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繁花》看了一遍又13集。很少在剛看完一部電視劇後這麼快就重刷,第一遍沒有看夠。這部劇屬于慢熱型。最初幾集确實有點吵,雲裡霧裡看不明白。每個人好像來頭都不小,氣場都挺足,但是天天跑來跑去吵吵鬧鬧的不知道在幹什麼。不過當主要人物依次登場,人物關系逐漸明晰,它變得越來越吸引人。直至結局,仍讓人不斷回味。《繁花》何以産生這麼大的魅力,吸引這麼多的關注?這是個穿着商戰外衣、内裡仍在講江湖男女愛恨情仇的故事。
1、江湖
如果用商戰劇的标準來看《繁花》,我認為是花活大于内容的。導演明顯志不在此,至少不全在此。商場上的你來我往看似是最不講情面的。但商場是由人組成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沖動的。《繁花》展現的就是沒有完全壓抑這些情感與沖動的人物。情節走向多由人物固有的性格與特點,很多抉擇都源于情義,而非單單充當市場的工具。所以它講的是江湖,是江湖裡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阿寶雖是商人,卻看重情義甚于利益。所以玲子既可以因為夜東京的名片和機票回國,也可以因為看清現實而潇灑離去。所以汪小姐原來前途大好也願意辭職,後來冒着訂單做不成的風險也不接受寶總的幫忙。所以李李隐姓埋名也要償還已逝愛人的債,但也會有那一轉身的猶豫。在導演的鏡頭下,由光影、配樂烘托出的氛圍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情愫、情緒“鈎”出來,同時也喚醒了觀衆心裡相同或相似的情愫,達到熒幕内外的“共情”。王家衛的作品,若說一以貫之的風格,就是拍感覺。人物、情節都是展現感覺的媒介,看他的作品,就是沉浸在這種氛圍裡,然後去體味那份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也隻有講江湖的故事能有這麼豐沛、明确的感覺。王家衛的作品是要吃飽肚子看的。
2、情義與愛情
劇裡,阿寶與四位女性産生情感瓜葛。
對雪芝,是毫無保留、最真最純的愛情。當阿寶隻有滿腔的愛時,雪芝要的是前途,是未來。這裡插一句,我不覺得雪芝隻是因為錢。劇裡提到她堅持讀書、自學英語。她的獨立意識很早就覺醒了。她希望未來的丈夫是能跟她一起變得更強大的人。當時的阿寶顯然不是這樣的人。在87年的阿寶的身上,雪芝其實看到了這樣的影子,但也許是自尊、也許是執拗,她用錢來擊退阿寶的守候。當93年兩人再次相遇,阿寶有愛也有前途,可惜時機已錯過。沒有人會站在原地,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再看十年”是兩個人的執念,也是對未來的僥幸期盼。雖然理智上明白兩人已隔江海,但把眼光放到遙遠的十年以後,萬一呢?萬一能再續前緣呢?這裡再說下雪芝的結局。我認為寫她去世大概是因為阿寶需要一個确切的結局。如果雪芝不提前離場,兩個人會續上一個又一個十年,因為心裡的那份對無法在一起的執念無法纾解。破局之法唯有一方完全退場。其實個人感覺沒必要寫雪芝去世。雖然兩個人因為對對方的愛在未來會一次次赴約,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這些時光裡摻雜了太多的遺憾、不甘、後悔,縱是百轉千回也難在一起。有時死别不如生離。
對玲子,是感謝,就像最後阿寶對她說的,謝謝你,這裡面有情義,但沒有愛。阿寶對人總有情義,但玲子把這當做愛情。她明明知道兩人不可能在一起,但就像她說的那句“萬一呢”,她選擇蒙住雙眼繼續待在他身邊。偏偏她又是眼睛裡不揉沙子的人。當自欺欺人的謊言被最好的朋友拆穿,她終于正視自己的内心,正視這段關系,然後決絕地離開。其實蠻心疼玲子的,這段關系,從頭到尾就是她的獨角戲。玲子與阿寶的對手戲,總是玲子在說,表面上是玲子占上風,其實主動權在阿寶那裡。有一個我很喜歡的點是,玲子并不是非得要愛情的人。強總她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那就堅定地拒絕。阿寶不愛她,四年之後還是不愛她,那就離開。女人不是一定要依附于一段關系。玲子也是在離開之後明白這個道理。
對汪小姐,是理智戰勝情感。汪小姐遇到的是寶總而不是阿寶。兩人相識就是因為汪小姐是27号的人,是寶總做生意需要仰賴的人。關系維持的前提是保持現有身份。這樣的前提就注定了必然無法走到一起。汪小姐開始看不清這一點,但寶總從頭到尾都明白。所以他老早就壓抑住了往愛情發展的苗頭,把對她的感情轉化為希望她好上面,并希望“革命友情”永存。我相信阿寶對汪小姐是有情的,對比玲子,他對汪小姐上心多了。陶陶也說之前隻有一次見他這麼落寞,是雪芝離開的時候。原著那句“男女之事源自天時地利”就是兩人關系最好的注腳。寶總與汪小姐可以算作雪芝與阿寶的鏡像。13集、14集把寶汪的分道揚镳與寶芝的前塵往事放在一起,當日的阿寶正如現在的汪小姐,滿懷熱忱的愛,遭遇對方的拒絕。阿寶87年不懂雪芝為什麼那麼說話,但93年就懂了,彼時他已成了雪芝。雪芝最早懂得,愛己要放在愛人前,否則失去自我,被眼前愛意蒙蔽,他日愛情褪去,早成為他人附庸,也會慘淡收場。也正是因為真的愛阿寶,才會希望他好。阿寶對汪小姐也是如此。他知道自身的擁有與進步才最持久、最有力量,他知道汪小姐的夢想是成為27号的一朵金花,他知道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興起影響她的人生軌迹。這些道理,他無法視若無睹,不予理睬。阿寶沒有赴汪小姐的約,和雪芝思慮再三還是見了阿寶,歸根到底都是出于對對方的愛。
對李李,是勢均力敵但差了一分感情。兩個人遇到的時候,李李已經失去了A先生,阿寶已經失去了雪芝。兩人都已失去了此生最無法忘懷的人,對彼此的感情總帶着之前那個人的影子。兩人又都明确了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與愛情都毫無關系。彼此吸引當然是有的,但已經沒力氣再愛了。
導演在一位男主角身上展現了四種不同的情感糾葛,卻沒有落入多女争一男的俗套。每一對的感情都是獨立的,而且一定程度上,都是女方先放手。她們放手并不是因為對方有别的選擇的被迫退場,而是看清了對方,也看清了自己,然後選擇保全自己。其中展現的女性的主體性非常可貴。她們沒有囿于男女之情的圈子,沒有囿于等待别人來愛的觀念,她們看到了自己生命中比愛情更重要的事,并堅定地去追尋。
那這是不是意味着阿寶的角色淪為了“工具人”?或者說是個“中央空調”?我認為不是。阿寶的底色就是有情有義,對這些女性,他都做到了有情有義。可是“有情有義”并不總能起積極正面的作用。比如讓别人誤會,比如讓對方退卻。而且他的“有情有義”有時也演變成“拖泥帶水”。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不忍心傷害對方,拖得時間長了,就成了更大的傷害。這是這個角色作為人的局限性,不是角色塑造的有問題。如果說現在大多數學科、領域追求的是求同,那麼文學藝術的追求應該是存異。個體性,特殊性,需要在文學藝術中存在,這才有了活生生的“人情味”,才描摹出了“人生百态”。
3、時代
《繁花》不僅塑造了數十個具體而微、各有特色的人物,還展現了90年代的上海。我的一個感受是,那是一個有勁兒、有奔頭的時代。“有勁兒”是憋了很久的勁兒在短時間内蓬勃而出的勁兒,每個人都聲音洪亮、容光煥發、精神抖擻、躊躇滿志。“有奔頭”是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所有人都因為生活在那個時代而高興,都鉚足了勁兒往前奔。一個印象深刻的細節就是,打在人物臉上的光都是飽滿、耀眼的,那是90年代的光,是正值風華正茂年代才有的光。那是一個跟現在有些距離的年代。我想這也是這部劇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吧。當然,如果隻有積極向上的一面也略顯單薄。整部劇前半部意氣昂揚,後半部逐漸低沉。開始時繁花似錦,好不風光。越到後來越有盛極一時後由盛轉衰的迹象,最後繁華散盡,各奔東西。每個鼎盛年代,達到頂點的同時,也是衰敗的開始。風光耀眼的黃河路也不會一直燈火璀璨。所有人,所有事,都是瞬間,都會被時代的風無聲的裹挾飄遠,消失不見。
《繁花》講的是人,是故事,是時代。包羅萬象,好不熱鬧。但這個故事其實我們已經看過無數次,那就是繁花似錦,然後繁華散盡,循環往複,一直向前。感謝導演切開上海90年代的一個口子,讓觀衆窺見一群人的一段故事。一段故事就夠了,畢竟結局大家心知肚明。就像第一集所說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沒有另外的結局。”在意的,不過是結局來臨之前,這故事是否有聲有色的講過,裡面的人是否全情投入的笑過、哭過、活過。
繁花似錦與繁華散盡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生活就是這樣,走走停停。
昨天看完電影走出影院時感覺沒有預想中的好看,整體稍顯平淡,沒有明确的觀點态度。隻覺得影片中“戲中戲”的設定很妙,最後父親扮演母親的背影,鏡頭拉進,沒有一句台詞,勝過萬語千言。半輩子的相伴相守,其中飽含的情感,都在裡面了。本來不想寫影 ...
成為更好的自己VS更好地成為自己
這世界上是否有無條件的愛?Amy問心理咨詢師的時候,這問題也在我心上拍打着。我給不出明确的答案。似乎我是盡力想說出“有”,但如果說出口,又覺得是在說謊。也許我清楚地知道心裡的答案,隻是在回避。這部劇被打上清晰的“東亞”标簽,但深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