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我是唱作人》在愛奇藝上線,節目以王源、MC熱狗、梁博、毛不易、汪蘇泷、曾轶可、高進、陳意涵為首發陣容。節目播出後在微博随即帶出#毛不易梁博尬聊#、#熱狗第一#等8個熱搜,毛不易的《東北民謠》、梁博的《表态》、王源的《随想》等登上QQ音樂巅峰人氣榜。
《我是唱作人》回歸音樂本身,唱作人在demo(歌曲小樣)互聽環節更是直言不諱地互評、并在battle環節選擇與強者實力對抗,大衆評審也直截了當地表達對音樂的态度,使節目整體呈現出又“直”又“剛”的觀感。
同時,《我是唱作人》也從剪輯、嘉賓、賽制等多方面保障節目的真實性,不僅直面唱作人身上争議性的标簽,也對節目投票采取實名制并公示,這些嘗試性的寫實表達,契合了當下綜藝市場逐漸興起的寫實風向。
用實力對抗、交流,《唱作人》又“直”又“剛”
4月12日,《我是唱作人》首播,巧合的是,同為音樂綜藝的《歌手2019》在當晚收官,而《我是唱作人》的内核與《歌手》相似,都是明星之間的對決,并采取末位淘汰和“補位”的賽制。從彈幕和網友反饋來看,《我是唱作人》給人最直接的印象是節目很“直”、很“剛”,具體表現在節目賽制、唱作人和評審上。
1、賽制“剛”
在節目一開場,幾位唱作人亮相過後直接進入demo互聽環節,錄制demo對一個唱作人而言是相當私密的事情,梁博在節目中直言:“我不是太喜歡demo互聽這個環節。”
然而,根據《我是唱作人》的賽制,幾位唱作人不僅要互聽demo,還要互相評價、互相打分,毛不易對此賽制的第一反應便是“好得罪人”。而節目之所以“剛”,其中一點原因便在于唱作人“敢得罪人”。
例如,争議較大的曾轶可在演唱demo時,毛不易覺得“很好聽”,但王源和汪蘇泷都表示“旋律聽不清”,高進則直接表示“沒聽懂”。而對于高進演唱的歌曲demo,熱狗給出的評價是:“沒有什麼特别的共鳴,擺明就跟你講,我覺得這歌我不喜歡。”
2、唱作人正面“剛”
Demo互聽過後,幾位唱作人開始了一對一battle,首位出場的王源選擇了大前輩熱狗,當時熱狗的現場排位在第一位,而之後出場的汪蘇泷也選擇了自己心中認為最強的歌手梁博進行挑戰。幾位唱作人都選擇強者正面“剛”,将battle回歸音樂本身,折射出他們對自身實力的信心,而用自己的原創作品與對手切磋、碰撞,也是歌手之間最好的交流方式。
3、101位評審“剛”
《我是唱作人》通過前期網上報名篩選出101位大衆評審現場評判,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對唱作人現場音樂的态度。例如,在王源battle熱狗之後,有大衆評審坦言自己之前“不知道王源會創作,以為是個流量明星。”同時,也有大衆評審認為“熱狗的歌沒有打動我,我也嗨不起來。”
整體來看,《我是唱作人》又“直”又“剛”的關鍵在于,節目把呈現的重點放在音樂上,參與者和評判者都沒有“粉絲濾鏡”,無論是唱作人還是評委,評論的都是音樂帶給自己的感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給觀衆帶來的也是作品的沖擊力,簡單而直接。
直面争議、實名投票,剪輯、嘉賓、賽制多方面保“真”
剖開《我是唱作人》“剛”的表面,真正支撐節目“剛”性呈現的其實是《唱作人》的“真”,這種真實感打破了當下綜藝市場劇本式演繹、剪輯式欺騙等普遍現象。
不可否認的是,綜藝需要剪輯,真人秀需要劇情,但兩者都需要以真實為基礎。《我是唱作人》也借助剪輯營造沖突感,增強趣味性,但作為一檔原創音樂綜藝,節目将每一位唱作人的個人表演時長全部保留并在節目中呈現,包括梁博長達7分鐘的原創歌曲《表态》。這樣地表現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唱作人因鏡頭的放大作用而招緻片面解讀。
此外,參加《我是唱作人》的幾位嘉賓也在節目中直面自己身上真實存在的标簽,王源的“流量”、陳意涵的“偶像”、汪蘇泷的“非主流”、高進的“口水歌”、曾轶可的“綿羊音”和個人創作風格争議等,都在節目中如實展現。
唱作人在節目中也沒有回避這些争議性的甚至負面的标簽,王源在節目中談到:“如果你覺得我的歌是好聽的,請不要因為我是王源而否定我的歌。”在偏見和不理解面前,能支撐自己實力的原創作品是最好的回應。
而且,選手之間的實力對決也更符合當下的市場期待。例如,在同類綜藝《我就是原創》中,蕭敬騰在首輪海選時要求選手不要介紹歌曲的背景獲好評。而在陳粒賽道,選手鄧見超因為提前講述了自己的情感經曆,反而使網友反感,“兄弟以後先唱再講故事吧”的彈幕刷屏。由此可見,觀衆對非實力展示的“作秀”和注水現象已經相當反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我是唱作人》中,無論是唱作人還是評委投票,都采取了實名制,并在節目最後公示。一方面,在實名制的壓力下,評委投票将更加慎重、負責;另一方面,投票過程的透明化也使節目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增強。
整體來看,《我是唱作人》從剪輯的鏡頭語言表達、嘉賓的全面形象呈現到賽制的公開透明,都在最大程度的保證真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當下綜藝市場整體向寫實轉變的風向。
台前幕後趨向一緻,綜藝市場迎來寫實風
綜藝市場的寫實風起于2018年,當時以《創造101》《偶像練習生》為代表的養成類綜藝大行其道,節目将練習生們的日常訓練過程真實呈現在觀衆面前,觀衆透過節目看到了偶像日常生活的一面,這種陪伴式的成長體驗迅速掀起熱潮。
進入2019年,《我家那閨女》《心動的信号》等情感觀察類綜藝霸屏,節目将藝人日常的生活、情感狀态展現出來,觀衆甚至可以看到吳昕深夜拼積木、泡腳養生;袁姗姗與好友約飯健身等相當私密而生活化的事情。
另外,目前正在騰訊視頻播出的《我和我的經紀人》将藝人與經紀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工作日常擺在大衆面前,節目高度的真實性呈現甚至一度讓朱亞文擔心幕後的經紀人們會難以承受台前的壓力。
這些節目的共性在于,即便節目不再錄制,這些藝人還是會以節目中呈現出的狀态生活,那是他們真實的樣子,這與之前情境設定類的真人秀大不相同。例如,《奔跑吧,兄弟》中的鄧超、李晨都是特定的遊戲規則下完成相關活動,他們在工作之餘不會繼續“撕名牌”;《向往的生活》等開店類綜藝同樣如此,何炅、黃磊、彭昱暢在現實中并沒有真正經營着一家客棧。
在這樣的市場風向下,《我是唱作人》也在嘗試呈現出音樂競技綜藝的寫實性。節目不僅表現歌手錄制demo的樣子,也将藝人的原創作品一刀不剪的完整呈現,最後的投票結果實名公示,避免節目中可能摻雜水分的環節,而錄demo、做原創、唱歌是每一位藝人日常中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同類型的《這就是原創》仍是“這就是”系列下的一檔選秀類綜藝,與之前的《這就是街舞》《這就是灌籃》等有模式上的相似性,但不突出寫實性。
實際上,綜藝市場迎來寫實風與整個影視行業的大環境不無關系。電視劇、電影行業在2017年逐步進入現實題材的爆發期,整個行業在2018年開始抵制數據造假、明星刷量,可見行業及市場都在呼喚真實性的内容。而在綜藝市場,劇本演繹、剪輯造假等現象頻發,藝人方面則伴随着不斷的人設崩塌現象,消費市場也越來越多地看到藝人真實狀态與鏡頭呈現下的不一緻,他們對寫實性的内容需求日益增長。受此影響,預計在未來,将有更多類型化的綜藝嘗試真實地表達,走向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