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紅氣球之旅》是緻敬法國導演《紅氣球》的作品。
我看到有人說“紅氣球”在片中不知所雲。
還有人好心建議說看此片前一定要去看《紅氣球》。
事實上,2006年,正值《紅氣球》誕生50周年之際,法國文化部特别邀請了當代世界影壇幾位著名導演拍攝新片向這部影史傑作緻敬,其中以中國台灣導演侯孝賢的《紅氣球之旅》最為出色,将拉摩裡斯的電影想象力加以翻新和傳遞下去。(戴錦華語)
我向來“聽勸”,也喜歡這種藝術上的“一脈相承”,于是看了這部30分鐘的短片。
不得不說,經典就是經典。
影片有兩個主角,第一主角是一隻有兩三個人頭大的鮮豔的紅氣球,第二主角是這隻氣球的朋友,一個6、7歲的小男孩,由導演的兒子出演。
對白極少,但是真的被這一對哥們深深吸引,明明知道是一隻無生命的氣球,卻忍不住為TA牽挂悲喜。
第一個鏡頭是小男孩擡頭看到了什麼,于是想辦法爬到路燈上去。
這時才看到有一隻碩大的美麗氣球。
男孩很輕松地把氣球解救下來,用嘴咬住繩子落到地上,撿起書包,去等公交車。
起風了,氣球啪啪地打着一起等車的成年人的臉——男孩個子小,他牽着的氣球剛好到成年人的身高,成年人嫌棄地拂開。
公交車也不讓這一球一人上。
小男孩隻好走路回家。
下雨了,小男孩讓他的紅氣球躲到行人的傘下,能蹭一截就蹭一截。
男孩的媽媽并不想收留這個大朋友,打開窗戶讓TA飛了出去。
奇迹出現了,TA像個不願離開的小狗,又回到了男孩的窗外。
原來這是一隻有能聽懂人話的氣球,TA就聽這個男孩的。
當然,TA也有任性的時候,比如碰到一隻藍色氣球,就會像小狗看見了同類一樣粘上去。
後來紅氣球被壞孩子搶過去,用彈弓打壞了。
小男孩很拼命,但沒能救下他的紅氣球,傷心欲絕。
這時,發現無數氣球正在飛過來,紅的綠的藍的白的,全巴黎所有的氣球都掙脫了牽絆,集合到了小男孩和他又癟又皺的氣球身邊。
小男孩抓住氣球的線,高興地飛到空中。
這真是一個标準的童話。它簡潔的畫面語言異常地豐富和深情,讓我想起在它之前和之後的很多名場面。
行進中的動作。比如下雨了讓氣球去蹭大人的傘,是像《父與子》、《三毛流浪記》這種漫畫或默片時代的經典語言,叙事感很強,引人入勝,且沒有語言和文化障礙。
馴養。小男孩與紅色氣球之間彼此依戀的關系,特别像《小王子》中狐狸所說的“馴養”。親情友情等一切美好的關系,也是需要“馴養”的。
影片完成于1956年,距離二戰結束剛過去10年。畫面中随處可見的是巴黎的斷壁殘垣,滿街灰暗單調的風景,大人冷漠隔絕,孩子将暴力和毀滅作為遊戲。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隻鮮豔的紅色氣球,似乎象征着世間一切溫暖而易碎的美好。
不知道在電影裡“氣球”表現治愈、夢幻和自由等等,是不是從這一部開始的呢?
後來的《飛屋環遊記》、《氣球》、《七号房的禮物》,氣球都成為通往夢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