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殺》的商業屬性極其突出,依靠重重反轉給觀衆投喂信息量,堆砌的議題(校園霸淩、病态教育、人性冷漠、未成年性侵)沖擊着觀衆的道德觀念。
鬼宅、雨夜屠夫、私闖民宿等元素外加利落的鏡頭剪輯有種恐怖片即視感,大銀幕炸裂的視聽沖擊看得人一驚一乍,甚是過瘾!
創作者用了一種十分巧妙的方式渲染驚悚氛圍——将懸念置于人物“非正常的行為”中。當一個人心裡有鬼,哪怕ta再淡定也有漏出破綻的時候,而這種破綻通常就通過“非正常行為”表現出來。
比如:
女主李涵是一位有着極強控制欲的母親,當她看到女兒被霸淩者折磨得奄奄一息、在牆上不得動彈的慘狀時,她的反應很耐人尋味:她略過了正常母親應有的悲傷,一上來就表現出驚慌失措的樣子,眼角下垂、身體顫抖,仿佛下一秒淚水就要奪眶而出,直到她幫女兒恢複儀容,緊緊抱住她時,通過慢慢推移向前的鏡頭,觀衆才看到她的眼神中流露出憤怒。
表面熱衷于慈善事業的女房東内心有着不為人知的偷窺欲望,導演僅用一個從側面拍攝的特寫鏡頭就表現出了這種隐秘:女房東透過貓眼靜靜地看着女主被丈夫家暴,瞳孔放大,嘴巴一翕一合,卻不伸出援手。
而極具誤導性的鏡頭剪輯在增強影片的觀賞性的同時,也起到推進劇情的作用。比如:在雨夜屠夫殺害霸淩者後緊接李涵身着雨衣的正臉鏡頭,加上李涵女兒不久前才遭受霸淩的情況,觀衆很容易聯想到“母親為女兒複仇”的戲碼。可電影就要劍走偏鋒,雖然都是“為女兒複仇”,但是是“父親為女兒複仇”。以此引出男主護工林在福的經曆,使霸淩者惡的形象更加豐滿。
小女孩奔向自由的結局做的還行,沒有落入道德至上的爛俗窠臼。
當然,國産商業片嘛多少都沾點…泛濫成災的配樂将好端端的電影硬生生變成MV。
沉默的殺戮令爆裂無聲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浪漫與理智并存
23年《貝克街的亡靈》,24年《迷宮的十字路口》,建議廣電每年都重映一部黃金時代的《名柯》,謝謝。1.在一部推理電影裡很難看到如此文化輸出,京都的悠久曆史與傳統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滲入每一位觀衆的心。夜空中的圓月既是尋找兇手的證據,也象 ...
風鈴搖曳時
延續了前輩李安26年前《喜宴》的部分拍攝風格與手法,《誰先愛上他的》的構圖與色彩極具個性,裹挾在喜劇的皮囊之下的是創作者對于男女性别、東亞家庭、青少年成長等社會議題的深入探讨。整個電影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叙事方式與鏡頭語言,僅開場十幾 ...
寄于親情的石榴樹永不枯萎
當我決定走進影院觀看一部9分的親情片時,我就該意識到我會哭得有多慘烈。《姥姥的外孫》,題目簡單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兩位主人公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與當下許多新老輩一樣,片中的姥姥與外孫甚至是其他子女産生的矛盾主要圍繞“遺産”展開。電影的 ...
你的鶴發亦是我的童顔,你的呼吸抵過我此生的歲月!
故事始于一次恬靜的郊外之旅,父親跨過河水之後就再沒有回來,隻留下一台自行車為他的遺物。但在女兒心裡始終留有屬于父親的一方天地,那方天地裡有成蔭的綠樹、淙淙的溪水、落日的餘晖和偉岸的背影。時光匆匆流逝,當初稚嫩可愛的幼女轉眼間變成了亭 ...
“隻有你自己才能保護你自己!”
奧黛麗赫本曾說:“人是從挫折當中去奮進,從懷念中向往未來,從疾病當中恢複健康,從無知當中變得文明,從極度苦惱當中勇敢救贖,不停的自我救贖,并盡可能的幫助他人,人之優勢所在,是必須充滿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長;并非一味的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