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9
寫在前面:
本想是在大影院的一次迷影之旅,邂逅一代戲台大師陳佩斯,激動不已。但看下來相對比較失望,雖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沒有真正的可圈可點的之處。
簡評:
開場的質感比較鮮活,加之民國背景,頗有《讓子彈飛》的架勢。但始終節奏過快,操之過急且有浮華之氣,沒有留白和沉澱的地方。因此反倒平淡,欠缺點睛之筆、震撼之處。
單從娛樂方面來看,或許是一場爽片和好戲,圖個爽快固然不錯-如果還能有點思考更好。但作為一部電影的确存在不少問題。
由于是戲劇改編、陳佩斯導演,無論場面調度還是表演基本還是戲劇性、劇場性的,作為電影來說不僅缺少空間的深度也缺乏人物形象的縱深。不僅和現實脫節也脫離了電影銀幕的媒介特質,因而顯得造作虛假。雖說是群星荟萃,但角色完全臉譜化、非常空洞,而且對軍閥領袖未免有醜化和低俗化。
陳佩斯沒變,戲劇沒變,變的是媒介。原本在戲台上的優勢在攝像機鏡頭下暴露為了問題,誇張的動作和表演、不自然的戲腔、平面化的布景……以及口音和服裝道具等,都處在古和今之間的尴尬境地,某些橋段既有戲腔又摻雜着電視劇味,影像質感嚴重割裂、不均。
關于内容:
情節相對簡單,一系列沖突由兩對張力結構-真假霸王和真假别姬引燃,最終在劇場達到高潮。其中關于權力的壓迫和反叛、迷影精神都有《無恥混蛋》的影子,但最後劇場的結局卻是截然相反,藝術無法改變曆史、藝術為現實殉葬。
主題雖較為單一,但也值得呈現。
這由戲班和政治力量聯袂演出的一場荒誕鬧劇,揭示出藝術和權力不可彌合的矛盾和二元對峙。(對于這個觀點暫且不深入讨論,如何政治性地拍電影、藝術能否又如何介入政治也是一個龐大的話題)藝術的異常是政治的常規,政治的無常又是百姓的平常。
此外,影片的輔線為兩條:戲迷文化與政治背景。
1戲迷文化:
如果把票友換成影迷,戲院換成電影院/資料館就顯得十分生動切近了。
片中對藝術圈的諷刺和肯定也不局限于某個時代:明星和粉絲行苟且,政治對藝術指手畫腳,群衆(無論什麼時代)都是牆頭草。
片中唯二的英雄/正面人物除了和陳蝶衣一樣守住節操的“别姬”,便是為藝術辯護而死在槍下的票友。引用安托萬·德巴克的一段話,“這些影迷唯一關心的“政治”,則是義無反顧地去捍衛那些被他們看上的導演。在那幾個年頭裡,這份狂熱一直都是迷影圈在寫作和政治表态上的精神支柱:影迷并不會或很少會為了阿爾及利亞戰争而移駕或動員,卻會為了“擁護電影資料館”而群起上街,大動幹戈。”對于戲迷和影迷來說,真理隻和審美挂鈎。
2政治背景:
如果說《活着》和《椒麻堂會》甚至《霸王别姬》是皆由戲劇映射時代和社會變遷,那麼本片的側重點則相反地聚焦于特定時期的戲劇。
此外,中國近代的背景設定也别有意味,怎麼不是一個明智的影射呢?
我們可以自然地聯系到陳佩斯早年被央視和春晚驅逐的經曆,沖着這份氣節就要支持。當然放眼全球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藝術沒有支撐隻能被資本噤聲、被權力踩在腳下,這是無奈且殘酷的現實。權力指揮、政治挂帥,藝術失去自主、淪為傀儡,必須應和。
因此本片諷刺的對象當然也指向獨裁作風:上面随口一句話,底下則是萬人賣力。
權力到達一定程度後便可以執掌、定奪審美标準,這完全不是異想天開。且不說古代的焚書坑儒,近代最有名的例子則是赫魯曉夫。1962年12月,赫魯曉夫去中央展覽館參觀畫家和雕塑家的作品展,看到二樓抽象藝術廳的一些作品時,他忍不住大放厥詞:“這是淫穢作品,不是藝術。”當受到恩斯特的指責時,他這樣講到“當我是一個礦工的時候,我不懂;當我在提升的各級階梯上的時候,我也會不懂。但是,今天我是部長會議主席,我是黨的領袖,難道我還不懂嗎?”
而要求藝術作品嚴格服從于統治者意志-這在今天看來無比荒誕的情節-也有曆史依據,1937年-十月革命勝利20周年之際,斯大林為了給“大清洗”有個交代,也為了樹立自己的“偉光正”形象,指示拍攝一部反映十月革命的電影,并向全國征集優秀電影劇本。《起義》1937年5月入選,卻要求在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上映。5個月拍成一部電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在斯大林面前,誰也不敢說半個“不”字。
随後,一個名叫羅姆的年輕導演,抱着掉腦袋的風險接下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短短兩個半月的時間之内,拍攝出一部曆史巨片,以及完成“過審”。根據上頭的指示和意見反複修改,最終改名為《列甯在十月》。然而還沒結束,下面的故事也和影片如出一轍:11月6日,斯大林看完《列甯在十月》後對羅姆說:“還不錯”。第二天,斯大林舉行紅場閱兵之後,欽差傳來最新消息:“斯大林又看了一遍電影,要求修改。”斯大林的真實意圖是,電影最好能夠把他塑造成一個可與列甯比肩的“高大全”人物,以便穩固自己“傳承人”的身份和“正統”地位。
寫在最後:
可是無論怎麼說,陳佩斯還是或多或少向商業低頭了-向群衆妥協并不可恥,但藝術性的降格卻是難以容忍的。這并不是一部在藝術上成功的電影,但卻是有着啟發性的作品。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6.9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7.6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7.4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6.7
選角/表演/場景 6.6
25.8.1禮堂,來晚了五分鐘,現場異常嘈雜。出門後便見列隊訓練,這層互文比電影本身更精彩。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多方位深入評析-陳佩斯《戲台》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與新浪潮
評分:B7.5,三星半。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關于政治: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 ...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
劄記
評分:B-由于讓·維果逝世過早、影像資料過少,隻能求諸相關人士的采訪,在生平的回顧的同時插入其電影段落作為補充。(集中講述兩部叙事片)作為背景資料擴展了解有幫助,但幹貨不多。梅爾維爾任其副導演。其父作為政治犯死于監獄、這段早年經曆對 ...
評分:B+7.8簡評:越來越喜歡雷乃的風格了。文學性/藝術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濃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獨裁統治為背景,由于對時代背景不了解,開始尚有疑惑。畢竟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地下組織離現在的社會太遙遠 ...
評分:B+7.9蔡明亮的電影序列有着微妙的連續性-于演員、風格、劇情均有體現-交錯編織成孤獨和情欲的奏鳴曲。(詳見其他影評)《你那邊幾點》幾乎是《廣島之戀》的現代版:短暫的邂逅和分别,從此愛上一個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愛上一個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