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弧慢球-簡評
C+6.5,兩星半。
沒想到是這麼一貫和純粹的“運動電影”-反倒是對傳統運動類型電影的一種否定和超越。
不可否認,觀感極為平淡。
不僅無法理解美國/運動文化(當然我尊重),更無法理解這項運動本身。對于不理解規則的人來說,無論參與性還是觀賞性、互動性或趣味性都幾乎為零,單一重複枯燥,漫長而寡淡。同樣無法理解這部電影,受不了聽一堆肥碩粗野的老白男插科打诨,而在絮叨瑣碎的台詞中隐含的主題也較為隐晦。很少遇到從内容到主題都完全不合胃口的電影,當然形式上并不虛假做作、并不矯飾煽情,不令人反感。
看了一些評論,無非是針對電影中對時空和群像處理的見解。電影記載了固定場地下的一日時間,而群像中人人平等、相互作用。
内容方面隻對于“暮色漸終”氛圍别有感觸,當大家不再有耐心與激情去投入到比賽,還有人獨自堅守在業已衰頹和式微的場地,用熱情揮灑在黑夜。如果有在熄燈後的足球場踢過球,最後大家四散離場經曆的人或許更有共鳴。
而作為圈外人能夠成功理解的方式似乎是将劇中的棒球換為其他興趣。于我來說則是電影-當然也可以是乒乓球,雖然文化環境完全不同,但我和導演一樣經曆了這種落寞與無奈。
如果放在更大的背景上看,則是描繪了個人在社會/社群的轉型期裡所經受的滄桑,這種懷舊情緒或許在美國相對普遍,但由于個人經曆難免有隔閡,因此我也同樣無法愛上Midwest emo。
總之,這無疑是一部在選材上相對小衆和私人化的電影,應當尊重這樣能對自己的生活回憶和生活環境忠誠地作出寫實性地描述和評估。
此外,通過稀疏平常的結尾留白和松散的情節構成,打破了“運動類型片”的種種沉疴桎梏-如勵志、神話情結和對高潮、上揚結局的預期,重新從生活經驗出發制作電影的真實,這樣的精神無疑值得肯定。
ps.
懷斯曼沒出演,參與了配音。
一半以上是職業棒球手,絕大多數台詞是寫好的。在今天的背景下,我不會苛責其作品的完成度和藝術價值是否還不到位,除了好奇于現場拍攝和同演員協作的具體細節,更好奇是怎樣的經濟模式使得這樣的電影可以完成并且持續拍攝。
還沒看過《不散》,要補下。
映後,又是鬼王瑤。
維度 ★(1-10) 級别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5.5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6.9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7.1
25.8.2小西天 映後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觀感和簡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銀幕重溫-再評《紅高粱》
評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當初在老家大棚裡拿着pad看的,體驗很一般,這次終于在大銀幕重溫。時隔九個月,對電影的理解果然發生了質變。評析:大銀幕上觀看,優點和缺點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劇作的痕迹比較重。這與文 ...
這不是電影!
評分:C,5-6。簡評:看的第四部格林納威,沒想到能差到這種地步(同時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戰了我的底線。幾乎是我電影理念和創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電影橫跨音樂、繪畫、建築到文學,這次又加上了戲劇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莊的紀實史詩-從土地到上帝
評分:A-8.4暫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鄰評分高達9.3、碼了許久沒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機才看,也是順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導演的作品順序正好看到了奧米爾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電影的線索,也剛好看完了羅西裡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雙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評析《何處友家》與《小鞋子》
公衆号圖文版:“一雙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導賞《何處友家》與《小鞋子》 - 微信公衆平台引言:本文将從不同角度評析兩部伊朗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導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處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後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觀感-劄記
簡評:B-,6.5+第一次看了半截棄了,拖拖拉拉一個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沒什麼體會,隻覺得形式過僵、故弄玄虛,實在空洞無趣。色彩、構圖,畫中畫、框中框。極緻的清晰和幹淨,(和作品中繪圖師一樣)每個畫面都經過精心嚴格的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