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殺》的商業屬性極其突出,依靠重重反轉給觀衆投喂信息量,堆砌的議題(校園霸淩、病态教育、人性冷漠、未成年性侵)沖擊着觀衆的道德觀念。

鬼宅、雨夜屠夫、私闖民宿等元素外加利落的鏡頭剪輯有種恐怖片即視感,大銀幕炸裂的視聽沖擊看得人一驚一乍,甚是過瘾!

創作者用了一種十分巧妙的方式渲染驚悚氛圍——将懸念置于人物“非正常的行為”中。當一個人心裡有鬼,哪怕ta再淡定也有漏出破綻的時候,而這種破綻通常就通過“非正常行為”表現出來。

比如:

女主李涵是一位有着極強控制欲的母親,當她看到女兒被霸淩者折磨得奄奄一息、在牆上不得動彈的慘狀時,她的反應很耐人尋味:她略過了正常母親應有的悲傷,一上來就表現出驚慌失措的樣子,眼角下垂、身體顫抖,仿佛下一秒淚水就要奪眶而出,直到她幫女兒恢複儀容,緊緊抱住她時,通過慢慢推移向前的鏡頭,觀衆才看到她的眼神中流露出憤怒。

表面熱衷于慈善事業的女房東内心有着不為人知的偷窺欲望,導演僅用一個從側面拍攝的特寫鏡頭就表現出了這種隐秘:女房東透過貓眼靜靜地看着女主被丈夫家暴,瞳孔放大,嘴巴一翕一合,卻不伸出援手。

而極具誤導性的鏡頭剪輯在增強影片的觀賞性的同時,也起到推進劇情的作用。比如:在雨夜屠夫殺害霸淩者後緊接李涵身着雨衣的正臉鏡頭,加上李涵女兒不久前才遭受霸淩的情況,觀衆很容易聯想到“母親為女兒複仇”的戲碼。可電影就要劍走偏鋒,雖然都是“為女兒複仇”,但是是“父親為女兒複仇”。以此引出男主護工林在福的經曆,使霸淩者惡的形象更加豐滿。

小女孩奔向自由的結局做的還行,沒有落入道德至上的爛俗窠臼。

當然,國産商業片嘛多少都沾點…泛濫成災的配樂将好端端的電影硬生生變成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