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好久沒有認真看院線電影了。(觀
片兒量有限,網友視角)
最近兩年香港警匪系列的電影,我感覺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拆彈專家2》和怒火,很明顯的原因是,他們都觸及了非常明顯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要經曆的最現實問題,比如宏觀叙事與微觀個體間的矛盾、體制内不自主的人際關系對個體的影
響、個人的異化與掙紮等等。
兩部電影都成功地讓矛盾變得更加富有層次,它不再止步于簡單的正邪之争,而是深入社會的毛孔,探讨每個真實的人,所面臨的真實困境,當然就很容易與
觀衆産生共情。

雖然這兩天疫情又洶湧而來,但《怒火·重案》繼續霸占朋友圈刷屏榜,我自己走出影院以後,腦子裡全是謝霆鋒的盛世帥臉和他買不完的眼鏡。
走在返老還童路上的謝霆鋒,也正繼續收割着排山倒海的00後粉絲。這部電影讓不少香港警匪片忠實觀衆愛了不止一次,加之作為陳木勝導演的遺作(我自己看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導演畫的分鏡),《怒火》也給了我們不少學習和借鑒的機會。
陳木勝讓我最興奮的一點在于他對于因果關系的處理,和對于影片整體呼應的把握,從他對于宗教
語境的運用就可以明顯看出。
他很巧妙地運用了3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分别是雨夜失手殺人、法庭審判和最後的教堂打戲。作為整部影片核心中的核心,這三個時間節點一環扣一環,
形成了完整而
又精彩的叙事。

雨夜失手殺人這場戲是整個故事的起點,而法庭上對邱剛敖(謝霆鋒 飾)一夥人的審判既是對于先前情節的還原,同時也是對于新的獻祭儀式的開啟。
在法庭上,有三位重要的證人出席,他們分别是富商、邱剛敖和張崇邦(甄子丹飾)的前上司,以及張崇邦。三位證人的三次呈堂證供,則是邱剛敖黑化的3個步驟,他也
由此開啟了自己的獻祭之路。
邱剛敖的第一次獻祭本來是想用在張崇邦身上,不過正好因為張崇邦得罪上司,無法出警,換了另一個替死鬼。而張崇邦無法出警的理由和邱剛敖有異曲同工之妙,要不是掌權者用過就扔掉,就是沒有舔好上級,而無辜的受害者其實并不會造成誰的痛癢,不過是一個警員的殉職、一個父親的離開、一個家庭的破碎
...這是一處巧妙的諷刺。
邱剛敖的第二次獻祭是對兩人的原上司,也就是雨夜裡指揮他們逼供又翻臉不認賬的上司。他死于舞蹈館裡頭戴炸藥的綁架。邱剛敖用這樣的方法,讓這個忘恩負義的上司進行了一次自我審判,上司自己
說出了在法庭
上未說的真相。
而在這樣的大庭廣衆之下,一番真實之言卻被當成啞巴說夢,不再被提起,反而是以給張崇邦帶了一個“對警隊開槍”的
帽子而告終,不禁令人唏噓。
如果這位上司死前的話被重視,可能
電影又會發展為另一個結局。
邱剛敖的第三次獻祭是對于富商銀行的搶劫。在富商口是心非地說了很多保命假話後,一槍斃命!我想看到這裡很多觀
衆會直呼爽快,也的确解氣。

殺死富商以後,邱剛敖一夥本想跑之大極,張崇邦又殺了回來,兩個人在精彩的追逐戲後來到教堂,這既和第一次意外殺人呼應,又在意外中開始了邱剛
敖的最終獻祭。
教堂裡兩個人的肉搏戲确實是整個電影的高潮之一,随着一次次教堂玻璃的破碎,邱剛敖抑
郁的情緒也得到一次次釋放。

在這個位高者一手遮天,後來者隻有讨好迎合、混淆是非才能在社會立足的當下,信仰已然脆弱不堪。
不知道大家對法庭審判時張崇邦的台詞有沒有印象,在他和法官的對話中,張崇邦多次強調,
是以聖母瑪利
亞的名義宣誓。

宣誓之下,張崇邦選擇遵守真相,邱剛敖一夥則锒铛入獄。而兩個人最後的打鬥場面就是在一尊聖母瑪麗亞的塑像前展開的,邱剛敖伸出的刀,發出審判。張崇邦讓它穿過手心,清醒地面對世間的疼痛,而當這座塑像轟然倒塌的那一刻,當年法庭的宣誓也全部瓦解。
真相無疑,痛苦也無疑,前者在誓言下選擇絕對的真相,而後者選擇推倒信仰,建立屬于自己的信條。最後這場教堂戲其實把兩個人拉回那個雨夜,既是
最終的獻祭,也是最後的審判
雖然邱剛敖敗了,但他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電影的
最後一句台詞是他問張崇邦:
“我常常想,如果那夜換做是你,
我們會不會還像今天這樣?”
随着甄子丹潇灑的
離去的背影,整部影片結束。
這讓我想起《拆彈專家2》裡劉德華在車上和女友吵架,當
女友說他瘋了以後他大吼道
:
“我不是瘋,我是痛!”
這奠定了他日後的黑化。而他想呐喊和駁斥的的,是在這個不公平的世
界裡,真正橫行的魑魅魍魉。
謝霆鋒這句話,是無數人可能正在面對的痛。沒有
對錯的潛台詞,是無法申冤。
大家對《西遊記》烏雞國王的故事并不陌生,烏雞國王因為菩薩化身的言語冒犯,把他泡了三天,佛祖和菩薩為了報複,把烏雞國王扔到井裡泡了三年,這三年烏雞國民不聊生,百姓
遭殃,隻能等
師徒四人解救。

當菩薩揭了謎底後,孫悟空很生氣——這生氣裡恐怕有一半是因為師傅和自己都被佛祖和菩薩當了道具,他質問說:“你雖報了甚麼‘一飲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
别忘了
,在菩薩的嘴裡,這叫修行。
一位中國政法大學的教授這樣評論道——掌權者濫用權力,上到佛國仙山,中及煙火俗世,下到幽冥鬼蜮。權力有大小,傷害有深淺,施受身份會遷轉。即使身為國王,出了國界,也不是想害誰就能害誰,不長眼睛害“錯”了人,照例得挺在井水裡泡滿三年才能出來。唯一固定不變、永遠隻當受害者的,就是那些連名字都沒人知道,餓死在菩
薩複仇路上的烏雞國百姓們。
這樣看來,世界上
最清醒的人,應然名叫小醜。
《怒火》是一部比較典型的,以複仇為主線的,探讨社會議題與人性善惡的電影,它所要傳遞的情感與觀念也比較明顯,第一層的叙事語言非常明确直白,就很快地給到大家反思的時間。觀衆因此可以在演員
的正義之路上得到及時滿足。
這樣的叙事與台詞的設計使得電影更加具有網紅氣質,這也迎合了更多願意走進院線的觀衆,不過他深刻的内核與人物的發問仍是目前國産院線電影比較亮眼的存在。在大片上,我們不能還吃第五代導演的紅利,或者靠戲劇式表達拯救電影,滿足于拍拍文藝片...
這值得很多内地電影的反思。
可惜的是張崇邦“邦主”在《怒火》中的人物立足點實在是有點兒生硬了,導演對于邦主道德觀念的訴諸更像是小孫悟空式的“開挂逆襲”
,而淡化了曲線救國的需要。
這樣臉譜式的“完美小人物”在如今社會也并沒有存在的土壤,從它所展現的道德觀念到他的“楷模式”理想訴求也與如今的社會并沒有很直接地合拍,這就造成了電影在某些橋段上的台詞處理明
顯拖沓,給觀影帶來疲軟感。
不過在猛烈的疫情、前兩年整個影視行業的困境、消費市場的水平限制和目前的審片制度等等多重因素之下,《怒火》還是一部良心之
作,提振了影視市場的信心。
我常常想到《無間道》這部巅峰之作,我想到黃秋生的墜樓和電梯門後的梁朝偉,他們的眼神裡是永遠也說不出來的話,是對于現實的熟知和仍舊沒有熄滅的盼望
,他們盼望那個更好的社會。

看院線電影了。(觀片兒量有限,網友視角)
最近兩年香港警匪系列的電影,我感覺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拆彈專家2》和怒火,很明顯的原因是,他們都觸及了非常明顯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要經曆的最現實問題,比如宏觀叙事與微觀個體間的矛盾、體制内不自主的人際
關系對個體的影響、個人的異化與掙紮等等。
兩部電影都成功地讓矛盾變得更加富有層次,它不再止步于簡單的正邪之争,而是深入社會的毛孔,探讨每個真實的人,所面臨
的真實困境,
當然就很容易與觀衆産生共情。

雖然這兩天疫情又洶湧而來,但《怒火·重案》繼續霸占朋友圈刷屏榜,我自己走出影院以後,腦子裡全是謝
霆鋒的盛世帥臉和他買不完的眼鏡。
走在返老還童路上的謝霆鋒,也正繼續收割着排山倒海的00後粉絲。這部電影讓不少香港警匪片忠實觀衆愛了不止一次,加之作為陳木勝導演的遺作(我自己看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導演畫的分鏡),《怒火》
也給了我們不少學習和借鑒的機會。
陳木勝讓我最興奮的一點在于他對于因果關系的處理,和對于影片整體呼應的把握,從他對
于宗教語境的運用就可以明顯看出。
他很巧妙地運用了3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分别是雨夜失手殺人、法庭審判和最後的教堂打戲。作為整部影片核心中的核心,這三個時間節點一環扣
一環,形成了
完整而又精彩的叙事。

雨夜失手殺人這場戲是整個故事的起點,而法庭上對邱剛敖(謝霆鋒 飾)一夥人的審判既是對于先前情節的還原,同時也是
對于新的獻祭儀式的開啟。
在法庭上,有三位重要的證人出席,他們分别是富商、邱剛敖和張崇邦(甄子丹飾)的前上司,以及張崇邦。三位證人的三次呈堂證供,則是邱剛敖黑化的3個步驟,他也由
此開啟了自己的獻祭之路。
邱剛敖的第一次獻祭本來是想用在張崇邦身上,不過正好因為張崇邦得罪上司,無法出警,換了另一個替死鬼。而張崇邦無法出警的理由和邱剛敖有異曲同工之妙,要不是掌權者用過就扔掉,就是沒有舔好上級,而無辜的受害者其實并不會造成誰的痛癢,不過是一個警員的殉職、一個父親的離開、一個家庭的破碎.
..這是一處巧妙的諷刺。
邱剛敖的第二次獻祭是對兩人的原上司,也就是雨夜裡指揮他們逼供又翻臉不認賬的上司。他死于舞蹈館裡頭戴炸藥的綁架。邱剛敖用這樣的方法,讓這個忘恩負義的上司進行了一次自我審判,上司自己說
出了在法庭上
未說的真相。
而在這樣的大庭廣衆之下,一番真實之言卻被當成啞巴說夢,不再被提起,反而是以給張崇邦帶了一個“對警隊開槍”的帽子而告終,不
禁令人唏噓。
如果這位上司死前的話被重視,可能電影又會發展為
另一個結局。
邱剛敖的第三次獻祭是對于富商銀行的搶劫。在富商口是心非地說了很多保命假話後,一槍斃命!我想看到這裡很多觀衆會直呼爽快,
也的确解氣。

殺死富商以後,邱剛敖一夥本想跑之大極,張崇邦又殺了回來,兩個人在精彩的追逐戲後來到教堂,這既和第一次意外殺人呼應,又在意外中開始了邱
剛敖的最終獻
祭。
教堂裡兩個人的肉搏戲确實是整個電影的高潮之一,随着一次次教堂玻璃的破碎,邱剛敖抑郁的情緒也得到一次次釋
放。

在這個位高者一手遮天,後來者隻有讨好迎合、混淆是非才能在社會立足的當下,信仰已然脆
弱不堪。
不知道大家對法庭審判時張崇邦的台詞有沒有印象,在他和法官的對話中,張崇邦多次強調,是以聖母瑪利亞的名
義宣誓。

宣誓之下,張崇邦選擇遵守真相,邱剛敖一夥則锒铛入獄。而兩個人最後的打鬥場面就是在一尊聖母瑪麗亞的塑像前展開的,邱剛敖伸出的刀,發出審判。張崇邦讓它穿過手心,清醒地面對世間的疼痛,而當這座塑像轟然倒塌的那一刻,當年法庭的宣誓也全部瓦解。
真相無疑,痛苦也無疑,前者在誓言下選擇絕對的真相,而後者選擇推倒信仰,建立屬于自己的信條。最後這場教堂戲其實把兩個人拉回那個雨夜,既是最終的獻祭,也是最後的審判
雖然邱剛敖敗了,但他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電影的最後一句台詞是他問張崇邦:
“我常常想,如果那夜換做是你,我們會不會還像今天這樣?”
随着甄子丹潇灑的離去的背影,整部影片結束。
這讓我想起《拆彈專家2》裡劉德華在車上和女友吵架,當女友說他瘋了以後他大吼道:
“我不是瘋,我是痛!”
這奠定了他日後的黑化。而他想呐喊和駁斥的的,是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裡,真正橫行的魑魅魍魉。
謝霆鋒這句話,是無數人可能正在面對的痛。沒有對錯的潛台詞,是無法申冤。
大家對《西遊記》烏雞國王的故事并不陌生,烏雞國王因為菩薩化身的言語冒犯,把他泡了三天,佛祖和菩薩為了報複,把烏雞國王扔到井裡泡了三年,這三年烏雞國民不聊生,百姓遭殃,隻能等師徒四人解救。

當菩薩
揭了謎底後,孫悟空很生氣——這生氣裡恐怕有一半是因為師傅和自己都被佛祖和菩薩當了道具,他質問說:“你雖報了甚麼‘一飲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
别忘了
,在菩薩的嘴裡,這叫修行。
一位中
國政法大學的教授這樣評論道——掌權者濫用權力,上到佛國仙山,中及煙火俗世,下到幽冥鬼蜮。權力有大小,傷害有深淺,施受身份會遷轉。即使身為國王,出了國界,也不是想害誰就能害誰,不長眼睛害“錯”了人,照例得挺在井水裡泡滿三年才能出來。唯一固定不變、永遠隻當受害者的,就是那些連名字都沒人知道,餓死在菩薩複仇路上的烏雞國百姓們。
這樣看
來,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應然名叫小醜。
《怒火
》是一部比較典型的,以複仇為主線的,探讨社會議題與人性善惡的電影,它所要傳遞的情感與觀念也比較明顯,第一層的叙事語言非常明确直白,就很快地給到大家反思的時間。觀衆因此可以在演員的正義之路上得到及時滿足。
這樣的
叙事與台詞的設計使得電影更加具有網紅氣質,這也迎合了更多願意走進院線的觀衆,不過他深刻的内核與人物的發問仍是目前國産院線電影比較亮眼的存在。在大片上,我們不能還吃第五代導演的紅利,或者靠戲劇式表達拯救電影,滿足于拍拍文藝片...這值得很多内地電影的反思。
可惜的
是張崇邦“邦主”在《怒火》中的人物立足點實在是有點兒生硬了,導演對于邦主道德觀念的訴諸更像是小孫悟空式的“開挂逆襲”,而淡化了曲線救國的需要。
這樣臉
譜式的“完美小人物”在如今社會也并沒有存在的土壤,從它所展現的道德觀念到他的“楷模式”理想訴求也與如今的社會并沒有很直接地合拍,這就造成了電影在某些橋段上的台詞處理明顯拖沓,給觀影帶來疲軟感。
不過在
猛烈的疫情、前兩年整個影視行業的困境、消費市場的水平限制和目前的審片制度等等多重因素之下,《怒火》還是一部良心之作,提振了影視市場的信心。
我常常
想到《無間道》這部巅峰之作,我想到黃秋生的墜樓和電梯門後的梁朝偉,他們的眼神裡是永遠也說不出來的話,是對于現實的熟知和仍舊沒有熄滅的盼望,他們盼望那個更好的社會。

幾十年過去了,這個社會,似乎并沒有得其所願。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