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播至喜宴所有客人醜态集合的一段的時候,相信每一個人有良知的人都會感到惡心反胃吧。與此同時,影片前半部分在大片鮮紅所渲染下的達到批判的高潮,緊接着就用一個懷孕事件去“強行”結束上一個故事,快馬加鞭地銜接起事件的反思與解決之部。彼時觀衆的體驗,應該類似于在被氣昏頭的邊緣被澆了一盆水吧?我有一句評語要接在李安的那句名言後面“嘉賓們,你正看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觀衆們,你正看到五千年表達壓抑的結果”。

影片進入後半部分越發冷了下來,靜了下來,成功把大衆憋悶的火氣引向了反思。也将我尚不成熟的四星念頭引向了五星。反思之部的高潮,表現為一種是靜而有力的澎湃:即三條談心的線索并行發展,一家人看相冊,直到結局定格于久病的父親歸國的背影雙手高舉的時侯。此時,這部影片的立意上升到了無以複加的高度。這一對結束的處理兼顧了戲劇性,全片的平衡感,觀衆情緒,甚至照顧到中國人的那點“無望之期望”,披着圓滿的外殼,卻揭示更深刻的,無法用影片表達的無奈與悲哀。作為電影,這個處理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我反對無腦噴結尾“大團圓的”人,說實話,這種人應該是被大量無病呻吟所謂悲劇養出來的憤青。

同性是一個如此為豆瓣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前人之述備矣,如果感情可以如此美好,兩廂情願的事情誰不會在心裡叫好呢?但也易看出,在李安更大的野心中,它僅僅是主題之一,他意在追問,是什麼讓人在叫好之前變成了啞巴,是什麼讓所有人都得到變成所有人都失去,是什麼讓每個人都在流淚,是什麼讓每個人抽向别人的嘴巴,反手便不受控地抽向自己。李安用他那無比盤根錯節的中國之心記錄與總結着中國人,他不稀求精确,甚至不關心客觀。他執著于拍出的,是“隻有中國人有,而外國人沒有”的東西,為了這個終極目标,他似乎不在乎他拍攝出了“文化自信”還是“文化糟粕”。他無意評價,卻熱衷于讨論與總結,而且總是懷着熱切的悲憫。如果說飲食男女是一首嬉笑怒罵的贊歌,那喜宴就是狂歡之後的一聲冷笑,之後,再用一聲歎息去補償這個冷笑。

看他的電影就像看文人山水。既能看到一個戲劇性與另一個戲劇性危險而充滿張力的平衡,又能看到一個半空中如此清晰的山,根之因與梢之果卻消隐于那永恒的迷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