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冢治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與七十年代初曾制作了三部尺度偏大的動畫,分别是《一千零一夜》(1969)、《克婁巴特拉計劃》(1970)、《悲傷的貝拉多娜》(1973)。這三部動畫,尤其是《悲傷的貝拉多娜》不能帶作簡單的色制品。《悲傷的貝拉多娜》豔麗悲傷的畫風,重新演繹了米什萊式的“反對中世紀權威”。但我認為類似于《苔絲》式描繪女性苦難的作品并不算好,盡管《苔絲》發表時也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強迫”、“侵犯”是無聲,他們試圖撕裂個體,又試圖掩蓋自己的罪行。色情的禁忌在一瞬間敞開,之前就緊緊地閉合。沒人想談起“它”,但“它”又在冥冥之中進行着。
電影《一千零一夜》至少縫合了《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阿裡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烏木馬的故事》、《牧羊人的故事》等故事。電影中阿拉丁試圖建造一座最高的通天塔,他強行征收勞工,逼迫他們在最短的時間裡完工。塔以極快的速度完工,又在一瞬間倒塌。這座世界上最高塔,在頃刻間化為烏有。這段劇情的原型應該來源于巴格達曆史上曾經存在的——“巴别通天塔”。巴别或巴比倫在希伯來語中的解釋是“變亂”,在巴比倫語中的解釋卻是“神之門”。兩種語言中存在截然相反的解釋,實在令人費解。緣由可能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滅掉猶太國,摧毀猶太首都耶路撒冷後。強迫整個猶太國人遷徙,逼迫他們勞役,這就是著名的“巴比倫之囚”。尼布甲尼撒二世在經中的結局也十分凄慘。晚年他像一隻食草的獸,不斷哀嚎,不斷哭泣,在胡言亂語中死去。
電影《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丁是一名買水工,他在奴隸販賣交易上迷上了奴隸米麗安。而在原著中阿拉丁隻是一個懶散成性、放蕩的窮小子,他的一無事處最終氣死了父親裁縫穆斯塔法。他的愚昧害得自己被魔術師诓騙。《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主角從不是好人,他們愚笨,使得一手陰謀詭計。用詭計騙取财富,奪取地位。電影中的阿拉丁的曆程可分成八個階段,(1)阿拉丁在巴格達城;(2)阿拉丁與四十大盜;(3)阿拉丁在蛇島;(4)阿拉丁在巨人島;(5)阿拉丁與魔船;(6)阿拉丁成為首富;(7)阿拉丁成為國王;(8)自我放逐的阿拉丁。阿拉丁在巨人島的故事,改編自辛伯達的第三次旅行。辛伯達和商人們闖入巨人島,一部分人慘遭巨人殘食;一部分人跳海;更多人被砸死;最後僅辛伯達一人生還。
阿拉丁已經夠不堪了,隻是其他人更加不堪。阿拉丁前半部分是人,狂風中趁機奪走米麗安;盜取四十大盜的财寶;沉迷于蛇島的縱欲。中間是獸,用詭計奪取王位;建造通天塔;強娶賈麗斯。最後又變成了人,抛棄一切榮耀和财富,自我放逐。
《克婁巴特拉計劃》是三部曲中資源最難找的一部,也是最有想象力的一部。可是想象力卻是建立在魔改曆史之上,手冢治蟲将克莉奧佩特拉與凱撒、安東尼之間的交流,也是托勒密王朝與羅馬的交涉稱為“克婁巴特拉計劃”。“克婁巴特拉計劃”其實是外星人降臨地球,試圖改變地球的曆史走向。然而所謂的“改變曆史變向”就是讓克莉奧佩特拉誘惑凱撒啊?我不認為手冢治蟲的作品有女權主義傾向,《悲傷的貝拉多娜》中貝拉多娜死後化為女巫,卻未對生前傷她的人展開什麼實質性的服仇,僅僅隻是騷擾。她血色的悲傷再次被撕成一片。《火鳥·黎明篇》中塑造的邪馬台女王卑彌乎出場已是晚年,為得永生她征服了主角所在的熊襲國,隻為得到火鳥。為了火鳥,她不惜放逐自己的弟弟。神箭手射死火鳥後,卻發現火鳥隻是一具空殼。卑彌呼最終沒逃離死亡的命運,死在火鳥身邊。她死後,火山爆發,火鳥在火焰中複生。邪馬台王國滅亡,大和王朝建立。相比大将猿田彥與明知的弟弟,卑彌呼終究是負面大于正面。
附米什萊:《女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