象!任何聲音都是主觀的,帶有“個人偏見和政治傾向”的,這部電影的導演也是,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影片中選取的素材其實也都帶有一定的偏向性,它們都是證明導演的觀點而存在的。

我們先不論這種觀點是否“正确”,但最起碼它擁有被表達的權力。理想的社會不就是——所有聲音都有發表的權力,且都可以互相尊重和理解嗎?至于要不要相信這些聲音,那也是個體的權力。

以上!

盡管曆史上有着這麼多前車之鑒,後來者總能不負衆望地繼續重蹈覆轍,權當做記錄吧!畢竟是明事理以來“經曆”的第一場國家級戰争,等過幾十年來再看看後世的評價!

寫于2022.4.22,俄烏戰争的第58天,沖突不斷升級,談判仍在繼續但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