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電影心裡豁然開朗,突然就明白了為什麼自己在看基氏的作品時,情感上的共鳴相較其它而言要更強烈,因為基氏的電影常常彌漫着一種焦慮——從《藍白紅》中對自由的焦慮、尊嚴的焦慮以及人際關系的焦慮,再到《愛情短片》裡對愛之純潔的焦慮、《殺人短片》裡對法之正義的焦慮和《兩生花》中對人之存在的焦慮……正因為這些許許多多的來源于各式各樣生活困境中的焦慮,才使得自己過分得到心理上的刺激與在此基礎上産生的共鳴,本片中的焦慮也同樣滲透進男主的每一個選擇,無論是喪父後面對當下生活的焦慮還是在另一時間線中面對不确定的未來的工作的焦慮等等,都迫使男主一次又一次在生活的選擇中追随焦慮的目光奔向其所及之處,這樣的生活呈現在我的眼前往往激發出一種悲憫,而憐憫的對象卻不止電影的畫面,更多是自己的生活在電影裡的投射。
基氏的電影仍然在如今許多現代人的心中大放異彩,或許無論那時的波蘭還是此時的zg,人們道德焦慮的源頭都存在着無數隐秘的共性,而基氏的電影将鏡頭對準了這些,向我們展現着一種更深入且真實的視角。
看完《羅拉快跑》後再來回看這部三段式結構的看山之作。
影片開頭将攝影機推入男人呐喊的嘴裡,這樣的處理帶來視聽上的雙重刺激,結合片尾才發現開頭其實是一段倒叙,遇難時刻的男主在生命最後時刻尖叫,開始了人生的走馬燈。從醫院血淋淋的降生、與童年夥伴的道别、學生時期在窗外的偷聽、成人後就讀醫學院聽聞父親的遺言……導演用一組以時間為順序的鏡頭簡短且較為全面的帶過了男主在出發前的人生經曆,完全是教科書級别的開頭,交待所有必要的信息又毫不拖泥帶水。主觀鏡頭的設計更是給觀衆帶來設身處地般的觀感,導演試圖讓每個在屏幕前專心緻志的陌生人都得到最強烈的代入感,此時此刻鏡頭就像我們的第三隻眼睛,使我們能以最親切的視角去目睹一個人生命中短短的前半生。
每一段将要結束時動作慢放和音樂提前的處理,與快速銜接的車站奔跑的運動鏡頭,共同營造出一種類似時間回溯的現象,這樣的處理使得結構明顯、觀感絲滑,精巧且實用。
三段人生的選擇從迎合、反抗到避免,卻無一不在政治的包圍圈中。政治無孔不入的滲透進主角的生活中,迫使主角做出被動的選擇,而每一條人生線的結尾都駛向不可避免的悲劇,象征希望的巴黎遙不可及,這一切或許都可以看作導演對彼時波蘭政治環境的看法,普羅大衆被時代所裹挾,毫無出路可言。
命運因機遇分流,焦慮是源頭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沉穩而有力的曆史傳記片
太工整了,工整到無法看見一絲離經叛道和劍走偏鋒,就像用最典雅的舞步跳了一支最經典的華爾茲,整部電影無論是從劇本、鏡頭調度還是演員演技各個方面,幾乎都是在最傳統的道路上做到無懈可擊。劇本甚至能在觀影過程中大緻猜出來,而往往之後的發展也 ...
還我普通人!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故事内容聚焦于社會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全片鏡頭語言内涵豐富,将“自行車被偷”一事拍的極為逼真寫實、把主人公尋車過程的孤獨感和面對外界壓力時的無助感體現的淋漓盡緻,将社會與人的關系思考寓于其中,入木三分的 ...
站台下無窮無盡的等待和無法回歸的某人
女兒從母親的相冊裡憤怒的剪下照片,就像陸焉識被無情的時代永遠從愛人的心裡流放。過往的漫長曆史像一股潮水,滾滾而來時不由分說的裹挾起他們,沖刷了他們的腦子,也沖垮了他們的身子。待到前浪退去後浪又起,他們卻俨然已成了被拍在淺灘上的一群屍 ...
《哈利波特》的魅力
片末随着新生代一如他們父母曾經做的那樣,踏上前往霍格沃茲的列車,這幾天看的每一部HP都像走馬燈一樣在我腦海裡閃現。記得最開始羅恩收集着小卡片,哈利買下了一整車的玩具,而赫敏則天天窩在讀書館,後來三人組一起過關奪回了魔法石,還前往密室 ...
感情不能永遠像正直花期的花束般戀愛
正如片名那樣,花束般的戀愛是對故事最好的概括。提到花,我們第一時間多半想到的是美、鮮豔,就像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青春,故事的開始即在這樣的背景下。正是大學生的男女主相遇,因為趣味相投而無話不談,兩個理想主義的靈魂産生強烈的共鳴,他們不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