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由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改編的電視劇《人生之路》今晚大結局。

對于這樣一部影響了無數人,甚至令很多人的命運發生改變的當代文學經典,進行影視改編必然要面對很多的争議。

以《人生》的影響力和讀者基數,在改編的時候,先天要面臨着更多的審視、壓力和束縛。

在《人生之路》開播之初,我曾寫過我對《人生》這部作品的私人感情色彩。

正是基于這種偏愛和熱情,我對《人生之路》抱有很高的期待,同時也盡可能地給予更多的寬容。

盡管在播出之初,就已經發現這部劇在劇情和制作上存在着的一些問題。但我更願意視作是對文學名著改編的一些大膽創新嘗試。

畢竟對于經典名著,如果像是魯迅先生所說,視若“孔廟裡的太牢……經聖人下箸,先儒們便不敢妄動了”那樣不敢碰、不能改,隻是一味照搬,那這種改編也就沒有多大意義。

然而随着《人生之路》劇情的展開,特别是情節脫離原著的後期部分,逐漸走向了狗血和爛俗。

不僅在情節上有着許多自作聰明的狗尾續貂、畫蛇添足,在作品的精神主旨上,更是嚴重背離了《人生》原著。

一部現實主義文學經典,愣是被改成了不入流的浮誇狗血劇。

難怪這劇出品方很狡猾地在片頭聲明“本劇部分取材于路遙中篇小說《人生》”。

想來是知道自己的斤兩成色,配不上“改編”二字,提前留下狡辯推脫的退路。

01 失真的時代細節

《人生》作為一部中篇小說,主要講述了高加林從象牙塔回到土地,又借着機遇離開土地,最終又被命運打擊回到土地的一個過程。

作為一部總字數十四萬字出頭的中篇小說,《人生》算不上是鴻篇大作,主要人物不多,故事結構也不複雜。

以《人生》原著的體量和故事結構,天然地更适合電影,要改編電視劇顯得有些體量不足。因此電視劇《人生之路》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延展和擴充,在前面加入了高加林高考被冒名頂替、被動“落榜”,走出農村的希望破滅的情節。

應該說單純這樣的延伸和改動,還是在合理的範疇内。

原著小說一開頭,就是高加林失去了教師的工作,在夏日雷雨爆發前回到自己家的窯洞裡。頂替掉高加林民辦老師職位的人,正是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高三星。

這部分小說情節交待了幾處重要信息。

其一,高加林是高考落榜後回到了農村,找了一份村裡民辦教師的工作,未來有希望通過考試成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

其二,高加林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他在地區報紙上發過幾篇詩歌和散文。

其三,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職務被高明樓靠着權勢,讓自己的兒子高三星頂替了。

為什麼我會覺得電視劇《人生之路》前期的擴充是比較合理的呢?

電視劇一開始,把情節放在了高加林正在備戰高考,而他是班裡拔尖的學生,最有希望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跟原著裡高加林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是相吻合的,把原著高加林的高考落榜,改為被人冒名頂替,也是跟原著裡高加林被高明樓兒子頂替掉工作的處境是一緻的。

既然是改編,那麼也可以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整體大方向一緻,細節處有所調整,這是合理的。

高加林落榜的原因,改編成是被人冒名頂替,也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加重了人物命運的悲劇性,也更具有當下性和話題性。

然而大方向沒出問題,小細節卻有很多的瑕疵,暴露了導演、編劇的能力不足,對人物和時代的理解和把握,都是有所欠缺的。

劇一開頭,就安排了一場高加林飚自行車的情節。陳曉騎着二八大杠,從村裡一路上翻山越嶺,到了學校門口的時候,車轱辘都飛走了。

這是非常不符合高加林的人物特征的。

高加林是個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雖然父母從小嬌慣,舍不得讓他下地幹活,但他也不是一個輕浮張揚的性格。

在八十年代初,一輛自行車絕對是一個家庭最為值錢的大件之一,一個農民的兒子不可能這樣去糟蹋自行車,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三學子,也不會做出這樣輕浮孟浪的舉動。

接下來教育局的馬股長在講台上慷慨激昂,說縣裡沒人考上大學丢人那段戲,也是又浮誇又尴尬。

刻意拗出來的陝北腔調、誇張做作的發言,處處透着一股用力過猛的懸浮虛假。

除此之外,學生們下館子、喝北冰洋汽水這些,也都是很不符合當時的時代、地方特征的。

然而總體來說,在大方向沒有跑偏的前提下,這些瑕疵和問題,還勉強能讓人接受。

隻是從中期開始,劇情就開始慢慢跑偏了。

02 扭曲的精神主旨

高加林落榜後回到農村,成為馬店小學的民辦教師。

這是高加林除了高考升學、從農村走向城市,脫離自己農民身份、改變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命運的唯一方式。

這樣的人物命運,離不開原著《人生》誕生時候的時代背景。

在八十年代,我國的戶籍制度将人簡單粗暴地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在我小的時候,農村的人提到“非農戶”,還是充滿向往、崇拜的。

所謂的“非農戶”意味着是脫離了農業生産、享受财政工資、有着各種國家福利待遇、醫療保障、退休待遇的“吃公糧”人群。

相對應的,農業戶口的農民,則一輩子隻能困在土地裡,靠着自己的辛苦耕作,才能得到一些老天爺賞給的不确定收入。這還不算各種“攤派款”、勞務攤派。

正是這種巨大的城鄉身份差異,才造成了像《人生》裡高加林這樣具備一定才華和能力的青年,卻沒有相應的上升通道和出路。

一旦高考落敗,高加林的命運隻有務農,而成為民辦教師、以後通過考核轉為正式公辦教師,就是高加林最後的救命稻草。

原著裡高明樓的兒子高三星頂替了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職務,就是抽走了他最後的救命稻草。

在電視劇《人生之路》裡,引入“高雙星”這個人物對高加林高考成績的頂替,奪走了原本屬于高加林的命運。高加林失去馬店小學民辦教師職務的原因則安排成了高加林帶着學生進縣城時發生的一起意外事故。

表面上看,電視劇《人生之路》依然延續了高加林的人生悲劇和困境,但實際上,通過這樣一改,把造成高加林命運悲劇的原因,巧妙地偷換了!

高加林高考被頂替,這是由于他人違法操作,高加林失去民辦教師職務,則是因為一場意外。

這樣一來,原著想要反映的時代對于人命運的影響、個人命運在時代大勢之下的不确定和無力感,就徹底蕩然無存了。

電視劇後面的劇情,高加林因為叔叔高玉智的關系得到進城工作的機會、又一次被打回農村,這部分劇情總體來說,還是跟原著比較接近的。

但是這之後,高加林輕而易舉地就克服了這次打擊,起身來到上海,進了報社、考了夜大、受到賞識,混得風生水起。

這完全無視了時代對人的限制,以及個人眼界、能力的局限性,徹底變成意淫、開挂爽文的模式了。

03 狗血爛俗的情節

電視劇《人生之路》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傾向,就是絲毫不加掩飾對大城市的向往和對農村的鄙視、厭棄。

高雙星離開陝北到上海讀大學,同學們談論高雅的文學藝術,聊康德,而他隻懂張思德。

高加林在馬店小學的時候,都要接受一個來自上海采風青年的精神洗禮,最終的人生突圍之路,也是必然要抵達上海。

劉巧珍在農村的時候,隻是一個聰明伶俐、善良能幹的姑娘,到了上海,立刻如魚得水,得到老太太的贊賞,拿了遺産,開了飯館,化身新時代獨立女性。

哪有什麼人生困境,去上海就解決了嘛!

這裡也再一次地違背了路遙原著《人生》的精神主旨。

在《人生》裡,小說要描述的是時代造成的人物命運起伏,反思的是那種固化的身份制度對人的限制和傷害,另外也表現出了高加林身上既富有理想和進取心,同時又帶有一定的虛榮心和浮躁性。

對那種城鄉之間巨大的差距和不平等,作者是一種批判的态度,對于高加林是一種欣賞、悲憫、同情的态度。

在電視劇《人生之路》裡,則把這種城鄉不平等變成了天經地義,毫不掩飾上海相對于陝北的優越性。

人物困境的解決之道,不在于解決不公平的制度和不平等的發展,而是徹底放棄農村,擁抱城市即可。

可以說《人生之路》提供的人生困境解決之道,恰恰是這些人物困境的來源。

要是人們能夠自由流動、沒有戶籍制度的束縛、沒有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高加林、劉巧珍會遇到那樣的困境嗎?

除此之外,當脫離《人生》原著的範疇之後,劇情的走向,徹底變成三流狗血爛俗橋段。

劉巧珍和高加林分手,嫁給馬栓,那就必須讓馬栓意外死掉,好給巧珍和高加林一個破鏡重圓的機會。

高加林在陝北郁郁不得志,去了上海,立刻變成受人賞識、大展宏圖的青年,做了雜志主編,成為成功人士。

劉巧珍遇到貴人得了一筆豐厚遺産,成為有錢人,開了飯店化身獨立女性。

高雙星、高明樓壞事暴露,跪在大雨中認罪,受到法律制裁得到報應。

多年後劉巧珍開大公司做起了老闆,高加林事業有成,就連劉巧玲都成了大企業主管。高雙星則被打回原形,送了快遞,最後改過自新回到陝北教書。

大家一起回到陝北,回首往事,展望未來,互相和解,躊躇滿志……

一切都離不開舊戲劇、舊小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因果報應的爛俗套路。

左右逃不過一個“大圓滿”的結局。

這一切都把原著《人生》對現實、對人性的思考和表達全部消解掉了。

正如魯迅先生在《論睜了眼看》裡所說,中國人素來不正視問題,一切導向大團圓結局,便一切問題都不存在了。

高加林的人生命運不應該僅僅是對着土地耕作一生,但他的人生突圍之路還有很多的選擇,不該是電視劇所表現出來這樣的簡單浮誇。

這樣的拍法,固然是“爽”的,但也是淺薄輕浮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平凡的世界》裡,後來孫少平去了上海,當上包工頭,發了大财,做了企業家……那這部作品還成立嗎?作品的現實性還存在嗎?

名著改編,理應是對原著的繼承和發揚。既然是改編,那自然不是逐字逐句的照搬,細節處也是改編者的創作和發揮空間,然而原著的精神内核和主旨,也應該得到尊重和體現。

試問一下《人生之路》的導演和編劇,真的認真去讀過《人生》、理解和認可這部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