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看過國色芳華的怎麼會說出“女主關鍵時刻隻靠男主”這句話呢?說完這句話還要來找幾個真“大女主”來反踩一腳?

首先找人幫忙不是丢臉的事情,其次何惟芳一直在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求生,有點像《飄》的女主,“不挨餓”,“活下去”是她們的最大動力,作為一個現代人我不覺得一個困境中的女人想活下去有什麼不對。(不同意這一點的請反思是否缺乏最基本的人性)

最後是對大女主的定義,我不喜歡這個詞,它已經慢慢變成枷鎖把女人高高架起來。再“大”的女主也有低谷,也需要找人幫忙,斯嘉麗為了活命穿着窗簾做的裙子也要打扮起來出去找活命資源,甄嬛争寵複寵複仇也有溫太醫果郡王等人的助力。

如果找人幫忙就🟰隻靠xxx,就不是“大”女主,那去看看男頻,郭靖第一次請黃蓉吃飯的錢還是公主她娘家人贊助的呢。

衆所周知很長時間以來的古裝劇,稍微涉及落地正史,女人基本鑲邊(不包括傳奇劇)。比如《雍正王朝》女人出現就是偷情的妃子鄭春華,一個不得不嫁給皇帝的年秋月。《大明王朝》戲份最多的是被當成高級交際花的芸娘和後來成為李太後的王妃。足智多謀的王妃多說幾句話還要被老公猜忌呵斥,關鍵時刻要抱着唯一的世子出來撐場面。大宅門二奶奶地位再高也要在老太爺面前低眉順眼,她能拿到掌家權除了自己夠優秀還要得益于老公能心甘情願說出“我,不如娘們”這句話,假設她老公是三爺那樣的呢?武則天在唐太宗時期隻能做個無寵才人送去感業寺,能當女皇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高宗沒有太宗狠。

這就是現實,自古男尊女卑,女人出現在史書上大多沒有名字,隻是xx氏。熬到了女人中的top“皇後”“太後”以後才有幾行字,這也是基于她們的兒子、丈夫厲害。近年來的電視劇裡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視角,甚至用女性視角去書寫一段曆史,這本身是很大進步,比如《步步驚心》雖然是穿越但是女性視角下的九子奪嫡讓觀衆耳目一新。我更關注的是這個視角,而不是說女主有多少權力找了誰幫忙,除了幾個屈指可數的女皇帝、實權皇後太後,或者幹脆架空,否則古代中國女人都沒有合法統治權何談權力?

所以我從來沒有用大女主還是小女主形容過任何一部女頻劇,越來越多的女性視角本身就是進步,至少這世界能關心一下女人在想什麼了,不管女人視角下的故事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是浪漫的還是現實的,隻要故事精彩我都愛看。與其挑刺,不如多關注一下女主如何精神一步步走向獨立,掌握整合資源借力打力的主動性才更有讨論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