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發表于地下公衆号【區ZONE】,2025.9.3紀念日特刊)
前言:
1945年9月3日——這個镌刻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光輝坐标,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戰争與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當紀念日的鐘聲在第八十次回響之際,回望宮崎駿的代表作《千與千尋》(2001),這部披着奇幻外衣的作品,實則承載着導演對日本民族曆史、記憶、責任與身份認同的深刻憂思與嚴肅叩問。

它超越了單純的兒童成長叙事,成為一部跨越時空、連接古代神話與近代傷痛的宏大國家寓言。本文基于對影片主旨和細節的深度解讀,用4000字的篇幅探讨宮崎駿如何通過這部傑作,表達其對日本民族必須正視曆史、承擔責任、守護記憶的堅定态度。
1.名字:失落的符咒與身份的錨鍊
在湯婆婆掌控的油屋,名字是靈魂的符咒,一旦被奪去,便淪為無根的浮萍。這奇詭的設定,正是宮崎駿對曆史被權力刻意遮蔽與篡改最精妙的隐喻。
琥珀川下的幽魂:被遺忘的“霸王”與民族的失憶症
白龍,那優雅卻迷失的河神,他的本名“饒速水琥珀主”(ニギハヤミコハクヌシ)絕非信手拈來。它沉重地承載着一段被官方史書刻意抹殺的輝煌——源自古籍《日本書紀》中的神靈“饒速日命”(ニギハヤヒ)。這位天照大神之孫,曾攜十種神器降臨大和,是神武天皇東征前實際統治那片土地的“王者”。
然而,在标榜“萬世一系”天皇血脈的正統叙事裡,這位締造早期國家基石的“霸王”,其身影被無情地擦除、改寫,成為曆史迷霧中一個諱莫如深的謎團。

宮崎駿将這個名字賦予白龍,絕不僅是藝術偏好,而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曆史招魂。這是對官方叙事遮蔽真相的無聲抗議,是對民族根源被遺忘的痛切警醒。白龍忘卻本名,淪為湯婆婆的爪牙,眼神陰鸷,行蹤詭秘,恰似戰後日本在經濟發展狂潮與對美依附關系中,逐漸喪失了曆史主體性與道德坐标。
他的名字中的“白”,既是日本崇尚的神聖之色(故其身着古風白衣“水幹”),也刺眼地映照着他精神内核的蒼白與空洞——一個忘記了自己是誰的民族,其靈魂必然是蒼白的。
荻野千尋:記憶的微光與傳承的火種
與白龍的迷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少女荻野千尋。她像守護生命般緊握着自己的名字,這份固執的堅守,是宮崎駿寄予未來的希望之光。

在湯婆婆的威逼利誘下,“荻野千尋”不僅是她的身份證明,更是她與真實世界、與曆史記憶相連的最後紐帶。是她,穿越污濁的河流(被污染的曆史長河),面對強權的阻撓(掩蓋真相的力量),以近乎魯莽的勇氣和金子般的赤誠,最終喚醒了白龍沉睡的記憶。
這艱辛的“尋名”之旅,象征着年輕一代(千尋生于泡沫破滅的1991年)在曆史斷層中,肩負起喚醒民族集體記憶、尋回失落身份的重任。宮崎駿相信:唯有依靠這份未被玷污的純真與堅韌,民族才能重新連接斷裂的曆史血脈,找回迷失的自我。
2.盜印、斬裂與黑鷹:近代創傷的幽靈顯形
宮崎駿的曆史憂思并未止于遙遠的古代。白龍這個角色,如同一個承載雙重曆史暗影的容器,其行為舉止更是對日本近代傷痛史的深刻投影。

竊取印章:明治以來膨脹的野心與無法償還的“債”
白龍為湯婆婆盜取錢婆婆印章的情節,絕非簡單的魔法争奪。那枚小小的印章,在宮崎駿的寓言中重若千鈞:
o它是個體存在的憑證(名字的延伸)。
o它是魔女權柄的象征(意志、統治、所有)。
o它更是被拔高到國家層面的主權之玺,如同象征絕對權力的“國玺”。
因此,白龍的“盜印”之舉,赤裸裸地影射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對亞洲鄰國主權的瘋狂竊取與野蠻侵略:從染指北海道(壓迫阿伊努人)、觊觎台灣、強吞琉球、引爆甲午風雲、點燃日俄戰火、吞并朝鮮半島、強占庫頁島,到扶植僞滿傀儡、制造盧溝橋事變、南京慘案,直至妄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迷夢……
這些被“開拓”“進出”等詞彙粉飾的罪行,其本質正是對國家“主權之印”的系統性掠奪。白龍因此遭受錢婆婆紙片符咒的殘酷追殺,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正是日本因這段侵略曆史而背負的沉重血債,以及亞洲受害國永不熄滅的正義追讨與曆史審判的象征。
如同90年代日本右翼試圖篡改教科書、政客頻頻“失言”、領導人執意參拜靖國神社,招緻亞洲鄰國強烈抗議一樣——那些看似輕飄的“紙片”(批判之聲),卻能給日本的國家形象與道義根基帶來深可見骨的創傷。

揮尾斬裂:戰争遺留的傷痕與無法彌合的裂隙
白龍為求自保,将追至油屋的錢婆婆瞬間“斬為兩段”的暴力畫面,觸目驚心。這絕非單純的魔法對決,它冷酷地指向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給亞洲大地留下的深刻裂痕與長久苦痛:
朝鮮半島三八線的森然對峙、海峽兩岸骨肉分離的無奈、戰争遺留的領土争端與信任鴻溝…… 這些被“斬裂”的現實,是侵略戰争播下的惡種,至今仍是亞洲地緣政治中難以彌合的曆史傷口。
黑鷹遠翔:依附強權下的精神放逐
影片尾聲,湯婆婆化作巨大“黑鷹”振翅遠飛,白龍在下方躬身相送。結合湯婆婆城堡的西方風格、其掌控的契約金錢權力、油屋的資本主義運作模式,“黑鷹”無疑是美國(其國徽正是白頭海雕)的明确指代。

這一畫面無聲訴說着戰後日本的困境:戰敗後的日本(白龍),為求生存與發展,選擇栖身于美國(湯婆婆/黑鷹)的羽翼之下,甚至表現出某種“畢恭畢敬”。這種依賴帶來了經濟奇迹(油屋的繁華),卻也付出了精神放逐的代價:
o在冷戰陰雲下,對侵略曆史的清算被擱置、淡化。
o安全上依賴美國,某種程度上麻痹了對自身曆史責任的深度反思。
o油屋(象征戰後日本社會)成為一個鼓勵“封存記憶、集體遺忘”、醉心于經濟數字的迷幻世界。
白龍身處其中,徹底遺忘了河神的本源與“饒速水琥珀主”的榮光,這正是宮崎駿最深的憂慮:一個在物欲橫流中切斷曆史臍帶、遺忘自身血脈的民族,終将如蜉蝣般,在曆史的洪流中消散無蹤。

3.油屋:鍍金時代的幻象與無面者的哀歌
油屋,這座燈火輝煌、等級森嚴的“澡堂”,是宮崎駿為戰後日本社會精心構建的浮世繪。
正面的金碧輝煌與背面的斑斑鏽迹
油屋的正面,接待着形形色色的“神明”(象征财富與利益),流光溢彩,令人目眩。然而,它的背面卻布滿污垢與鏽痕,陰暗潮濕。
這鮮明的對比,正是日本戰後經濟高速發展(“鍍金時代”)之下,被刻意掩蓋的曆史創傷、未被清算的戰争罪責以及社會内部的裂痕與不公的絕佳隐喻。繁榮的表象之下,曆史的暗傷在無聲地潰爛。
無面者(カオナシ)的黃金面具與空洞内心
無面者,這個在油屋陰影中徘徊的幽靈,是宮崎駿對現代性精神困境最精準的捕捉。他戴着能變出黃金的面具(物質欲望的象征),内心卻是一片巨大的空洞與孤獨。他渴望被看見、被接納,卻隻能用無止境的金子來填補内心的虛無。

這深刻映射了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及其後“失去的十年”中,社會彌漫的物質崇拜、意義迷失與曆史虛無主義——當曆史被遺忘,身份被模糊,人便隻能靠外在的、易逝的黃金來确認存在感。無面者最終在錢婆婆簡樸、甯靜、重視勞動與情感連接(而非金錢)的小屋中找到平靜,暗示宮崎駿開出的藥方:療愈曆史創傷、擺脫精神異化,需要回歸生活的本真、真誠的人性連接,以及最重要的——直面自身曆史的勇氣
4.八十年祭:隧道盡頭的光與記憶的重量
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莊嚴時刻,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埋下的曆史密碼,其警示意義愈發振聾發聩。
責任:那條無法繞行的“救贖之路”
宮崎駿絕非曆史的旁觀者,他的作品浸透着知識分子的良知。他的曆史觀核心是直視真相、承擔罪責。影片中,千尋最終成功幫助白龍吐出盜取的印章(歸還掠奪之物),并交還錢婆婆。
這艱辛的曆程,正是宮崎駿為日本民族指出的唯一出路:要獲得真正的重生,必須像千尋一樣,勇敢踏上那條充滿荊棘卻無法回避的“救贖之路”——正視那段竊取“印章”(侵略曆史)的黑暗歲月,承擔起應負的曆史責任,并最終尋回失落的“名字”(曆史記憶與民族本真)。
任何形式的逃避、粉飾或否認,隻會讓民族靈魂在曆史的追讨中持續流血,如被紙符纏繞的白龍。
記憶:民族立足的“大地”
“立足之地就是過去,就是曆史。……沒有曆史的人和忘記了過去的民族,隻能如蜉蝣一般消失。” 宮崎駿的箴言,是《千與千尋》的靈魂。影片結尾,千尋離開神隐世界時,錢婆婆贈予的發繩在她發間閃爍微光——那是記憶的印記。

這微光提醒她,也提醒我們曆史記憶絕非負擔,它是滋養個體與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我們在現實中站穩腳跟、辨識方向的“大地”。守護記憶,就是守護民族的根基與未來。在戰後八十年,當日本社會内部關于曆史認識的角力仍在繼續,宮崎駿的呼聲,如同穿越時空的鐘聲,提醒着守護這份記憶的緊迫與必需。
盡管《千與千尋》的根系深植于日本獨特的曆史土壤,但它對權力如何扭曲曆史、民族身份何以迷失、戰争責任如何承擔、物質繁榮下的精神困境以及記憶守護的永恒價值的探讨,卻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
在曆史修正主義幽靈遊蕩、地緣沖突陰雲不散的今日世界,宮崎駿用瑰麗的想象構建的這則寓言,其核心的普世價值——敬畏曆史、珍視和平、警惕強權、守護人性尊嚴——依然閃耀着不滅的光芒,是對所有民族、所有時代發出的深刻告誡。
5.結語:穿越隧道的微光
隧道盡頭,千尋與父母重返日光下的世界。父母對神隐經曆茫然無知,象征着戰後一代普遍的曆史失憶。唯有千尋,帶着那段奇幻旅程的全部記憶,發繩上的微光是她與曆史簽訂的無聲契約。

這縷微光,是宮崎駿留給日本民族,也是留給在曆史長河中跋涉的所有人的珍貴饋贈。它昭示着:隻有那些敢于走入曆史的幽暗隧道,在其中辨清來路、銘刻真相、背負責任,并最終将記憶化作微光帶出洞口的人與民族,才能在現實的陽光下,找到堅實的大地,帶着曆史的智慧與傷疤賦予的清醒,步履堅定地走向充滿未知卻也孕育希望的未來。

在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八十周年的今天,回望《千與千尋》宮崎駿的曆史憂思與人文情懷,如同那發繩上的微光,雖不奪目卻足以照亮我們回望過去審視當下并眺望未來的路。這份銘刻與警示,是動畫大師獻給這個世界的,一份深沉而永恒的禮物。
注:本文主要參考文獻為秦剛《“捕風者”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