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了一點,開頭沒看到,所以錯過了紀錄片初衷這一part。但從後面的內容來推測,這部紀錄片的應該原本隻是六年,從入學到新校舍建成。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資金問題放進創作人員開會的部分,一起經曆紀錄片的創作過程,有reflexive的部分,把主角面對相機的反應作為反映他們個性的行為之一。

兩次社會運動都在影片裡代過了,把人物放在大的時間軸裡,小命運和大環境結合。“我們見到的是永恒中的一小段”,而在這永恒中的一段中,又隻是提取了十分之一的分量。

最後堅持從小夢想的隻有自行車女孩。但是我在想她的堅持有意義嗎?每天生活裡隻剩自行車的生活是她一開始想要的嗎?和百恩讨論,百恩說隻要是她不後悔走這條路,那就是值得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走到盡頭,成功是意外,失敗才是常态。走向盡頭的勇氣是稀缺的、珍貴的。

百恩說因為自行車的堅持而最喜歡她的故事,但我覺得始終如一固然是好事,但有時候我們會在成長過程中發現什麼才是适合我們的。人生并不一定按你預設好的走,有意想不到的部分反而可以拓展你的可能性。

還是能看到孩子們的夢想是如何被磨滅,選擇從「興趣」、「什麼看起來更型」到千篇一律的現實選擇。再長大些時,被問起想做什麼工作,很多人都給出了「醫」和「金融」的答案。

阿佘好像是唯一讀到醫的受訪者。她從一開始就抓住我眼球的,超漂亮。她蠻通透的,講話也很直白。無論她的初衷如何,是為了找份所謂高薪而又安穩的工作,還是真的是她的理想,她的人生逐漸走在「正軌」。其中有一部分是她和師兄男友說起要22歲結婚,但後面看樣子是不了了之了。哎。

阿雀給了超多喜劇效果。影院看效果特别好,大家都會在該笑的時候笑,喜劇效果會加倍。她那句“她之前還很正常的,她之前還喜歡Justin Bieber”笑死。

head prefect是另一個堅持了的人,從小想當警察,最後因為19年事件放棄,也蠻可惜的。

阿ling小時候和男生的相處emmmm,不知道她長大之後看到是什麼感受。不過就跟VO說的一樣,她在家裡得不到的關注,能從這群男生身上得到補償。她參加民主選舉好認真,内地的這些活動都是小菜,作為學習之餘的調劑,比重要被大大大大壓制。但是在hk他們真的想從小培養孩子如何選擇自己心目中的領導者,以及讓領導者習慣被選擇。香港人的表達好好,是我自己技能是其中一部分拉垮原因,但還有一部分,我覺得是從小都被要求按照固定的路線去想問題、回答問題,讓我覺得表達是有「正确」與「錯誤」之分的。

香港小姐最後也沒成為香港小姐。

「有些話不要等分離的時候再說。」

有個讨厭阿佘的音樂老師笑着說出的“祝她能順利畢業”讓人起惡寒,影院裡也傳來了此起彼伏吸冷氣的聲音。存在紀錄片倫理問題嗎?

收音不是特别好,有些視頻的重量也很差,還用dissolve過渡。但是内容掩蓋了技術上的缺陷。

結束的時候後面的人鼓掌了,我也跟着鼓掌了。「作為教育者,永遠想著這些孩子有個未來版本的她。教育者的作用是將現在的她過渡到未來的她。」

以前的我想做什麼呢?我記得的。但我沒有達成。甚至很久沒有做與之前夢想相關的事情了。但我覺得我在成長過程中找到了更适合我,同時我也很喜歡的職業。

看完這部電影,我大部分時間在緬懷過去。但突然發現,現在的我也會有一個未來版本的我。以後的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會過怎麼樣的生活?

——假期最後一天和百恩靜欣于九龍灣E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