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的英文版言簡意赅,The Movie,那部關于F1賽車的電影,F1 賽車為何如此吸引人,經久不衰,還不是因為引擎轟鳴的聲音蓋住心跳,觀衆感受到自己還活着,賽車本身提供了百分之百的爽感,好多賽車電影,為什麼不好看,非要安排四折一楔子,人和人之間起起伏伏,賽車場景少到可憐,誰會相信一個破車能在專業級别的賽事奪冠。看完電影,好想買EA出的F1賽車遊戲,自己體驗一把操作,電影也是通過視聽語言,讓觀衆腎上腺素飙升,恐懼,害怕,體驗屏住呼吸的那一刻,爽就直接爽,不要在其中加玻璃渣,吞不下去,吐不出來,太難受了。
裡面所有人直來直往,沒人為中年人壯志未酬買單,海耶斯對于重歸F1完成心中遺憾的怅惘,隻在和總監互訴衷腸時,說一說,賽場上,他不會因為皮爾斯是頭号種子選手,輕易給他讓位置,要想超過他,就得赢。比賽就是比賽,海耶斯利用規則,幾次撞掉其他賽車的尾翼,引出安全車,或者故意失誤,把砂石帶到場地,甚至到了總決賽,車子受損,引發比賽中途暫停,換輪胎的黃金期,隻要符合規則,隻要赢了,沒什麼陰險的,比起人情關系,僞造設計文件,他赢得光明正大多了。
好萊塢知道,完全讓海耶斯一家獨大,完全落入中年男人壯志未酬的戲碼,這樣的戲碼,以前生産太多,現在無人買單。集體懷舊懷的不是他的舊,是經濟上行時代,電影黃金時代的舊,所以安插些女性角色,想要在大一物理課證明自己的技術總監,誤把釘槍落在維修處,導緻輪胎受損的維修員,都是次要角色,但是維修員感謝海耶斯幫了自己後,覺得他出言相助反而會顯得她很無助,的确如此,和在賽場一樣,語言對罵有什麼用,拿成績證明自己,鏡頭後來一次又一次切給維修技術人員朱迪,不就說明她換輪胎越來越利索。
賽車電影還需一味必備的佐料,音樂,電影用的音樂十分動感,感覺在影院都可以跟着蹦迪,但是,個人感覺中間切遠景,到了一些過渡時刻,大光圈和宏大音樂相配,還是會有些許陳舊的感覺。隊内團結不是靠一群人跑步體現,萬一有人天生不喜歡跑步,喜歡别的運動呢,是不是要被歸類為無法融入團隊,海耶斯在前面領跑,導緻他看起來很像獨攬大權的教練,不怪皮爾斯有信任危機,連觀衆都有。
故事老不老不要緊,賽車實打實新就好。劉易斯漢密爾頓是電影監制,在阿布紮比決賽現場,“和皮爾斯競速的賽車手名字是劉易斯漢密爾頓,前面的比賽,還有許多F1賽車名将的名字位列其中,維斯塔潘、勒克萊爾,中國車手周冠宇的名字在背景中被提到。”
到了尾聲,電影進入高潮,車隊内部波折,董事會内鬥,魯本即将被踢出局,另一位董事會成員給海耶斯開出高額報酬,聘他做教練。海耶斯沒有選他,因為董事會那個人隻是把他當作工具,不懂他,不關心他背上的傷到了什麼程度,也不懂對于一項事業的熱愛,保存精力,繼續在場,比赢得什麼更加重要,享受的是去做,而不是赢。僵硬的結果定格在一刹那,人生還有一輩子。做成一件事很難,有時候找對人,事能成,人不對,看上去能成的事,也會黃。整部電影給人呈現一種美,電影本身的美,大熒幕視聽盛宴的美,半途而廢又撿起來壯志終酬的美,堅持的美,夢想的美,一種還有什麼可以相信,還有什麼可以堅持,不是一片混沌與虛無的美。
還好沒有在決賽新老交棒,那樣暗含了一個定律,老人終究要給新人讓位,理所當然的讓位,自然而然的讓位,本來海耶斯也會這樣做,因為氛圍到了,他把德州撲克的底牌留下,把明牌和赢面留給了皮爾斯,他做了自己的選擇,但是皮爾斯作為獨立個體,他也可以選擇,他選擇下一次,就像他說的,我還有下一次,你沒有了,所以他把勝利讓給了海耶斯。
往日榮光的回憶和新生代迅猛的融合,回憶淡淡的,動感剛剛好,賽車很紮實,就這腎上腺素飙升,海耶斯周圍一切靜止,快要飛起來,屏住呼吸的感覺,感覺自己可以在電影院看兩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