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劇展現時代背景是90年代末的中國。90年代末中國的基本特征是:基礎設施大爆發的前夜,當時北京2、3環内的房價在3000左右,老百姓的平均工資1000元左右。當時中國已經結束了緊缺經濟時代的,但仍然面臨着非常嚴重的産能不足問題。所以,我們用上帝視角審視一下許半夏他們的選擇。他們選擇的鋼鐵賽道,絕對的黃金賽道,而當時鋼鐵行業的突出問題是産能不足,價格問題還在其次,帶着上述條件來看劇就能解釋劇中的很多問題。
1、一群商場老油子為啥這麼輕易的被騙了?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們貪戀價格低,而是因為根本搞不到鋼,沒有産能,沒有貨源,所以他們想的是隻要有鋼就行,因為每個人都非常清楚,這時的鋼鐵就是黃金。
2、趙磊為什麼敢用公司的錢資助許半夏。 許半夏就是個小老闆,根本沒有多少财力,她之所以能做這麼大的生意,原因在于跟趙磊公司形成了深度合作關系,趙磊公司提供财力支持。在此過程中,趙磊必須頂住公司壓力,否則上述合作機制無法維持。 趙磊選擇相信許半夏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當時的鋼太稀缺,許半夏類似哥倫布,去尋找客源,也是在發現新大陸,所以趙磊的資助行為,雖然有風險的,但值得去賭,屬于純商人思維。
3、許半夏為什麼沒有回國?表面上看,許半夏沒有回國是因為使性子,根本原因在于,許半夏和趙磊認為當時的獨聯體國家有找到貨源的極大可能,當時的獨聯體國家就是個金礦。這是許半夏和趙磊在見識上超過其他人的地方。
4、為什麼在鋼鐵大牛市到來前夜會出現大跌。劇中出現了喜劇性的一幕,在大牛市來臨之前,許半夏趕上了鋼價大跌,險些扛不住,資金鍊斷裂而血本無歸。從市場邏輯來說,是因為在當時,大家都對鋼鐵市場後市極為看好,所以形成了鋼鐵價格的階段性頭部,而許半夏的買入價格恰恰趕上了這個階段性頭部,從長線趨勢上來看,沒有問題,但面臨着劇烈的短線風險,而這個短線風險屬于必須咬牙抗的。
5、趙磊如何說服公司的老外高管?在鋼運來之前,趙磊自作主張,冒險承擔了這批鋼能否安全到貨的風險;在鋼到貨之後,趙磊需要說服公司共同承擔鋼鐵價格波動的風險。此時,許半夏的價值已經不僅僅是這批鋼材,而是許半夏的進貨渠道。趙磊之所以能說服公司不把許半夏逼上絕路,就是因為許半夏的貨源價值,此時的許半夏已經具備長線投資價值,這是趙磊能夠說服公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