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即便真相已基本明晰,但舆论场上的撕裂与对立仍然存在。诬告性骚扰的指控一旦成立或被广泛传播,即使最终澄清,当事人的名誉、社交关系乃至心理健康仍可能遭受不可逆的损害。

这一现象在丹麦电影《狩猎》(The Hunt,2012)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影片通过男主角卢卡斯(麦斯·米科尔森饰)的遭遇,揭示了诬告性骚扰带来的长期性伤害。

一、事件的起因
在《狩猎》中,卢卡斯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深受孩子们喜爱。然而,一名小女孩克拉拉因被卢卡斯拒绝示好,出于赌气心理,向园长诬告卢卡斯对她进行了性骚扰。克拉拉的谎言并非蓄谋已久,而是源于孩童的懵懂与情绪的宣泄,但园长未经核实便选择相信,并迅速将事件升级。
相比之下,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起因则更为复杂。根据公开报道,涉事女生指控一名男生在图书馆内对其进行性骚扰,引发广泛关注。与《狩猎》不同的是,该事件的指控方并非未成年人,而是一名成年大学生,其指控动机尚不明确。
两起事件的共同点在于,指控一旦提出,即便缺乏确凿证据,社会舆论往往倾向于相信指控者,而被告则迅速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

二、被诬告后的窘境
在《狩猎》中,卢卡斯的生活迅速崩塌。尽管他坚称自己无辜,但小镇居民选择集体排斥他:超市拒绝为他服务,好友与他反目,甚至有人向他家扔石头。法律程序尚未启动,社会性死亡已然降临。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被告男生同样遭遇了舆论审判。在事实未明的情况下,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他的谴责,个人信息被公开,甚至面临线下骚扰。与卢卡斯不同的是,该男生身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恶意放大的效应更为显著。尽管他最终通过监控录像证明了清白,但伤害已经造成。
两起事件均表明,一旦被指控性骚扰,无论最终真相如何,被告首先面临的是社会关系的断裂与公众的道德审判。

三、真相大白后的长期性伤害
在《狩猎》的结尾,尽管克拉拉承认自己撒谎,卢卡斯也洗脱了罪名,但他并未真正获得解脱。一年后的狩猎活动中,仍有人朝他开枪,暗示小镇居民对他的怀疑从未消散。这种“污名烙印”成为他终生难以摆脱的阴影。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男生虽通过监控录像澄清了事实,但网络暴力留下的创伤并未消失。部分网民仍坚持“无风不起浪”的逻辑,认为他“未必完全无辜”;而他的真实姓名与形象已被广泛传播,未来的求学、就业可能持续受到影响。
两起事件共同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即便诬告被澄清,社会对“性骚扰嫌疑人”的标签化认知仍难以消除。这种长期性伤害不仅影响个人心理,还可能改变其人生轨迹。

结语
诬告性骚扰的伤害远不止于法律层面的纠错,更在于社会信任的崩塌与名誉的永久性损毁。《狩猎》中的卢卡斯与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肖某某,均因一句未经证实的指控而承受了远超事件本身的代价。
当我们在讨论性骚扰问题时,既要保护受害者,也需警惕诬告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唯有在理性求证与公正审判的基础上,才能避免下一个“卢卡斯”或是“肖某某”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