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最後的歐洲電影大師貝拉·塔爾,在千禧年間留下了一部殿堂級的藝術電影——《鲸魚馬戲團》。一百四十五分鐘的影片僅僅由三十九個鏡頭組成,貝拉·塔爾用冷峻深遠的長鏡頭将觀衆帶入那座狂暴洶湧的小鎮,體會着個體在荒誕現實與曆史洪流中的無力。影片極具美感的畫面背後,蘊含着太多深層次的表達,以下将從多角度闡述自己觀後所思。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冷清壓抑的匈牙利小鎮,我們跟随主角詹諾斯将劇情緩緩展開。某天,一個突然到來的馬戲團,攜帶着巨大的鲸魚屍體和不曾露面的神秘“王子”,打破了小鎮原本的秩序。鲸魚作為造物主的神迹,卻被民衆視作“渎神的怪物”,隻存在于他人話語裡從沒露面的神秘“王子”,則通過煽動性的演講使民衆陷入狂躁。影片以暴民摧毀醫院和欺淩病人為高潮,詹諾斯目睹着一切的發生。一夜的暴亂以政府鎮壓而終,小鎮之景一片荒蕪。作為唯一關心鲸魚的純潔之人詹諾斯,在目睹這荒誕的狂亂之後,精神上不堪重負,最終以一副麻木的神态呆坐于精神病院的白床。
一.曆史與政治的再現
單單從某一節點的曆史去解讀這部影片或許是片面的,在了解匈牙利近百年的曆史後,我覺得這部電影更像是在隐喻匈牙利幾十年來的動蕩史,這是屬于貝拉·塔爾對過去的直視。
影片中從未露面的神秘“王子”,通過語言煽動群衆,操縱全鎮的民衆發起暴動,影射了二戰期間德軍控制了匈牙利全國主要城市,匈牙利成為德國事實上的傀儡國。片中沒有交代群衆如何被洗腦,僅是展現了暴動的過程,好似極權統治下的集體無意識行為。
影片中遭受控制的暴民受到軍隊鎮壓,隐喻了1956年震驚世界的“匈牙利事件”。蘇聯對匈牙利的控制達到了頂峰,于是一場反對強權控制的遊行活動在首都布達佩斯爆發了。而蘇聯部隊在沒有獲得匈牙利政府正式邀請的情況下,突然入侵,對遊行進行了軍事鎮壓,面對蘇聯的軍事入侵,匈牙利人民爆發了人民起義。十四天,一場獨立的遊行活動,演變為了蘇聯控制下的權力更替。電影中極具威懾的坦克,殘破不堪的小鎮,在廢墟中死去的人民,便是“匈牙利事件”落幕後的一個社會縮影。
《鲸魚馬戲團》改編自小說《反抗的憂郁》,而此書作于1989年,正值東歐劇變之際,從這方面解讀也未嘗不可。影片中的小鎮面臨着能源危機,民衆癫狂,封閉落後等問題,與東歐劇變時期匈牙利經濟停滞,社會動蕩,國際處境惡化等情況具有相似性。導演貝拉·塔爾始終直面家國的過去,并以一種哲學批判将曆史本身直觀地呈現了出來。
二.貫穿始終的暴力
如果要為這部電影提上一個關鍵詞,那麼我會提取“暴力”兩個字。影片以冷峻的視角觀看着故事的全程,其間蘊藏許多可供解讀的東西,但是充斥全片的“暴力”無疑是一大核心要素。以警察局長以及鎮壓暴亂的軍隊為代表,象征着制度性暴力,他們通過制度的力量對群體進行控制和壓迫,具有隐蔽性和長期性。而影片中警察局長的兩個孩子,浸淫在吵鬧與混亂的家庭環境之中,他們喊打喊殺,表示暴力的延續,且牆上高挂劍與槍這些暴力武器,暗示下一代暴力機器的培育。
影片中民衆的暴力無疑是最直觀的。在“王子”的暴力煽動之下,民衆在廣場燃起火焰,最終發生了一場足以影史留名的“暴亂”。鏡頭對準暴亂的人群,沒有人發出聲音,也沒有人喊口号,隻有整齊劃一的腳步聲,鏡頭中一個揮舞棍子打節拍的暴動者,成為了影像中運動幅度最大的人物,一場無聲的暴力。進入醫院,攝影機以幽靈般的視角穿梭于暴亂之中,見證着暴民對病人的欺淩,記錄着一場隻有打砸聲而無哀嚎聲的沉默影像。沒有情緒的渲染,沒有戲劇的處理,仿佛隻是一場機械的儀式。不同于傳統的暴力美學,貝拉·塔爾解構了暴力,呈現的是人性與社會的異化,再加之娴熟的長鏡頭運用和沉默的張力,刻畫了一副荒誕暴力的場景。最終,暴民在看到浴室中一個形容枯槁,顫顫巍巍的老人後,結束了這場暴亂。門後的詹諾斯目睹了一切,他神情複雜地注視着鏡頭,也仿佛在注視縱容這場暴亂的“我們”。貝拉·塔爾通過自己的美學,将暴力置于觀者眼前,不是簡簡單單的說教,而是以審視的目光,将其從血腥表象升華為對人類困境的哲學凝視。
三.符号隐喻
影片中多次出現鲸魚這一生物,且片名被譯為鲸魚馬戲團,那麼鲸魚在這裡到底有什麼寓意?鲸魚作為神造的奇物,或許象征着一種純粹的本性、天然的美,詹諾斯懂得欣賞鲸魚,因為他心中還有一片純淨之地。而那些群衆之所以對鲸魚感到恐懼,并将其視為“不祥征兆”,是因為他們沒有理性的判斷,且心中的淨地早已磨滅,他們将鲸魚作為負面情緒的宣洩口,至使其成為暴力與愚昧的犧牲品。電影的結尾,詹諾斯的叔叔走到除了裸露的鲸魚外空無一物的廣場,他第一次注視它的眼睛,而後以一種震撼的神情若有所思地離去,或許,他在那一刻對這場暴亂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也對那份純粹的本性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
影片中詹諾斯叔叔對十二平均律的評價的片段也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詹諾斯的叔叔認為人造的音樂是一種殘缺的和聲,音樂隻有在完全屬于上帝的情況下才會更好,正如他拒絕由人組織構架的社會秩序,拒絕這種煽動者和暴民構築的社會。可是到了最後,他還是将鋼琴調至十二平均律,這是個人意志的消亡,也是理想化的失敗,更是貝拉·塔爾對殘酷現實社會的批判與控訴。
四.極緻的美學
貝拉·塔爾被稱為大師,不僅僅是因為其影片内涵之深,極緻的視聽語言也是他的電影如此讓人迷戀的原因。即使過了很久,你不再記得影片的内容,但一定存在某些片段占據你的腦海,它将成為你心中揮之不去的經典影像。譬如影片中第二個長鏡頭,詹諾斯孤身一人行走在路燈與黑夜構成的光與影之間,後推鏡頭保持緩慢的節奏,漸漸的,構圖中央的詹諾斯被黑暗吞噬,這或許暗示着他的結局,但無論如何,這個鏡頭都提煉了極緻的孤獨。亦如詹諾斯第二次進入集裝箱觀看鲸魚,在平視鏡頭中,一道光打在了鲸魚的眼睛上,鏡頭裡隻有詹諾斯的臉和鲸魚的眼睛可以看見,他們被黑暗包裹,猶如是暴亂中唯一能理解彼此純粹性的存在,且之後詹諾斯偷聽馬戲團人員談話時,也有一束光打在了詹諾斯眼睛上,形成母題。還有詹諾斯黑夜穿梭在廣場時的長鏡頭,攝像機跟随主角的腳步,在以火為主光源的明暗對比下,在多而不亂的演員調度下,在不同景别的流暢切換下,在絲滑的鏡頭運動下,不僅交代了暴亂前的民衆狀态與景象,也反映了主角的迷茫和不解。包括上述提到的醫院暴亂等場景,都能看出本部影片的長鏡頭運用造詣之高,光影塑造黑白影調的功力之深,構圖、攝像機運動等場面調度的功底深厚。再加之将同一調子卻時常變奏的配樂完美融入畫面,達到了視與聽的融合,給觀衆帶來極緻的視聽體驗。
《鲸魚馬戲團》,一部詩意與寫實并存的電影,它的視聽極具美感,但是極緻的美學之下,是赤裸裸的現實。貝拉·塔爾與我們共同拿着一把沒有刀柄的匕首,匕首刺向血淋淋的現實時,也割傷了我們的手腕。我們審視自身,審視社會,審視曆史,同時,也審視着人類共通的暴力。
鲸魚馬戲團影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漂流少年的結局,使你感到悲傷嗎?
對于本片,你大可以從政治角度去解析,可以從哲學角度去剖析,可以從曆史角度去解讀,也可以從青春成長的角度去闡釋。對于一部優秀的作品來說,你可以從多方面的角度去論證,可以從中醒悟諸多哲理,哪怕僅是給你帶來現實生活的感觸那也足夠說明它是一 ...
放浪書寫秋日傳奇
就個人而言,這部電影可能不是最好看的一部,但一定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先說說每個人物的隐喻吧。父親,代表經曆過戰争創傷的無政府主義者,代表體驗過戰争苦痛後對政府感到深深不信以及反戰之人,代表停留在從前時代的人。老三,忠實、純潔、滿腔熱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