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表現信仰的電影很感興趣,這更考驗演員的表現力也更能給觀衆心靈以撼動。伴以無神論成長的我們,大多數對宗教都不甚了解,在接受唯物主義後就對信徒們有些玩味的的嘲弄,他們盲目地信錯了了“真理”。可是不管探索文學或是電影世界時總有避不開的聖經和上帝,不妨了解了解咯。
基督最後的誘惑是非于大衆印象的作品:其一就是本片呈現的基督的去神化的露骨形象使宗教團體群起而攻之,馬丁的拍攝計劃一拖再拖,德尼坤退出,失去耶路撒冷作為拍攝地,雪藏多年後為發行又給環球拍了恐怖角。其二是觀衆習慣于馬丁對于紐約城的刻畫——暴力黑幫群體、孤單失群的個人,就像我自己,觀看他的電影優先選擇出租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好家夥這些最具特色的片,而把誤以為是恢弘宗教宣傳片的本片放在觀影清單的最末。
事實證明,馬丁斯科塞斯不愧位于最偉大的導演行列,就像庫布裡克一樣不管什麼類型都能拍的精彩得令人回味。威廉達福長得和基督像一點也不像,想想原本是德尼羅來演就更搞笑了,可能就是想要異于傳統的突兀效果,讓人第一眼看到基督就覺得這不就是一普通人嘛。從木匠,幫助羅馬帝國制作十字架處死本族猶太人的普通木匠,擁有着一切凡人的特性,幻聽和幻視作為上帝的指示,一步步走向帶領猶太人反抗尋找救贖的路。故事是略顯枯燥的,而這個基督又有點滑稽可憐,口中宣揚的愛不切實際,對自己的天父也将信将疑,不時還需要他人指點引導。也許因此才特殊,這部并非諷刺片也并非cult,而是馬丁對自己理解的基督的闡述,他賦予了神之子這個角色有血有肉的人性,包含着懦弱,恐懼,對信仰的搖擺不定——基督之所以偉大,因為他也是真實的人,而超越了人的誘惑。
我覺得看完後,最真實的感受就是馬丁模糊了基督的身份,我分不清基督到底是神之子一直被考驗,還是他壓根就是一普通人臆想紛紛,過于相信了自己的幻聽。可能這都不重要,最後撒旦的誘惑這個念頭在基督頭腦裡生根發芽:僅僅是平穩過完一生,(這個誘惑呈現的像是一場漫長的夢,像是博爾赫斯筆下死前滞留的一瞬間。)在死亡面前吸引力卻如此之大,基督還是選擇了獻祭自己,真正成為彌賽亞,在十字架上,沒有鮮血淋漓的哀嚎,隻有大功告成的狂喜。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全片最宏偉的一幕,一聲大喊It is accomplished!一聲充滿回味的低語重複。接着是極度違和的現代化的扭曲聲音和2001蟲洞般的五顔六色,電影結束。
老馬近三十年後的《沉默》也講述了信徒對信仰的追求,我想這兩部有相似之處,都有着疑惑和退縮,都有着God,why have you forsaken me的痛苦。傳教士對上帝的追随使他最終肉體屈服,而内心又極度奉獻給了心中的神。這兩部講述兩段旅程,卻是馬丁的同一内核。
本片采用了另一另類見解,即實際上猶大尤為高大,常人鄙夷的叛徒其實是為完成耶稣的救贖而犧牲自己的名譽,甘願淪為背叛的代名詞。而且聖保羅說的那段話很有意思,基督不需要現身活着,基督隻需要成為人們已經相信的故事滿足他們就行。我想這就是宗教的本質,絕望的人需要信點什麼。
哈威凱特爾簡直是老馬的禦用演員,聖保羅是出演過德州巴黎和雙峰s3的哈利戴恩,大衛鮑伊一頭卷毛出演羅馬猶太總督,而影片中的Lazarus複活也呼應了寶爺的最後一張Black Star……
最後最後,院線看不到花月殺手損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