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了我心裡的“女性品質”和“real上海氣質”和“邵藝輝氣質”。電影給我的感覺是熟悉的和同類的。首先是不用多說的女性品質,仿佛構造了一個小型母系社會,“女媽媽”“女爸爸”“女小孩”“女人的床伴”“女人的前夫”“女人的愛慕對象”,角色和關系的設置都是以三個女人——組成的小家庭為核心的,每每發出感歎自己發現女性氣質如此美好的時間還不夠早。其次我覺得熟悉和喜歡的點在于“上海氣質”,大部分影片中的上海分為兩種,紙醉金迷版或者民國時期新舊交融版。但好東西呈現了我心裡的上海氣質,多元、叛逆和前衛的:多元是琳琅的文化彙聚于此,彼此獨立又成立多樣的個人或小衆品牌,這一點很抽象很難理解,因為大部分人理解的品牌是dior和香奈兒這種,但我認為的品牌的基礎不一定來源于實體物品而是每個人推銷獨創的個人理念,這是我眼中上海很酷的地方,而好東西抿出了這種感覺。而前衛這個點在于,電影裡幾乎所有人都有一種對于思想解放的共識性的認可和尊重。渣男對于雙女家庭總體是見怪不怪的,小女孩可以教育自己的父親,鼓手男對于鐵梅的大女主人生也是見怪不怪的。好東西營造的這種氛圍實際上是驚人的準确,在别的城市可能說很久也沒讓别人明白的事情,但在上海,那種抽象的腦回路或是驚奇的價值觀或者做法卻是一點就通,不得不承認上海本質是前衛叛逆的,并且在人群中達成了共識性流通。
最後是“邵藝輝氣質”。因為看過邵藝輝的訪談,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多人物說出來的話的口氣和語言好像她本人,完全是邵藝輝本人在說話呀,實在是非常非常可愛。不管是小孩姐還是小葉乃至小葉唱的那首《爛俗的歌》完全是邵藝輝本人在我面前唱啊,一個内斂悶騷的,心思細膩的,口氣帶點天真的小刺的、柔弱書生樣的。果然文藝作品裡真誠的創作者都是“赤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