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止不休》在經曆了三年的長久等待以後上映,同時收獲了張頌文爆紅的意外之喜,乘上了《狂飙》後張頌文首部上映影片的東風。

這部作品曾拿到2020年平遙電影節費穆榮譽單元最佳導演獎,并且入圍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

諸多獎項加身、賈樟柯監制、白客搭檔張頌文主演,這些都讓人對《不止不休》充滿期待,然而實際的觀影體驗卻并沒有給人帶來驚喜。坦白說,失望更多。

影片從調查記者的視角切入,以真實的新聞事件為核心展開叙事,講述了新手記者韓東在追查“乙肝代檢”案件的過程中,陷入了新聞真實和新聞倫理的兩難境地,最終選擇用自己的報道,去幫助上億乙肝受歧視群體去獲得平等對待的故事。

影片想要的東西很多,既是一個堅持理想主義的調查記者的成長故事,也涉及到了新聞真實和新聞倫理的抉擇命題,還有對現實新聞事件、社會公衆議題的記錄和思考。

某種意義上,《不止不休》是一封想要獻給堅持理想主義、執着于事實真相的新聞從業者的情書。

最終呈現出來的,卻是人物塑造和人物成長線太過簡單薄弱,對新聞事件和相關群體的挖掘流于表面,對理想主義的歌頌陷入流俗煽情。

有太多想法,表達卻輕飄飄的沒有重量,高不成、低不就,不夠藝術也不夠通俗,留下的隻有尴尬和平庸。

01

影片的時間線放在了2003年,白客飾演的韓東是一個隻有初中學曆、高中肄業的北漂青年。

韓東的理想是進入報社成為一名記者,卻礙于學曆,沒有報社肯接納他。

張頌文飾演的資深調查記者黃江碰巧是韓東活躍論壇“西祠胡同”的一名版主,欣賞韓東的文字和精神,破格向報社推薦,讓韓東成為報社的實習生。

随後兩人一同前往山西調查一起礦難事故,這讓韓東初步見識到調查記者的工作方式。在黃江的指導下,韓東成長飛速,寫出多篇深度報道,成為報社中最為出挑的實習生。

在跟進一起地下賣血的的選題過程中,韓東發現地下賣血背後,還隐藏着“乙肝代檢”的地下産業鍊。

随着調查的深入,韓東意識到“乙肝代檢”并不是簡單的違法行為,背後更涉及到上億乙肝攜帶者受到不公正歧視的問題。

水污染、礦難、乙肝代檢,這三個故事各有其作用。

“水污染”的故事是引出人物,一是點出了白客飾演的韓東的處境:一個有着新聞理想,卻沒機會踏上新聞之路的北漂青年;二是引出了韓東成長路上的指路人——張頌文飾演的資深記者黃江。

黃江出場時一身風塵仆仆的裝扮,從背包裡掏出幾瓶調查水污染取來的樣品,随手拿起幾片餅幹在嘴裡幹嚼,一下子将一個活躍在一線、經驗老辣的調查記者形象樹立起來。

随後在“礦難”故事中,通過找線人、換衣服、卧底等一系列操作,讓黃江的這種形象進一步确立。

這裡其實更重要的是引出韓東第一次産生的疑問:這些賠償款是那些人拿命換的,我們這樣做真的對嗎?

潛台詞是:記者的報道讓受害者産生利益損失,這樣的報道真的是對的嗎?

這也是第一次新聞真實和新聞倫理之間的碰撞,也為韓東後來的選擇埋下伏筆。

“乙肝代檢”是電影的重點表達部分。随着韓東的調查深入,他發現這些乙肝代檢者,不僅僅隻是規則、公共秩序的破壞者這麼簡單,他們遭受的不公正對待和歧視更值得人們關注和重視。

韓東再一次進入是選擇新聞事實,還是維護弱者利益的困境中。

為了加深這種困境,影片中設計了韓東的好哥們張博,也是一名乙肝病毒攜帶者,并因此屢次考研究生被學校拒之門外。

韓東如果堅持發稿,就會導緻張博再一次被學校拒之門外,韓東如果撤稿,就無法通過實習期,做記者的理想化為泡影。

最終韓東選擇了撤稿,但他并沒有放棄對乙肝群體的關注,通過自己的進一步調查,從更深層的角度寫出了《一億人的反歧視》深度報道,實現了新聞真實和新聞倫理的統一。

經過這三個事件,影片裡的韓東完成了從一個新手記者,到産生困惑、理想動搖,到成為一名堅持理想和信念的成熟調查記者的個人成長。

乍看起來似乎成長線很清晰、完整,但事實上,人物的困境設置和解決都極為簡單,更像是按照電影三段式結構完成的流水作業。

這種簡單的源頭是,對所有涉及到的事件的表現都流于表面,缺乏更深層次的挖掘。

2

所謂的水污染事件,僅僅隻限于張頌文背包裡掏出來的幾瓶水樣,而礦難卧底,也隻是白客替受害者家屬手抄了一份協議書。

礦難卧底這個故事,本來是要表現出韓東在真正接觸到新聞調查以後,發現新聞報道并沒有自己想的那樣簡單,認知和理想受到挑戰,陷入困惑之中。

這種表達必須通過韓東在跑新聞的過程中所實際遇到的事、面臨的困境來完成。

影片卻幾乎是一筆帶過,僅僅隻是展示了煤礦老闆跟家屬交涉的幾個鏡頭、一封協議書便完事。

然後強行通過白客和張頌文的對話,用台詞說出了這種困境。

這個事件中真正應該出現的那些主體,是那些礦難的受害者和家屬,他們的遭遇、他們的現狀和困境,完全是缺位的。

一切都隻停留在了表面,需要個水污染事件來牽出人物,好,那就讓張頌文說一句水污染調查。需要礦難新聞來體現新聞真實和新聞倫理的沖突,好,那就讓白客來一句台詞叩問一下。

主人公的困境,應該是觀衆從電影情節中去感受,而不是用一句台詞強行說給觀衆聽。

如果說“水污染”、“礦難”,隻是過渡性情節,這樣一筆帶過還多少有點情有可原的話,那麼作為電影重頭戲的“乙肝代檢”,這一部分情節同樣是留在表層、隔靴搔癢。

這裡要提到另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這部片子裡,是通過徐峥的視角,走入到一個個需要“假藥”來救命的絕症患者的故事裡面。

徐峥隻是一個引子,那些絕症患者的境遇才是叙事主體。

然而《不止不休》裡,卻始終把韓東作為叙事主體,其他那些乙肝攜帶者,隻是成為表現韓東迷茫和困境的背景和道具。

最終韓東的困境解決方式是去采訪那些被困擾的乙肝受歧視群體,用一篇深度報道來幫助他們。

還是跟前面兩個故事一樣的問題,所有的故事,都是通過台詞的交代來完成。

影片用一種僞紀錄片的方式,每個人坐在鏡頭前,講述一段自己的經曆。

這種方式實在是偷懶又讨巧,而且缺乏誠意和說服力,難以讓人共情。

最後韓東的報道發表出來,影片便宣告結束,接着便用屏幕字幕的方式,講述了後續乙肝防治政策的改變。

似乎這種改變,都是因為韓東的一片報道而促成。

這樣一件巨大改變背後,千萬人曾經遭遇的困境和為之付出的努力,本該是這部電影表達的重頭戲,卻被簡化成一個北漂小記者追逐夢想的故事。

似乎這些人的命運和困境,遠沒有韓東做不做得成記者、能不能留在報社那樣重要。

電影用另一條同樣不痛不癢的線去表達韓東的現實困境。

住地下室、對女友的承諾、對兄弟的友情、完不成報道就要面臨的失業……

此外充斥着跨年倒計時、北漂情侶的戀愛、北漂搬家、春運等各種常見北漂題材爛大街元素的拼湊組合。

硬生生把一個沉重的現實題材故事,變成了狗血煽情的廉價北漂故事。

既想要上升價值高度,又想要走共情路線,得到下沉觀衆的認可。于是造成了這部片子,不上不下、藝術高度不夠、通俗程度也不夠的尴尬境地。

3

正因為這種叙事上的簡化、偷懶、取巧,使得本片中要表現的所謂“理想主義者精神”,最終隻是流于煽情的台詞和口号裡。

片子裡處處可以看到對于曾經傳統媒體、調查記者活躍時代的懷念和留戀。

黃江和韓東,都活躍于曾經聲名赫赫的“西祠胡同”論壇。報社裡的選題會上,人們激烈争吵,辯論着“新聞真實和新聞倫理”的抉擇問題。新人實習生們熱情洋溢地回答“記者是無冕之王”、“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

然而也僅此而已,影片本身并沒有能夠成為這些漂亮口号的注腳。

電影想要表達的理想主義者情懷是真的,想要去記錄和剖析時代的出發點也是真的。

可惜的是故事卻實在是太過輕飄飄的,承接不起來這些這些情懷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