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萬毛坯房”事件出現之前,《夢想改造家》每一季的口碑都在8.5分以上,這對一檔已經走進第八年的綜藝來說實屬難得。

直到2021年11月21日,#夢想改造家的最差設計出現了#登上微博熱搜,話題中的“百萬紅磚毛坯房”随之進入輿論中心。與之相伴,不少人随後沖入豆瓣打一星,《夢想改造家》也由此遭遇播出以來最嚴重的口碑危機。

很快,《夢想改造家》節目組在微博回應,稱節目中呈現的房屋還未真正完工,之後将進一步完善。同時,對所耗費用節目組将與委托人各承擔一半。随後,《夢想改造家》贊助商立邦也發聲回應。

...

然而,這些回應并未真正平息輿論的憤怒情緒,#村民說132萬紅磚房不如自家5萬的房#、#夢想改造家紅磚房後續#等話題持續在微博發酵。而在新京報後續實地探訪的視頻中,記者追問委托人是否滿意,委托人雖未正面回應,但幾聲“嘿嘿嘿嘿”顯得意味深長。

從連載八季到口碑跌落,人們的非理性評分或許對整檔節目有失偏頗,但“百萬毛坯房”的出現,确實暴露了家裝改造綜藝的痛點。設計師陶磊在專注于“炫技”和自我實現之時,忽視的不僅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節目看點,還有以家文化為情感連接的底層支撐,而這正是家裝改造綜藝得以延續至今的關鍵。

一次失敗的“頂層設計”

從房屋的實用性、功能性,與當地環境的融合度,以及家的氛圍感等多個維度來說,節目中呈現的“百萬毛坯房”無疑是一次失敗的設計。但若看完整期節目很容易發現,造成這麼一個結果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夢想改造家》播出至當時,其看點主要有三個:

1、改造本身有多重難點,整個節目過程是一個突破諸多限制解決難題的過程;

2、委托人中途不能參與,隻能最後驗收,營造一種“開盲盒”的神秘感,也拉大改造前後的落差,顯示出設計師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3、以房屋改造為載體,呈現以家為紐帶的情感聯系,觸動人心。

但在陶磊設計“百萬毛坯房”這一期節目中,以上三個核心看點都沒有得到滿足。

在節目開篇,《夢想改造家》其實也花了較大篇幅去呈現這個二十口之家和睦溫馨的氛圍。已接近古稀之年的委托人杜興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與老伴一起養育了五個子女,逐漸有了如今的大家庭。在經曆了城市居住的不适應之後,杜老決定留守家鄉,一方面他自己有重建新房的樸素願望,用老人的話說:“村裡很多都翻新了”,另一方面,他希望通過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讓退休的兒女以後回來“有根有底”。

在這個過程中,改建這個房子的難點也被鋪陳出來:不僅人口多、面積大,更重要的是這個房子改造前承載的功能非常多,除了廚房、卧室、客廳等常規居住用途外,還有菜園、果園、糧倉、雜物間、雞窩、豬棚、羊圈等。

基于委托人中途不能參與的節目規定,委托人與設計師之間的溝通需要在前期完成,但這個過程并不順暢。老人向往一幢二層鄉村小洋樓,陶磊則傾向于單層平房,且在試圖引導委托人失敗後,也隻在一層的主體上簡單加入了二層的設計。

此外,從節目呈現出的效果來看,陶磊嘗試通過一條走廊連接各個房間,而走廊不僅采光不好,也壓縮了功能性房間的面積,整體空間利用甚至比改造前還局促,之前的飼養區也沒有呈現。更讓人費解的是,室内包括衛生間的紅磚牆面都沒有做進一步處理,這些基礎設計被忽視,而陶磊卻花費更多時間在用什麼技術鋪磚上,甚至鋪設了老兩口都不一定舍得用的全屋地暖。

設計與需求的落差、功能性與實用性的缺失,使得陶磊的設計過于懸浮,最終“開盲盒”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即便老人一遍遍地拍手叫好,但在開篇就營造起的家庭氛圍已然消失,昏暗的采光甚至略顯蒼涼,視覺上的“不值”最終引發了輿論的反噬。

垂直圈層的利益博弈

一直以來,家裝改造類綜藝都有一定的市場。《夢想改造家》八年常青,甚至更早一些的《交換空間》,直到2019年才淡出大衆的視野,在這将近20年的時間裡,不斷有同賽道的新綜藝湧現。背後的原因不僅在于一直存在的市場需求,更在于這個圈層内的多方利益已經達成了某種平衡,如今出現“翻車”正是打破了這種平衡。

創作者執着于家裝類綜藝,是因為垂直内容更容易找到适配度高、粘性也高的贊助商,廚具、家具、家電等品牌都是這類節目的常客。

贊助商願意提供支持,在于節目集中的目标客群。

委托人參與在于“以小博大”,因為節目創作需要戲劇性,使得委托人有機會在有限的預算、複雜的條件基礎上,得到設計師的改造,且這些設計師大多都在業内有一定造詣,最終的成果也往往超出預期。

因此,設計師成了節目呈現的核心,在節目設置上也默許了設計師在房屋改造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就《夢想改造家》來說,以往節目中,很多設計師都在更大的自我發揮空間中,創造出讓人驚喜的作品。

比如董功設計的“懸崖邊的房子”,柳亦春改造的從平面到空間都不規則的四層小樓,“老倒黴蛋”賴旭東3萬改婚房,王平仲在三角形不規則房屋中通過空間利用,甚至留出了一個小露台……

這些設計的巧思不僅給人以視覺沖擊,更幫助設計師積累觀衆緣和業内知名度。某種程度上來說,包括《夢想改造家》在内的家裝改造類節目,就是一個設計師“炫技”的平台,但大多時候,他們的技術應用是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上的,甚至是超預期滿足。

在這個過程中,串聯起這四方利益的便是觀衆,有觀看量才有四方利益的平衡。而今,陶磊走向另一個極端打破了原本的平衡,當炫技和表演大于用戶需求本身,觀衆對節目最終的落差感到憤怒,差評随之出現,最終受損的不隻是節目口碑、贊助商美譽度,還有陶磊在業内的名聲,以及委托人自身的利益。

從家文化到取悅自我

實際上,随着“百萬毛坯房”事件持續發酵,人們已經逐漸忽視了這一期節目的切入視角是空巢老人,因為節目最終呈現出的房屋設計并沒有承載起這一核心,但這一點不該被忽視。如果抛開“百萬毛坯房”事件,《夢想改造家》播出至今,一直都是一檔口碑很好的節目,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便在于人文關懷。

往期節目中,除了個體委托人,《夢想改造家》也建過鄉村小學、鄉村養老院,還為五個決定一起養老的阿姨/姐姐改造一棟麗江的大房子,而在個體委托人中,節目也關注到腦癱患者、染色體遺傳病人等特殊群體,背後傳遞的正能量和價值觀也折射着《夢想改造家》的節目情懷。

在這背後,節目所關注的是以房屋為載體串聯起的群體情感,因為一直以來,大多中國人都将家庭視為一個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但如今,家文化也在出現一些變化,随着年輕人婚戀觀的演變,家的單位在縮小,所承載的意義也有了不同。

除了目前市面上的長綜藝,在短視頻平台,有很多人也在分享自己改造出租屋、老房子、裝修新房的過程,他們的改造雖然比不上傳統綜藝的專業度,但圍觀者仍然非常多。原因在于,越來越多年輕人希望擁有一片自己可以掌控的、完全屬于自己的地方,尤其是對很多“漂族”來說,他們期待通過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取悅自我,在心靈上的滿足中感受房屋帶給自己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因此,房屋不再單純地承載着家文化的情感維系,更承接着年輕人在有限的能力内,享受生活、取悅自我的态度。

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百萬毛坯房”事件出現或許并不是偶然,因為直到現在,即便和自己預期不同,老人也從未直接地表達不滿,最初引發這一事件的源頭是觀衆的憤怒。很多網友甚至直接代入自己:“如果是我的家,我會……”這樣的句式在評論中有很多。除了“甲乙方”的沖突讓人不滿,他們對房屋的寄托也在這次百萬改造中破滅了。

其實在以往,《夢想改造家》《交換空間》及其他同類節目中并非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翻車”事件,但每一次都沒有引發如此大的輿論争議。因為時至今日,家裝改造綜藝的受衆群在變化,節目因“百萬毛坯房”走進輿論中心後,參與讨論的群體也在不斷擴大,最終走向失控。

随着《夢想改造家》新一期節目的播出,人們對“百萬毛坯房”的關注也會逐漸消退。但由此敲響的警鐘或許更值得節目組去思考,原本達成的利益平衡是否需要重新劃分邊界?群體态度的演變是否需要被納入市場考察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