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開端》火了,因為在劇界此類無限循環高概念還沒怎麼玩過。

可放在電影界,就算不上創新了,它勉強算《源代碼》公交車版,而後者還探讨了“缸中之腦”的哲學問題,《開端》也就顯得比較膚淺了。

我對無限循環電影的定義有三個基本條件:

1、時間起點與終點相對固定;

2、主角感知事件重複而非不自知多重選擇;

3、主角處于被動循環狀态而非主動穿越。

...

由此,我排除掉如《蝴蝶效應》這一類時間起始點變化較大的,《意外空間》等地理空間循環的,也去掉《彗星來的那一夜》《羅拉快跑》等讨論平行宇宙的,以及《時空戀旅人》《時間旅行者的妻子》《熱浴盆時光機》等時間穿越類電影。

略微盤點一下,看看“無限循環電影”到底有幾層:

...

第一循環階段:醒來,完成任務(新鮮感),玩過這一天。

1、1993年,《土撥鼠之日》

這應該是無限循環電影的開山之作了,它譜寫了後輩們不斷學習借鑒的源代碼。

故事開篇鋪墊了男主(比爾·默瑞)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玩世不恭、不感恩、不敬業、不關心他人。

影片開始後8分鐘,故事進入了循環階段,早上6點——次日早上6點。

第一階段,男主從疑惑進入到興奮,開始在小鎮上尋找刺激,完成各種泡妞任務……

...

2、2011年,《源代碼》

男主不斷在列車上醒來,并在8分鐘後的爆炸中結束。周而複始,隻是為了完成找出恐怖分子與炸彈的任務。

頗具新意的是本片不再假以超自然現象,而是設定了“缸中之腦”的科學自洽邏輯。

它跳出《土撥鼠之日》的文藝喜劇路線,把“無限循環”概念演變為科幻懸疑類型。它還在拆彈任務之外為男主找到了屬于自我覺醒的第二任務,那就是尋找自己不可能擁有的愛情體驗,甚至重新擁有人生。

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泡妞……

...

3、2014年,《明日邊緣》

注入新意。雖然仍是完成任務,但阿湯哥卻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編劇給他安排了一個同樣明白自己處于無限循環狀态的女搭檔,兩人攜手對抗外星人入侵。

時間起點确定,萬變不離其宗的醒來,終點改為每次阿湯哥戰死結束。

故事邏輯有一定“科學”支撐——外星科技。說了等于沒說。

除了視效精良、場面震撼,本片在内涵上沒有太大進步。談談情、打打怪,沒有暗黑,缺乏反轉,仍處于無限循環電影初級階段。

它明确定位在一部科幻戰争商業大片上。

...

4、2016年,《超時空傳輸》

低配版《明日邊緣》,雖然給了個末世地球的大科幻背景,卻因為預算過低拍成了室内情景劇。

男主不斷醒來,去完成保命、阻止敵人搶奪時間儀器的任務,期間不斷發現令自己意外的真相。

本片新意在于随着一次次重來,正反角色會逐個“覺醒”,更多人明白自己進入了循環。這讓劇情變得更多元,反轉更不可測。

...

5、2017年,《一天》

照例,男主從飛機上醒來,開車去見女兒,目睹女兒因車禍死去而結束。

周而複始,不停醒來,不停疾馳,不停試圖拯救……

他發現另一個陌生人也在和他一樣,不停在循環裡與時間賽跑,拯救自己的妻子。

他與對方聯手,卻仍未能成功完成拯救任務。因為還有第三個人也在這個循環裡,他在拼盡全力阻撓二人,因為他們之間有着不為人知的冤仇……

韓國電影人有所創新,在循環裡不斷加入新角色以形成新的反轉,但仍處于懸疑有餘,思想性不足的商業片定位裡。

...

6、2018年,《領袖水準》

故事一開始,男主便已經死過了幾百遍,他像通關打遊戲一般對接下來的一切無比熟絡。

從起床到中午12點47分死亡結束,過程可以尋找新刺激,但結果不變。

直到他發現自己的前任與循環發生密切相關,才意識到營救她才是任務的關鍵。

他從不斷循環中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重拾對于“愛”的信仰。

新意不多,思考性不強,純動作片愛好者可以選擇。

...

第一階段的共性是,以完成任務為主線,凸顯高概念給觀衆帶來的新鮮感、懸疑感。多為科幻片、動作片,注重視效與劇情反轉。不強調思想性,主角的三觀改變隻是副産品,一帶而過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