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沒想到不僅是聲量還是口碑,竟然是播出前毫不起眼的《混沌少年時》赢了。
我一向愛看逆風翻盤的戲碼,看完《混沌少年時》後,覺得它确實值得。

01
有毒的社會氛圍
《混沌少年時》是關于一個十三歲男孩被同校女孩污名為incel(非自願單身者),最後男孩憤爾殺死女孩,并連捅七刀的惡性事件。
這樣的事件,華語劇集也拍過,這便是台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與惡》中最為遺憾的一點是,王赦律師拼命想保住犯罪人的性命,試圖探究惡性事件背後的家庭成因與社會因素,但未能成功。
如果一個家裡出現了一個抑郁症患者,那整個家庭的人都應該去看心理醫生。當一個惡性事件發生時,最該警惕的是社會因素。
是什麼樣的家庭與社會因素,讓一個健康天真的孩子犯下如此罪行,這便是《混沌少年時》的主題。
電視劇一開場不是拍攝抓捕犯罪嫌疑人的過程,而是用沉穩的鏡頭拍攝警長與兒子的電話聊天。
才6點多鐘,兒子就給父親發消息說他不想上學,因為自己身體不舒服。
這當然是借口,孩子給父親發消息是因為覺得父親耳朵軟,好說話。
導演這出閑筆的用意何在?明明直接拍抓捕鏡頭更直接,電視劇的節奏也更快。而且在如此重要的電視劇開場安排這出閑筆?
因為導演并不認為這樣的惡性事件是一件偶發事件,男警官的兒子Adam和犯罪嫌疑人Jamie事實上成為了一個對照組,Adam是還未犯罪的Jamie,Jamie是未來的Adam。
女警官在學校調查時抱怨:“是不是所有的初中都是這樣的腐爛、混亂還混合着精液氣味?”
導演關注的其實是整個社會的陰郁氣氛,這樣一個有毒的社會氛圍。

導演分三個視角來展現這樣的有毒氛圍。
其一:學校的腐爛與精液氣味。
學校的泥土氣味腐爛,但學生們的精液又象征着新生,矛盾與混亂的氣味同學生們一樣野蠻生長。
校園内,因為一場殺人事件,整個校園都顯現出一種蠻荒氣質。
你以為出現了這樣的惡性事件後,校園裡的霸淩事件至少會消停一陣。但沒有,校園内,男警官的兒子Adam正在遭受一場霸淩。
而霸淩的原因并非是Adam有多弱多壞,僅僅因為他的牙齒太突出,被人嘲笑為豬頭。

男警官和女搭檔一起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各個教室尋找線索。無頭蒼蠅一般亂飛,但依舊毫無頭緒。
直到Adam向他報告,Jamie的Instagram賬戶上,被受害人曾經留言過各種顔色的豌豆符号。
紅色代表真理,黑色代表威脅,最終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認為Jamie是非自願單身者,并發動同伴對他進行霸淩。
導演做了個很巧妙的處理,男警官來校園的目的是要來尋找匕首的。
最終在勘破社交媒體的玄機之後,男警官真的找到了匕首,找到了殺害受害人的那把刀。
但這匕首不僅是指物質上的匕首,也是指概念上的匕首。
正是學校的混亂,教師對學生的不負責任、遲到早退,手機在學校中的無孔不入,以及潛在的霸淩風氣,最終鑄成了那把刺向受害人的匕首。
這并非偶然,而是整個學校風氣的惡性共謀。

其二:有毒的男子氣概。
七個月後,女心理分析師來Jamie的羁押地,試圖分析Jamie的心理。
Jamie關押所在地是個問題少年治療所,整件房子到處是慘叫與呐喊。這樣的氛圍何嘗不是另一個腐爛的學校呢?
作為一個長相天真,成績優良的十三歲少年,Jamie做出如此惡行,當然有他的個人因素。
充滿巧思的導演,通過一杯加了棉花糖的熱巧克力和一個夾了酸黃瓜的三明治來表現其惡魔氣質。

女心理師記得男主的喜好,在談話前給Jamie代理一個熱巧克力和酸黃瓜三明治,來開啟這次談話。
舉動善意,交談風趣,但男主就是認為女心理師在設置陷阱,不願對女心理師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
最後竟然将熱巧克力打翻,站起身大肆羞辱女心理師。
而當第二次談話時,女心理師忘記了給Jamie帶熱巧,Jamie反而能信任地說出心中所想。
這是一個習慣了忽視與冷待,常常懷疑好意,逼迫他人傷害自己的孩子。
而當談話結束後,女心理師說自己不會再來,并且給Jamie一些建議時,Jamie忽然暴怒,并在結束時苦苦哀求女心理師,詢問她喜不喜歡自己。
女受害者的死亡與女心理師的遭遇是如此一緻,都是被Jamie用傷害當做愛,拒絕愛後被惡意對待的女性。

其三:家庭的興趣扭轉。
Jamie的家庭是個相當幸福的家庭,父母恩愛,姐姐友愛。
但就是這樣和諧的家庭氛圍裡,養出了殘害他人的惡魔。
想起《與惡》裡的一句話“沒有一個家庭,養大一個孩子是為了他當惡魔”,可Jamie的家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問題出現在Jamie的興趣上,Jamie從小運動天賦就不足,隻喜歡畫畫。

這天Jamie父親收到了Jamie從看守所裡寄來的生日賀卡,上面是Jamie畫的父親。很可愛,亦很有天賦。
Jamie原本可以好好發揮自己的繪畫天賦,長大後以畫畫謀生。
但Jamie爸爸是個如此強調男子氣概的人,為這Jamie爸爸帶Jamie去踢球、打拳擊,可Jamie從來不是個好運動者,常常漏掉球、踢不進球。
而當Jamie不進球時,Jamie爸爸常常把頭扭到一邊,不去看Jamie。年少的Jamie一直把父親當偶像,父親的忽視越發讓Jamie懷疑自己。
而這樣的忽視,恰恰就是父親對Jamie成長的疏漏。隻看到Jamie好的一面,讓Jamie成為自己心中滿意的兒子。
而對Jamie的不好視而不見,甚至故意忽視。
父親想要自己成為個男子氣概濃厚的人,Jamie就愈發讨厭自己身上不那麼男子氣概的一面。
一開始是放棄畫畫,後來就是殘害同齡少女。
02
不寫之寫
如果是國内的懸疑劇,可能會将那次謀殺刻畫得越奇情血腥越好。
但導演無意于塑造某種奇觀的影像,因為這不是某件特例,而是随時随地都可能再次發生的事。
電視劇裡案發現場隻出現了一次,而且是在監控器裡。
在其餘三集裡,導演用不寫之寫,來不斷重現案發現場。

它可能是中學裡女同學對男同學的暴力傷害,男同學被傷害後還要被嘲笑,竟然被女人打了;
它可能是封閉空間裡,男性對女性的控制與惡意。最後在口角之際,男性殘害女性;
它亦可能是因為無緣無故的污名,而造成男主父親的遷怒與傷害……
而且這污名不僅僅是incel,還有許許多多未曾想過的侮辱。
如同第四集男主父親被無緣無故噴上的Nonse
單詞,這在俚語裡表示強奸犯或猥亵兒童者。
導演噴漆之舉非常巧妙,它一方面代表像incel一樣無來由的污名,另一方面也代表Jamie殺人之後,這家人的處境。

主角和主角父親都沒有犯這個罪,但你就是不知道有時候有些莫名其妙的污名就會找上你。
然後你再怎麼用力清洗、自證都洗刷不了,甚至會憤怒地毀掉現在良好的生活。
一切都好像那個突然印在車上,再也沒法洗刷的罪名,會把一面的車門堵死,造成全家人出行的障礙。
鄰居、店員甚至絲毫不認識的路人,他們就會向你指手畫腳,破壞你的生活。
你的父母姐姐,所有與你有關的人都會因為你被為難,可搬家隻會讓情況更糟。
污名會一輩子跟着你,你要怎麼辦?
03
斬斷有毒的社會氛圍
導演除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外,幾乎在每一集裡都安排了一個incel。第一集是主角Jamie,第二集是男警官的兒子Adam,第三集是監控室的男員工,第四集是五金店店員。
如果不能及時地消除培養incel仇恨的社會氛圍,這其中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下一個Jamie。
有時受害者還會成為加害者,受害女孩不也是這樣嗎?
當Jamie父親因為車被噴漆,在五金店大鬧,甚至威脅路邊的小孩。
我們依然要警惕不要“弱者抽刀向更弱者”,阻斷一種有毒氛圍的擴散。

第二集最後男警官在找到匕首後,男警官邀請兒子上車,與兒子一起去吃晚餐,對他表達自己的愛。
當有毒的氛圍被阻斷,Adam才避免成為了下一個Jamie。
故事最後,當Jamie父親坐在Jamie的床上失聲痛哭時,Jamie父親慎重地把被子掖進Jamie床上的玩偶。
我們相信,如果有下一次Jamie父親會做得更好。

而下一次,就是屏幕前的你我,那些即将為人父母,已經為人父母的人。
我們必須學會斬斷有毒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