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震驚世界的新聞,莫過于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于7月8日遇刺身亡。
衆多網友紛紛表示見證曆史了,因為确實已經很多年沒發生國家元首被刺殺的事件了。
行刺者是41歲的奈良市男子山上徹也,作案動機據說與政治立場無關,而是因為安倍與宗教團體“新興宗教統一教”走的比較近。
而山上的母親對該宗教團體不停捐錢導緻破産,山上徹也懷恨在心。他原本想對宗教組織領袖下手,但一直找不到機會,于是決定射殺與該宗教團體友好的前首相安倍晉三。
如此看來,洩憤的成分比較大。沒想到日本戰後最年輕且任期最長的首相就因為這個看似荒謬的原因被刺殺,果然世事無常。
這不禁令人想起另一樁轟動世界的刺殺事件: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的遇刺身亡。
1963年,約翰·肯尼迪在達拉斯市街道遇刺身亡。
當時肯尼迪夫婦同乘一輛敞篷汽車,從歡迎的人群中間緩緩駛過。
道路旁邊一大樓中有人連開三槍,其中一槍正中肯尼迪太陽穴,半小時後肯尼迪去世。
刺殺肯尼迪的兇手是24歲的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他與刺殺安倍晉三的山上徹也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兩人都有軍事背景,山上徹也曾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隊員,而奧斯瓦爾德是美國前海軍陸戰隊成員,并且兩人都性格孤僻獨來獨往。
此外,肯尼迪與安倍遇刺的時間點都很敏感,肯尼迪遇刺的第二年,就是美國總統大選,而安倍遇刺後不久,就是日本衆議院選舉。
山上徹也(左)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右)
肯尼迪遇刺案的後續也十分詭異,在3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身亡。
遇刺後的30年裡,115名相關證人自殺或被謀殺,整個案件因此被蒙上了一層濃重的迷霧,成了美國人心中的無解之謎。
今天要聊的,正是一部關于肯尼迪遇刺案的電影。
這部電影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人對于肯尼迪遇刺案的認知。英文原片名為《JFK》,JFK是肯尼迪總統名字John Fltzgerald Kennedy的縮寫。
片長3個小時還能做到全片無尿點,在豆瓣獲得了8.8的高分,好于97%懸疑片。
其中台詞更是金句不斷,令人拍案叫絕。
該片獲得了8項奧斯卡提名,并拿下當年奧斯卡最佳攝影和最佳剪輯兩項大獎。
聊這部電影之前,先來回顧一下肯尼迪被刺殺的情形:
1963年11月22日上午12時30分,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與夫人傑奎琳·肯尼迪,乘坐敞篷車緩緩駛過駛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迪利廣場(Dealey Plaza)時,遭到槍擊,頭部和頸部中彈。被送往帕克蘭醫院後不治身亡。
随後,警察逮捕了美籍古巴人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他藏身于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處存放學校用書的建築内,通過6樓的一扇窗戶開槍射殺肯尼迪。
然而,兩天以後,奧斯瓦爾德在警方的嚴密看管和衆目睽睽下竟然被酒吧老闆傑克·魯比開槍打死。不久,傑克·魯比在獄中死于胃癌。
詭異的是,奧斯瓦爾德曾聲稱自己隻是“替罪羊”,而傑克·魯比死前說他是被人下毒才得了癌症。
一年後,沃倫委員會發布報告(即著名的《沃倫報告》)認為總統被刺事件全是奧斯瓦爾德一人作案。
然而,在肯尼迪被刺後的3年時間裡,共有18名證人去世。
從1963年到1993年,三十年裡,115位與案件相關的人員,相繼“自殺”或被殺。衆多疑點,讓肯尼迪遇刺案籠罩在一片“陰謀論”的迷霧之中。
不少人認為,肯尼迪遇刺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國家政變。
《刺殺肯尼迪》正是一部基于“陰謀論”拍攝的電影,大膽地向國家中情局、聯邦調查局、卡斯特羅、古巴人、黑手黨、軍方發出質疑的聲音。
影片中羅列了很多疑點:按照官方說法,共有3顆子彈射向肯尼迪,然而從圍觀民衆的家庭影像(紮浦路德影片)中可以得知,三聲槍響十分緊密(2.6秒三次射擊),而槍手使用的老式槍很難在那麼短的時間内連發。
奧斯瓦爾德的射擊位置剛好被樹木遮擋,根本不可能準确射擊。由此懷疑現場不止一個槍手,還存在其他的射擊位置。
而嫌疑犯奧斯瓦爾德被捕後,沒有筆錄、沒有律師、也沒有被審訊,直接被判有罪,這不符合美國嚴格的司法流程。
此外,屍檢報告中稱隻有一顆子彈構成緻命傷,卻造成了7處傷口?(戲稱“魔術子彈”),而解剖屍體的醫生聽命于軍方,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而這部影片的主角,正是因調查肯尼迪遇刺案而知名的新奧爾良地方檢察官——吉姆·加裡森。《刺殺肯尼迪》叙述的就是他調查遇刺案的經過。
關于他的史實是:1966年,作為新奧爾良地方檢察官的加裡森從一個私家偵探那裡取得了一些線索,得知一個名叫大衛·費裡的男人可能參與了刺殺肯尼迪。
加裡森着手調查,又發現新奧爾良商人克雷·肖與刺殺相關。
1969年,加裡森逮捕并審判了克雷·肖。然而,此案遞交陪審團不到一小時後,即獲一緻通過,宣判肖無罪。
加裡森堅持認為,主流的陰謀論都試圖将謀殺歸咎于古巴人和黑手黨,但他堅定地将殺害總統的陰謀歸咎于想要繼續冷戰的中央情報局。
吉姆·加裡森 (Jim Garrison)
在電影中,傑姆·加裡森發現肯尼迪身中數彈,均來自不同的方向,而這一明顯事實,卻被當時的官方調查團忽視。
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肯尼迪是被美國政府的高層人士聯合了商人、黑社會分子、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司法局和執法單位等有計劃地謀殺而死的。
《刺殺肯尼迪》劇照 凱文·科斯特納扮演吉姆·加裡森
電影上映之後,遭到了一些記者、政論家和學者的口誅筆伐,他們認為《刺殺肯尼迪》是歪曲曆史,編造陰謀論。
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傑克·瓦倫丁甚至寫了一篇七頁的文章批判導演斯通,把《刺殺肯尼迪》和納粹宣傳品《意志的勝利》畫上等号。
導演斯通後來在一個專訪中回憶那段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日子:“我甚至不能記起所有的死亡恐吓,因為實在是太多了。”
導演奧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不過敢拍這樣一部電影,與中情局叫闆的導演自然不是膽小鬼,導演奧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可是個狠角色,他自己就是一名越戰老兵。
1967年,奧利佛·斯通加入了美軍,并特别要求把他派往越南執行戰鬥任務。
他先後在第25步兵師和第1騎兵師服役,兩次負傷,獲得過銅星勳章和紫心勳章,并因參加25次直升機攻擊而獲得航空勳章。
《野戰排》就是他在越南戰場上的所見所聞。1986年,他執導的《野戰排》獲得8項奧斯卡提名,最終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内的四項大獎,奠定了自己一線大導的地位。
越戰中的奧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而主演凱文·科斯特納在片中的表演更是可圈可點,他更為人所知的代表作是《完美的世界》以及自導自演的《與狼共舞》。
在《刺殺肯尼迪》中,凱文·科斯特納将冷靜正義執着的吉姆·加裡森塑造得深入人心,他在片中有很長的獨白,導演斯通要求他不用提詞闆,背會台詞,看過這部電影就知道難度有多大。
為了把吉姆·加裡森塑造成一個英雄,其實導演先後找了哈裡森·福特、梅爾·吉布森、凱文·科斯特納——都是專門塑造硬漢的好萊塢一線男星。
最初科斯特納拒絕了導演斯通,是他的經紀人說服他出演這個角色。
一個小插曲是,1991年1月,在凱文·科斯特納決定出演加裡森這個角色兩個月後,他自導自演的《與狼共舞》拿下7項奧斯卡獎,也讓導演斯通頓感物超所值。
導演奧利佛·斯通一絲不苟的考據精神确實值得敬佩。
為了真實地還原曆史細節。《刺殺肯尼迪》的劇組一絲不苟地根據檔案影片重建了肯尼迪執政時期的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這花去了7萬美元,而最終隻在成片中出現了8秒鐘,還是黑白膠片。
許多場景都是在實地拍攝,曆史上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在達拉斯劇院被逮捕,電影也就是在這裡拍攝,傑克·露比槍殺奧斯瓦爾德這一幕也拍攝自它的真實發生地——達拉斯警察局的地下車庫裡。
為了讓肯尼迪遇刺的迪利廣場看起來像它1963年時的樣子,劇組花掉了400萬美元進行置景。
電影《刺殺肯尼迪》的意義或許并不在于探究肯尼迪之死的真相。
導演奧利佛·斯通想要通過它傳遞的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精神,那意味着勇氣,意味永遠站在正義一方。
就像吉姆·加裡森,即便面前要挑戰的是美國政府,也毫不畏懼。
最後,用影片末尾的一句話來結束:本片獻給追求真理的年輕人。
無論通往正義的道路有多艱難,相信真理永遠不會缺少追随者。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