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進入電影院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體驗,一種比生活更重要的體驗,他們想獲得的體驗,比起同樣2個小時在家裡刷牙洗臉吃早飯所獲得的收獲,要大得多。

我們會把自己放在了超人的肩膀上,随着他飛翔天際。

進入終局之戰裡,跟鋼鐵俠一起對抗滅霸。

我們會目睹太陽的熄滅、地球的流浪。

我們憧憬英雄、慶幸躲避末日、羨慕王子公主。

這些人事物是我們理想中的人事物。

但是觀衆們也是矛盾的。

那些買不起藥的患者讓觀衆們動容,農村裡的苦命鴛鴦也讓大家淚如雨下,緬北園區的慘狀讓他們心驚肉跳。

我們有對理想的暢想,也有對現實的共情。

而好的電影,是能夠讓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共存的。

在《浪浪山小妖怪》最後一幕裡,被打回原形的豬妖終于和孫悟空同框了。

沒有煽情的音樂,甚至是沒有音樂,沒有對話。

隻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野豬和一位蓋世英雄對視了一眼。

這一刻,小妖怪和大英雄的身影在我眼中重合。

這部電影成了。

...
影片視角選擇的小妖怪有多醜,它們最後綻放的光芒就有多大

《浪浪山小妖怪》有映射現實的共情,也有浪漫和熱血兼顧的英雄主義。

優秀的電影裡,現實主義走到頭,就是理想主義。

看完本片,我第一個想到的競品,是白蛇系列。

這個在我心目中的國漫動畫天花闆(對不起,不是哪吒)。

本片可以算與白蛇系列并駕齊驅,雖然這兩個ip展現的故事架構,情感表達主題(白蛇更多的是講愛,而浪浪山更多的是講善惡),美術風格,技術形式截然不同,但是給我的感動卻都是相同的。

這種感動,都源于兩個作品都能在最後爆發出濃烈的情感輸送。

《白蛇浮生》裡,柔弱的許仙最後站了出來,用生命守護了自己的愛人,是愛情的綻放。

...
白蛇浮生裡體現的美學和傳統藝術水平,是國内天花闆

《浪浪山小妖怪》裡,弱小的小妖怪最後戰勝了大妖怪,用自己的未來守護了村子裡的孩子,是正義小人物的奮力一擊。

當然,從美學層次看,它沒幹過白蛇系列,白蛇系列的最後決戰,總是絢麗而浩大的,3D模型和電腦CG此時此刻,比國畫水墨更能夠展現神奇和特效。

但是,浪浪山裡,四個小妖怪的奮力一擊,雖然不算華麗,但是卻讓我想起一個典故: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這是白蛇系列所沒有的,是俠氣。

豬妖的俠氣,想必也是作者的俠氣吧。

...

本片的導演這是透着一股子年輕氣盛的勁兒。

該玩梗的時候玩梗,該共情的時候共情,該熱血時候熱血,算是每一步都做對了。

劇情方面蠻有講究的,相當于從兩個視角講了兩個故事。

表層邏輯是一群小妖怪棄惡從善,以弱小之軀對抗大妖怪。

本片的笑點和熱血就是從這種前期邯鄲學步的幼稚表現和後期大衛大戰歌利亞式的差異裡創造的。

底層邏輯是這樣的——

在大公司出頭無望,滿腔熱血跳出來,組建了一個小團隊,從滿懷鬥志到遭遇挫折,然後面對一個更大公司的誘惑,團隊分崩離析,但是最後大家又團結在一起,跟這個大公司鬥,守住自己的底線。

這麼看,其實有點像《勝券在握》。

劇情上因此兼顧了職場片和神話傳說的優點。

影片前半段更貼近現實社會和職場,最具代表性的片段是小怪物們回家探親,會讓很多漂泊在外的打工人共情,影片裡豬妖媽媽的一言一行,每一句話,幾乎都能看到自己媽媽的影子:

多喝水,每天四壺;

紅薯幹别都分了,給自己都留點兒;

我兒子進了大王洞了,比你們兒子都強!

進去後半部分,電影便開始往英雄主義和熱血戰鬥方面傾斜,雖然真正的打鬥重頭戲隻有最後高潮部分。

唯一遺憾的是,這種手工繪畫風的打鬥雖然也很精彩,但是比起3dCG,還是在絢麗程度上差了一點,不過本片最後用英雄主義的人物立傳式的畫風把這一點不足補齊了——

前半段人物的卑微、弱小、貪念、小聰明、膽怯,在此刻都成為了炸藥的導火線,都是為了展現這一刻的燃料。

水墨畫的渲染風此刻開始發揮作用,小妖精變成了四個大英雄。

然後是仿佛核彈爆炸一樣的勝利!

而勝利之後是什麼樣呢?

作者非常巧妙的展現了一個更現實的結局——勇敢是需要代價的。

影片對英雄們隕落的那一刻,刻畫得非常讓人動容。

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悲哀。

而是風輕雲淡的談笑,微笑着面對自己的終局。

這一刻,主角團完成了最終的成長。

此外本片的彩蛋蠻多的——

影片開頭,有一個鏡頭,導演幾乎是把之前文藝作品裡的唐僧師徒四人人物設計都拿出來了,央視版,上美版,甚至還有萬氏兄弟版的;

...

中間一段陝西琴書也是緻敬了去年大火的《黑神話:悟空》;

最後決鬥戰場用了充滿西部風的配樂和畫面。

《浪浪山小妖怪》雖然優秀,但也不是完美,在很多感情爆點,總是差了那麼一點點就夠到的感覺,可能還是跟人物造型和繪畫風格有關。

還有就是,弱化了西遊記主題的靈魂孫悟空。

其實在最後決戰時,可以給予這些凡人英雄一個令人惋惜的失敗,此時孫悟空如救世主般出現,這一刻,理想中的英雄和現實中的英雄同時共處一個畫面之中,要比實際裡最後一個落魄的小野豬和孫大聖相遇更有商業性。

全片結束時,唐僧師徒四人還是走在取經路上,黃眉怪依舊在小雷音寺等待,仿佛一切都沒有改變似的。

隻是世間少了一個想出人頭地的野豬、随風倒沒主見的蛤蟆、話痨的黃鼠狼和内向的猩猩。

還有十個回到家的娃娃們。

還是改變了點兒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