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是否有無條件的愛?
Amy問心理咨詢師的時候,這問題也在我心上拍打着。我給不出明确的答案。似乎我是盡力想說出“有”,但如果說出口,又覺得是在說謊。也許我清楚地知道心裡的答案,隻是在回避。
這部劇被打上清晰的“東亞”标簽,但深層次的問題,卻不止局限于某個地區。隻是在東亞地區這種服從于社會馴化的趨向更明顯,得到更廣泛的共識。人都需要認可與接納,以此來明确自己内心的錨位,定住自己的神。東亞式的教育理念和社會運行規則将認可與接納的主動權交于無形卻有力的社會規訓。街上來來往往那麼多人,卻出奇一緻地認為這個好,那個壞,然後蜂擁而至,或嗤之以鼻。這樣的好處很明顯,歸于打造出那一套社會規章的力量。但個體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将自己歸納于某個系統或模闆,肯定有不舒服的地方。這裡就出現了需要抉擇的地方,同一和穩定的系統更利于整體的發展和進步,但多樣而複雜的個性這讓個體過得更舒服。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說前者好,有人說後者好。看吧,我們“東亞模式”一定要有優有劣,明明隻是選擇,最終卻沒的可選。
這是“東亞模式”的死穴,造成無解的循環。
看劇的時候,我無數次被劇中那些微小的細節帶回到類似的經曆回憶中,那種撲面而來的、熟悉的、又讓人難耐的感覺,很真實。不論是劇中的人物,還是屏幕前的我們,都活在一地雞毛裡。劇中用“路怒”這個極端事件做催化劑,在短期内顯化出他們各自生活中的裂痕。一系列戲劇沖突交織疊加,最終為兩個人創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不知名的植物的催化,歪打正着讓兩個人從内心深處看到了對方的底色,還有真實的自己。最後Amy抱住Danny的時候,可能是她這一輩子到目前為止最接近坦誠的時刻,她的擁抱發自内心,她真正的理解躺在床上那個人,也很高興終于有人看見并接納了真實的自己,雖然這種時刻可能稍縱即逝。她擁抱了他,也擁抱了自己。
回過頭來說“東亞模式”,仿佛我們從不鼓勵展露自我。我們内向,羞澀,容易緊張;同時希望與人交往總是熱鬧,健談,有面子。我們習慣了花費所有力氣去适應或創造普适的标準,但卻沒有耐心看一看自己。也許這和長久以來儒家“入世”觀念的影響有關系。一個人,生下來,在這世間活着,總得做點什麼、留下點痕迹才行。儒家提倡為現實的、客觀的世界做事,那就免不了要“從衆”,要适應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客觀的世界反而成了主體,人反而成了客體。我們接受世界對自己的改造。就像前文提到的,這種同一的系統當然有好處,特别是當經濟和社會處于上升周期時,人們能夠從客觀世界的反饋中獲得認可和好處,所以系統很穩定。但問題總會出現,我認為在兩種情況下問題會以很激烈的形式顯現。第一種比較好理解,就是與剛才說的上升周期相反的下行周期時,人會變得沒有目标,因為前途渺茫,你遵從規矩積極入世,不一定會得到期待中的結果。當向外探求沒有好處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向内看,發現如果不被這些外在束縛捆綁,也許不能馬上得到什麼,但至少,舒服。一邊是束縛,一邊是舒服,如果是你的話,你怎麼選?第二種則由更為深層的原因導緻,就是人不可能長久在内外部協調的狀态下安穩度日。關注或過于關注在客觀世界留下了什麼痕迹、取得了哪些成績,必然會導緻對自己的關注度降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許客觀世界的“獎勵”或“轉移注意力的噱頭”能一時抵擋這種失衡,不過長久下來,人一定會很疲累。因為内生的世界沒有好好搭建,它并不穩固,甚至還存在沒有搭建的情況,所以對客觀世界的反饋都是即時、短暫和波動的。當無法用客觀世界的東西去填補内心的時候,人會陷入恐慌。有人會變本加厲的去創造新的外部世界的目标,依舊疲累,更加疲累。有人會陷入自我懷疑,我這一路走來,到底為了什麼?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過去,面對“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可以很容易地說出客觀世界評價标準裡屬于上乘的那部分作為答案。現在,能夠不假思索說出這樣答案的人還有很多,但語氣裡少了些笃定。越來越多的人把“做自己”作為答案。但從意識到做自己和真正的做自己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經曆過這樣一個階段,把“做自己”挂在嘴上,放在心裡,為人處世時刻意選擇與原來或者社會主流标準相異的做法。但實踐下來,老實說,并不過瘾,我也沒有因為這樣“做自己”而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内心的平靜。其實,這樣的做法還是沒有逃脫外在世界對我們的規訓,因為它要求我們做的和不要我們做的,都是它的意志,不是我們的。後來,我慢慢發現,其實是我理解錯了“做自己”的内涵。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做自己”也有一套規章,也可以照章辦事,依規而行。其實不是的。可能把“做自己”改成“找自己”更好理解。每個人生來就有不同的脾氣秉性,隻是由于長久的忽視和被規訓,我們已經忘了自己是什麼樣子的。相比“成為更好的自己”,其實我們一生的課題更應該是“更好地成為自己”。終其一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投入這趟旅程,在其中明白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找到自己的邊界,在與世界的互動中獲得真實的、真正的、發自内心認可的經曆。那是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旅程。如果終其一生,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合适什麼,沒有過過自己喜歡和合适的生活,或沒有為之努力過、争取過,那才是真正的遺憾。
說了這麼多,并不是要否定客觀世界的價值,它為我們提供物質基礎,為我們的旅程提供觀衆和認可,提供教訓,提供經驗,提供快樂,提供平靜......我隻是想說,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同樣重要。我們要充分的和外部世界互動,然後調動生動充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去辨别自己對于外部世界的反應,然後做出判斷,是到此結束類似的經曆,還是繼續感受并從中獲得能量。這樣,内外聯動,形成有生的閉環,整個人才會真正地充實起來。
那為什麼要更強調内在世界呢?因為現在的我們對外在的關注太多了,内外已經不平衡了。我想這也是這部劇大火的原因之一,看似各種巧合和情緒助推導緻的偶然事件,但卻讓主人公一層層脫掉厚厚的外衣,最終抵達内心。我們沒有做到,但看到别人做到了,還是會開心,并向往之。
最後分享本劇最後一集兩個主人公在出現幻覺後的那段對話,希望我們都能早日看到真實的自己。
我看到了你的人生。你這個小可憐。你想要的隻是不再孤單。
你不用覺得羞愧,沒關系的。我都看到了。你不用隐藏自己,沒關系的。
哇喔,在這之後真的是一片虛無。
我們應該多聊幾次。
真是遺憾。
至少我們聊過一次。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