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的是别人的故事,思考的是自己的人生。”

當媽媽傑妮(他們說海鷗叫着媽媽,瘋狂的模仿和嘲笑,想要甩掉這個标簽)和男孩朱利安(他也當然不能免俗地在此事之後按照傑妮擔心的那樣貶損這段回憶,或許是通過否認保護自己?同時他又用了六個月通關功夫大師解救愛人)相愛時,我很震驚,我排斥,我不解。但當朱利安親吻傑妮的手時,我突然想起了初戀時那個男孩牽起我的手親了一下,眼裡閃着光的時候我的心動,于是我所有的一切的關于年齡,關于倫理,關于婚姻的衡量,都一下被擊的粉碎。這就是愛,我明白了,我第一次在熒幕裡看到了純粹的愛(我差點又要寫“不計後果的愛”,既然是純粹,為何要把後果寫在這裡?)。

塔可夫斯基說如果要還原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不是要精确地複刻這個場景,而“必須為觀衆營造你當時的心境”。

我想阿涅斯瓦爾達總是能做到,我好愛她!

如此違背倫理的題材(不禁拿《畢業生》來對比,其中的男性凝視和毫無存在感又莫名其妙的女人讓我拿出我所有戒備來觀看和分析這部電影,或許《朗讀者》裡更好一點?),她也能心平氣和地像我們展示這一切,展示其中的沖動,其中的躊躇,其中的愛,其中的不解反抗和包容鼓勵,這溫柔卻可靠的力量感實在是罕見,一個吻手的動作便卸去了我所有的防備,通過真實的大量的生活細節,讓我真的開始像朋友一樣去在乎電影中每個人的感受。

我覺得目前為止,隻有瓦爾達和侯麥能讓我如此,全身心的浸泡在這個電影裡,像洗了個熱水澡。

其中還有一些讓我很在意的細節,比如東窗事發後人們把傑妮的女兒們從她身邊帶走,說她會帶壞女兒,她會把什麼壞帶給女兒們呢?他們要求女人相信愛情還是屈服于“愛情”呢?又比如片中不斷出現艾滋病的原因是什麼呢?待我下次再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