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決定走進影院觀看一部9分的親情片時,我就該意識到我會哭得有多慘烈。
《姥姥的外孫》,題目簡單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兩位主人公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與當下許多新老輩一樣,片中的姥姥與外孫甚至是其他子女産生的矛盾主要圍繞“遺産”展開。
電影的煙火氣息十分濃厚,綠油油的棕榈樹、破舊不堪的房屋、熱情叫喚的小攤販,撲面而來的親切感令人很容易代入其中,從而産生與角色的共鳴。攝影很漂亮,3:2的畫幅、明麗清新的色彩搭配、精美無比的構圖,沒有誇張的炫技和宏大的場面,有的隻是平淡如水的時光在銀幕上流動。
在節奏輕快、笑料頻出的劇情背後,是一個被血淋淋地撕開了遮羞布的東亞家庭,豆瓣有條評論一針見血:“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照了鏡子。”
由此可見電影對于東亞人的刻畫有多真實。
片中外孫的形象是許多年輕一輩的真實寫照——渴望獨立生活但能力支撐不起野心的辍學的網瘾少年,起初,他搬過去照顧姥姥的目的與他的舅舅分毫不差,都是惦記着姥姥死後的遺産,從0開始的護理生活并不輕松,外孫不僅要淩晨五點起床幫姥姥賣粥,陪姥姥在嘈雜的醫院等待治療,還要随時提防因新舊觀念碰撞而爆發的争吵。但在相處的過程中,浪子回頭的他逐漸拾回了人性最原始的溫良。
東亞人對于情感的表達是隐蔽的,很多東西不會明說。在片中最戳我淚點的就是那個開頭就給了特寫的結果在樹上的石榴(p1),外孫隻是不經意地提了一嘴,姥姥就真的用心呵護石榴幾十年,直到外孫長大。真正的愛或許就是一個對方都不曾留意的小細節,它不會一直挂在嘴邊,但會一直記在心上,不論歲月蹉跎。
而外孫真正抛開世俗覓得親情之愛的那一刻,也是他記住與姥姥相處的細節時:氣息奄奄的姥姥躺在病床上,他坐在病床旁,解開了姥姥外套最下方的一顆扣子。因為他記得姥姥說過她很讨厭緊緻的衣服。
電影裡還有一句台詞令人印象深刻:“兒子繼承财産,女兒繼承癌症”。
姥姥的小女兒是整部電影中唯一一位從頭到尾發自内心愛姥姥的。連外孫都忍不住聞到:“你做這些是為了從她那裡得到什麼好處吧?”她聽罷隻是平靜地回答:“隻是因為她是我的母親。”
年少辍學幫母親賣粥、調夜班一天隻睡五六個小時隻為帶母親鍛煉身體,相比起另外兩位貪婪成性、市儈精明的舅舅,她似乎更應該獲得遺産的繼承權。
但是因為她的性别,所以她不配。
看到姥姥把房産證分配給了最窩囊的二兒子後,我感到憤慨,甚至臨近結尾我還期盼奇迹出現,但現實就是姥姥什麼也沒留給女兒。明明當初她的父母也是把價值幾百萬的房子給了她的哥哥,明明她也經曆過男女不公的暴力,明明她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可當她面對相同的情況時,她也仍然沒能逃脫封建思想的怪圈。
看電影的時候我沖動地認為這是一大破壞人物塑造的敗筆,看完過了些時候才幡然醒悟,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癌症啊,世代輪回,根深蒂固。
寄于親情的石榴樹永不枯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浪漫與理智并存
23年《貝克街的亡靈》,24年《迷宮的十字路口》,建議廣電每年都重映一部黃金時代的《名柯》,謝謝。1.在一部推理電影裡很難看到如此文化輸出,京都的悠久曆史與傳統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滲入每一位觀衆的心。夜空中的圓月既是尋找兇手的證據,也象 ...
風鈴搖曳時
延續了前輩李安26年前《喜宴》的部分拍攝風格與手法,《誰先愛上他的》的構圖與色彩極具個性,裹挾在喜劇的皮囊之下的是創作者對于男女性别、東亞家庭、青少年成長等社會議題的深入探讨。整個電影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叙事方式與鏡頭語言,僅開場十幾 ...
沉默的殺戮令爆裂無聲
《默殺》的商業屬性極其突出,依靠重重反轉給觀衆投喂信息量,堆砌的議題(校園霸淩、病态教育、人性冷漠、未成年性侵)沖擊着觀衆的道德觀念。鬼宅、雨夜屠夫、私闖民宿等元素外加利落的鏡頭剪輯有種恐怖片即視感,大銀幕炸裂的視聽沖擊看得人一驚一 ...
你的鶴發亦是我的童顔,你的呼吸抵過我此生的歲月!
故事始于一次恬靜的郊外之旅,父親跨過河水之後就再沒有回來,隻留下一台自行車為他的遺物。但在女兒心裡始終留有屬于父親的一方天地,那方天地裡有成蔭的綠樹、淙淙的溪水、落日的餘晖和偉岸的背影。時光匆匆流逝,當初稚嫩可愛的幼女轉眼間變成了亭 ...
“隻有你自己才能保護你自己!”
奧黛麗赫本曾說:“人是從挫折當中去奮進,從懷念中向往未來,從疾病當中恢複健康,從無知當中變得文明,從極度苦惱當中勇敢救贖,不停的自我救贖,并盡可能的幫助他人,人之優勢所在,是必須充滿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長;并非一味的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