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決定走進影院觀看一部9分的親情片時,我就該意識到我會哭得有多慘烈。

《姥姥的外孫》,題目簡單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兩位主人公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與當下許多新老輩一樣,片中的姥姥與外孫甚至是其他子女産生的矛盾主要圍繞“遺産”展開。

電影的煙火氣息十分濃厚,綠油油的棕榈樹、破舊不堪的房屋、熱情叫喚的小攤販,撲面而來的親切感令人很容易代入其中,從而産生與角色的共鳴。攝影很漂亮,3:2的畫幅、明麗清新的色彩搭配、精美無比的構圖,沒有誇張的炫技和宏大的場面,有的隻是平淡如水的時光在銀幕上流動。

在節奏輕快、笑料頻出的劇情背後,是一個被血淋淋地撕開了遮羞布的東亞家庭,豆瓣有條評論一針見血:“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照了鏡子。”

由此可見電影對于東亞人的刻畫有多真實。

片中外孫的形象是許多年輕一輩的真實寫照——渴望獨立生活但能力支撐不起野心的辍學的網瘾少年,起初,他搬過去照顧姥姥的目的與他的舅舅分毫不差,都是惦記着姥姥死後的遺産,從0開始的護理生活并不輕松,外孫不僅要淩晨五點起床幫姥姥賣粥,陪姥姥在嘈雜的醫院等待治療,還要随時提防因新舊觀念碰撞而爆發的争吵。但在相處的過程中,浪子回頭的他逐漸拾回了人性最原始的溫良。

東亞人對于情感的表達是隐蔽的,很多東西不會明說。在片中最戳我淚點的就是那個開頭就給了特寫的結果在樹上的石榴(p1),外孫隻是不經意地提了一嘴,姥姥就真的用心呵護石榴幾十年,直到外孫長大。真正的愛或許就是一個對方都不曾留意的小細節,它不會一直挂在嘴邊,但會一直記在心上,不論歲月蹉跎。

而外孫真正抛開世俗覓得親情之愛的那一刻,也是他記住與姥姥相處的細節時:氣息奄奄的姥姥躺在病床上,他坐在病床旁,解開了姥姥外套最下方的一顆扣子。因為他記得姥姥說過她很讨厭緊緻的衣服。

電影裡還有一句台詞令人印象深刻:“兒子繼承财産,女兒繼承癌症”。

姥姥的小女兒是整部電影中唯一一位從頭到尾發自内心愛姥姥的。連外孫都忍不住聞到:“你做這些是為了從她那裡得到什麼好處吧?”她聽罷隻是平靜地回答:“隻是因為她是我的母親。”

年少辍學幫母親賣粥、調夜班一天隻睡五六個小時隻為帶母親鍛煉身體,相比起另外兩位貪婪成性、市儈精明的舅舅,她似乎更應該獲得遺産的繼承權。

但是因為她的性别,所以她不配。

看到姥姥把房産證分配給了最窩囊的二兒子後,我感到憤慨,甚至臨近結尾我還期盼奇迹出現,但現實就是姥姥什麼也沒留給女兒。明明當初她的父母也是把價值幾百萬的房子給了她的哥哥,明明她也經曆過男女不公的暴力,明明她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可當她面對相同的情況時,她也仍然沒能逃脫封建思想的怪圈。

看電影的時候我沖動地認為這是一大破壞人物塑造的敗筆,看完過了些時候才幡然醒悟,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癌症啊,世代輪回,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