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芳華作為一部女本位宣揚女性力量的劇,可以讨論的點很多很多,偏偏有人動不動就把“妾”挂在嘴邊。

那咱們就來說說古代的“妾”,小喬是周瑜的“妾”,貂蟬是虛構的人物但在小說裡她是呂布董卓的“妾”,王昭君就不必說了,楊貴妃那是明明白白的“妾”,西施嫁給夫差的時候他早姬妾成群了。非要拿這個審判四大美人全部躺槍,你是不是罵都罵不過來?武則天做過太宗和高宗的“妾”,慈禧太後到老公死也不是正妻,文成公主也不是松贊幹布 唯一的配偶,她和尺尊公主誰大誰小也沒人關心畢竟記錄她們對文化共融的偉大貢獻都記錄不過來了。

為啥以前讨論、記錄這些曆史上的“名女人”很少提及她們做妾還是做妻,或者出身是嫡是庶,因為她們的精彩人生和對曆史、文化的影響力才最值得被關注。

為此我想問那些張口閉口“妾”來“妾”去的人:你看一個故事隻注意到妾不妾的,是不是在你自己心裡評判一個女人唯一标準就是她做了誰的妾誰的妻,你看不到何惟芳堅韌不拔的人格、整合資源的能力、出類拔萃的生意腦、恣意昂揚的生命力等綜合品質,忽略她的主體性而隻把她當作一個男人的附庸,用封建時代特有的稱呼來貶低她?你現實裡你是不是也會這樣看自己,看自己的女兒、母親、姐妹和身邊所有其他女性?

前段時間我看了《好東西》後寫了一篇影評,我自認寫的很客觀,肯定了電影的閃光點但是也提出了質疑,主要是覺得豆瓣9.1分過高,影片有些橋段略微有些生硬。這時候一個讀者給我留言,大意是知道不完美,但是希望能包容一點,習慣了男凝視角的電影市場難得一見有這樣女性視角的好片子。

看完她的留言我反思了一下覺得很有道理。《好東西》被我質疑的點在國色裡也存在,但正如一個高贊評論所說,我就是愛看讨好女性的片子,我們女性不值得被讨好嗎?你可以說這些作品不完美,但是讓市場認識到讨好女性的作品是多麼受歡迎才會有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出來!

所以對于國色芳華我總是褒揚大于批評,如今女頻劇生存艱難,要麼淪為膚淺瑪麗蘇要麼淪為媚男工具。不論是誰的粉絲,不論有什麼仇,對于真正宣揚女性力量的國色都不該這樣打壓,先有大環境大市場再有好作品,才有良性競争,因為女性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太少了,多一點包容少一些審判,給女頻劇一片沃土讓她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