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已經過去一個月了。

  一個月前,鞭炮齊鳴之際,我如舊般沒有打開那毫無新意的春晚節目,甚至去抖音簡單刷刷直播,開屏的年味兒都比春晚濃。初一一到,最期待的就是去影院看春節檔了,正所謂開年紅,這個檔期真是黃金般珍貴,各大導演各顯身手,好的壞的全給你塞進去。

  辛苦了一年,就算沒怎麼走進過影院的人們,也可能會選擇去湊個熱鬧,全家人落座影院,再添一喜,所以每年這個檔期,總能看到過去一年的誠意如約而至,21年是《你好,李煥英》,22年是《長津湖之水門橋》,今年23年,疫情鬧騰了太久,終于熬來這個緩兵之期,大家都憋一肚子狠活要大整特整,滿和球不廢話,長驅直入,率先強占高地,兩大哥一言不合就兩虎相争,趁着熱度把票房論壇戰了個遍,就當全場目光落在這兩位不屈者時,聚光燈外,我願意把23最佳影片頒給《深海》,它當然不夠奪目,沒有實力引起網民的熱浪。但《深海》,就像每個人心中的夢幻花,它裹着細膩的泡泡外殼,肉眼看上去模糊迷離,去感受它,無需觸摸它,隐隐的暗光在輪廓上漂浮。我扼腕歎息:“生不,逢時”。

  豆瓣評分可能會存在些許誤導性,就像網民們的羊群效應,大家都誇它時,做好的做法就是一塊兒跟風誇,大家都評判它時,那就不留餘地的使勁兒罵,所以有時候不能單單靠大衆評分來判斷一部影片好壞。舉個主觀的例子,日本動漫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髒》,豆瓣搜出來評分6.9,正常人看到肯定不會大感興趣的看吧,好巧不巧,一位朋友就對此強烈推薦,我敷衍的搜了下,内心OS:恐怖獵奇番,and大寫的低分,嗯mm...

  真正點進去我大吃所驚,沒有想象中血腥的畫面,沒有想象中稀爛的劇情,這樣一部沒過7分的動漫電影,可以說一半時間我都是攥着紙巾在看的嗎。。這下丢人了,打臉了

  在後來,觀影路上我逐漸抛棄對評分的依賴,開始相信自己的直覺。藝術這東西本身就是主觀的,一件老古董是否有收藏價值取決于個人,每個人同一個作品都能開出不同的價,真如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品嘗過了,才是檢驗大腸洗沒洗的唯一标準,于是乎,春節票房大戰的煙霧缭繞外,一股天然的直覺吸引我買票走進影院,近距離感受這部不同尋常的緻郁動畫,《深海》。

  老實講,去看《深海》前根本不知道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也沒特意搜相關預告。一口氣觀影下來,全程就是目瞪口呆,頭皮發麻,萬萬沒想到,導演所選的題材居然是抑郁症。

...

  近些年抑郁人數激增,人們開始注意到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大多是身負壓力的年輕人,大多都有一個不和諧的原生家庭,他們一直存在,隻是因為熱點才被曝光。抑郁的出現是悄無聲息的,痛苦的蔓延是浪潮洶湧的。他們可能在現實裡就是影片中總是帶紅色連帽的小女孩,把頭埋在深深的帽檐下面,平時生活的不留痕迹,内在世界早已傷痕密布。

  走出影院,身旁冷風不留情面的呼嘯而過,眼眶上還未擦幹的淚水突然開始刺痛,我陷入了很深的情緒中,好一會兒走不出來,以至于過了很久躺倒在家裡,仰望着天花闆,眼前的景象都是恍惚的,我又想起了早些時候被喪氣鬼纏身的日子......

  翻看網上的評價時,我心态也慢慢轉變了,從最開始的刷到很多低星,内容過于刺耳,嘲哳難耐,到後面看多了也想開了,隻能說,打低星的朋友們其實另一種層面上也是幸運的。

  《深海》放在黃金檔的春節期間,未免有點太不合時宜,過年嘛,本就是一大家子阖家團圓,熱熱鬧鬧圖吉利的,這部電影選擇這時候上映,還真的讓我們觀衆很難評,比如那些不了解影片隐喻,盼着在影院收獲滿滿正能量的觀衆肯定後悔死,咋越看越不對勁兒,這小女孩咋不樂呢?呃...我看的不是動畫片嗎?還有平時熱點裡可能會有關于抑郁的新聞,那些聽到抑郁症就表示嗤之以鼻的朋友,在影院肯定如坐針氈......

  這部片的框架确實太主觀,全程是按小女孩參宿所有心路曆程拍的,但好在正常人去看它,不管知不道抑郁,從各種氛圍裡也不難看出,她和正常人顯得格格不入,總是挂着一臉苦相,似乎對周遭的一切都很有禮貌,但又保持着“十分”的距離,她可能就是再尋常不過的路人甲,但你也可能從未在意過她。

...

  抑郁症,百度簡介上說,是現代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所以真的“常見”嗎?你真的察覺到身邊人的異常了嗎?這樣看起來它并不“常見”。百度又寫道,連續且長期的不開心,情緒長時間低沉消落,從一開始悶悶不樂到最後的悲痛欲絕...感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絕望的折磨.......讀到這段話,你有什麼想法?是不是覺得完全在扯皮,哪來的嘩衆取寵的小醜?如果你不能理解這些,根本不信這樣逆天的病症,那《深海》的評分你也絕對打不高。

  大概是被太多無良媒體過度消費“抑郁症”一詞,抑郁似乎還真是一種“常見”疾病了,動不動就說自己玉玉了(抑郁了)的人比比皆是,好像是個人都能把自己标注成抑郁曬出來博得同情,相反的,他們不值得同情,這種故意營銷的曝光更讓那些真正抑郁的人崩潰。兩極分化的口碑已經證實了,隻有他們自己看的懂,鍵盤上滾動的每一個嘲諷字眼,對于真正在承受病痛的他們來說,都是一次心靈折磨,這個世界對他們本就太多惡意。

  從最開始的不在意,到後面一點點突破心理防線,四周黯淡下來,然後驟的墜落,空洞,冰冷,窒息,底下是隻有他一個人的深淵,陽光絲毫透不進來,喘氣都困難着,他們無數次試圖與命運抗争。有些人發病較輕,靠着頑強的意志從萬丈深淵粘着滿手血迹死命爬了上來,終于大口吸氣,有些沒那麼辛運,好似牢牢被鐵鍊鎖着,一心求死,然後在現實裡平靜的墜落。這些,我這是用簡單的文字表述,而他們的真實經曆,比這些可怕的多的多。

  雖然這類群體早該被熒幕重視,但沒人敢站出來,頂着雙方都不讨喜的可能性,勸退了大部分人。《深海》磨了五年,換了最開始的女孩配音,反複校對打磨,其中艱辛隻有自己知道,它的特殊性,也注定隻是少數人的“紀錄片”,注定隻能被少數人理解。

  雖然我知道你們團隊為了回本很急,但是您先别急,回本不一定專挑春節啊。

  就好比您的上一部作品,就很适合春節檔,大人小孩兒都愛看,劇情是真正的合家歡,普遍喜聞樂見,神話故事的外殼也賦予了它超廣的知名度,可以說是一塊成功基石。但眼下題材突變的冒險行為,未必有點不理智了吧。當然,我猜這部片應該藏着您自己一點私心,如果沒猜錯,參宿的原型,應該有你一部分吧。

  看了看低星評分,基本上都是圍繞這部片邏輯什麼的有多麼不通順,畫面多麼的花裡胡哨,人物的塑造的多麼莫名其妙,還有各種雲裡霧裡的轉變,猜燈謎式的故事發展......其實我想糾正的是,這些評價固然是正常一部影片客觀打分的部分,但是這個題材具有十分的特殊性,這種病至今依舊沒有什麼治愈的好法子,如果僅靠影片内兩個小時觀影就能讀懂它,那針對抑郁的心理治療專家你來當,好不好?

  田導在這部影片裡就完美借用了巧勁兒,特意選取了夢境(瀕死體驗)這一元素來展開,他把整部瀕死體驗拍成咱們想象的邊緣,根本超脫一般想象的樣子,拍出一個超現實的夢幻世界,把幾乎很難展現的抑郁情緒具象化,這太難了。比如引路的海精靈,時不時襲來的喪氣鬼,最終的目标深海之眼,對抗自我時撕裂的幕布,等等太多了。高分評論裡那些抑郁症患者觀影一上來就可以快速懂得暗指,這部片本身就足夠小衆,是少部分人的“紀錄片”,結局又是為了過審特意修改成不那麼緻郁,所以嚴格意義上無法做到雅俗共賞,我對于7分這個不上不下的分已經坦然接受了,太多小瑕疵也說明團隊處理這一題材的不足。

...

  說一個小細節,海精靈可以做出美味的迷魂湯,其實這裡就很像患者不能停吃的抗抑郁藥,外形醜陋難以下咽,但是似乎隻有咽下它,才能暫時麻痹自己深層恐怖的想法,回歸到他們想擁有的片刻安甯。深海大飯店的每個“衣食父母”其實都暗示那些看起來尋常的“正常人”,甯願沒有山珍美味也要争着喝迷魂湯,因為海精靈給予的麻痹感太舒服了,隻要喝一口好像就能忘掉自己海洋生物般臃腫醜陋的形象,好像可以做一小會兒正常人。

  所以,如果按正常電影邏輯理解它,作品很多地方确實不忍直視,但是但凡稍稍帶一些意識流的感覺去感受,而不是試圖解釋它消化它,那你距離故事真相,就不遠了。

  它的優秀,大多數好評已經說爛了,絕美的視效,真實的細節還原,面部表情上的細小情緒,粒子水墨風的超夢幻畫風,随便截圖都能當做壁紙的美術功力,太多太多...《深海》在畫面上用心之程度沒有人可以否認,畢竟五年光陰磨一劍,真正誠意之作才能狠狠的打動人,走進觀衆的内心深處。

  不遠的将來,人們不再輕視這些敏感話題,而是發自内心的感受它接納它。

  那一天其實并不遠......

那一天或許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