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串的前言
1. 這篇文字會發布在知乎、豆瓣、B站、貼吧、微博。它唯一的受衆是讀完這部作品,仍對作者表示感謝的讀者,否則你理解起來也會非常困難。
2.由于跨平台的排版問題,精力有限我隻進行了複制粘貼,你可以選擇你舒服的渠道閱讀。 全文1.2W字,需要你有充裕的時間和耐心,以及思考。
3. 這篇文字有以下幾個意義
a) 對于絕大部分讀者來說,它會提高你對作品的理解,讓你免受噪音的幹擾。 如果你因為很愛這部作品,卻因為結局而受到傷害,它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治療你的傷痛。
b) 出于我讀到的,我相信這部作品在未來的很長時間,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它具有一定的長遠意義。
c) 對我個人來說算是讀完這部作品後給自己的一個交代,以及,與志同道合的人相處是愉快的,你可以通過我個人簡介中的聯系方式找到我。
4. 文學分析中有兩個流派,一種是文學批評,一種是作者在表達什麼。我傾向後者,作品質量的好壞于我沒有任何意義。這是這篇文字所要闡述的。
5. 雖然發布在幾個社區,但我無意于去淨化網絡環境,這不僅在于教導的困難,一個簡單的例子:
讀者A表示,這就是爛尾啊,艾倫最後還謎語人作者想不明白了是吧。
讀者B,殺了這麼多人,最後還帝國主義複興,谏山創右翼分子實錘。
讀者C,坑都沒填啊,145王、怪誕蟲,啥都沒交代啊。
随後三個人一拍即合,成了親密無間的好友,其中兩人還組成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此時你去說他們都是胡說八道沒有任何意義。
雖然這都是源自他們的無知,結果看起來也好像很荒謬滑稽,但是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非常複雜、多元。
當然有作品粉絲想去淨化,我不反對。
6. 對于作品完結時的亂象我是不驚訝的,因為絕大部分讀者,99%以上,從來都不知道這部作品在講什麼,因此我向來無意于參與社區的讨論。
我比較欣賞的一位學者曾說,《紅樓夢》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有一批偉大的讀者把它的經典意義解讀出來了。
這個經典當然是社會意義上的經典。
很遺憾我在《進擊的巨人》中沒有看到這一點。
作品在講戰争?種族矛盾?電車難題?
作者從來沒在講那些。
如果是這些年和我有過交流的讀者,那麼應該知道我一直有表達,所謂的戰争、種族矛盾、巨人之力,隻是讓作品得以進行的工具和更有趣味的調味劑。
作者在講的是這些人在怎麼走,角色走到了終點,作品就走到了結局。
理解了這句話,你才站上了閱讀這部作品的正确起跑線。
7. 用一句話簡要概括《進擊的巨人》。
這是一群孩子們,苦苦掙紮着與自己的童年創傷作鬥争的故事。
這些創傷,有些來自他們的原生家庭,有些來自他們所成長的社會環境。
他們在家庭缺失的境遇下,被無情地扔進了戰場,在戰争中被迫成長。
他們不僅要治療自己的創傷,也要去彌補給他人造成的傷痛。
理解了這段話,你會發現作品在收尾階段做的非常精彩。
8. 可以說,這部作品中,幾乎沒有一個情節,是單純的去制造一個獵奇的情節來取悅讀者。幾乎每一個小情節,都在描繪人物,是作者内心的表達。要麼反應角色的個性,要麼在反應當前角色的狀态,與他人的平行關系,等等。理解這部作品,你必須走入每個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了解作品中各式各樣的平行關系。
能力所限,這篇文字可能在角色弧線的細節上仍有出入,但方向上基本不會有問題,你可以在這個方向上有自己的解讀。
9. 作者極其擅長寫主題,漫長的旅途中從未偏離。
這部作品的核心主題是:到底什麼是自由?
次要主題包括了:
a) 殘酷與美麗
b) 無悔的選擇
c) 自私與無私
d) 學會成長
當你要去探索一個主題,一種方式是可以讓主角有一個積極的弧線,成為與之契合的英雄,另一種方式是讓主角有一個消極弧線,由他來體現主題的對立面。
非常不幸的是,艾倫是後者。
艾倫之所以是這部作品中最複雜的角色,是由于所有的主題、矛盾都在他身上交彙。
出于篇幅的限制,這裡不會讨論其他角色在收尾階段的表現,徹底探讨這部作品可能要開一門公開課。
這裡隻會探讨阿爾敏、三笠、艾倫三位。
出于三位主角這樣的交織關系,避免重疊,會把重心放在艾倫部分。
除了艾倫部分涉及到了最核心的主題,我并不會配圖。我盡量會把邏輯寫的詳細,但對原作不是十分熟悉可能理解起來仍會非常困難,需要你随時打開原作查閱,或者需要再完整仔細研讀一遍原著。另外也取決于你個人本身的閱曆、生命體驗。
10. 我個人的閱讀感受也有受到看過的一些讀者感想的啟發,名字已經忘記,但還是表示感謝。
正文
一、關于阿爾敏
了解一個角色弧線最好的出發點,是找出他的缺陷或障礙在哪裡。
導緻阿爾敏在故事收尾階段停滞不前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阿爾敏一直存在的問題。
他一直很自卑,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人,實際上艾倫也是如此,但同他們的夢想一樣,有一些非常微妙的區别,阿爾敏自卑的本質不是真的覺得自己無用,以此轉化為他要變強,而是他怕拖同伴的後腿,他并不痛苦于自己本身的無用,他一直是最後一名也不會不開心,自己存在的意義與此無關,也并不會因為自己很強赢得了勝利而感到快樂。
他在童年由于對牆外世界的好奇被視為異類,經常遭到壞孩子的欺負,他體力很差,每一次都是艾倫和三笠來幫助他,因此他産生了總是讓朋友幫助,自己卻沒有對等回饋的愧疚。這是他的善良。
但實際上,如果沒有這些幫助,阿爾敏本身并不會出現問題,他非常堅強,從來沒有屈服,他也從來沒有還手,因為他的自尊,根本不屑于和這些他看不上的人一樣。
這種因在意沒有對等的回饋,從而拖累了周圍人的心理,困擾了阿爾敏整部作品。
他要解決的,不是艾爾迪亞人與世界的種族矛盾問題,這個沒有人能解決,因為作者封死了一切的道路。唯一掌握主動權的是艾倫,後面再講。他要解決的是他自己的問題。
有些讀者對情節熟悉,可能會覺得阿爾敏在艾倫第一次變成巨人後,那次的溝通與随後的作戰計劃就戰勝了這個弱點。
這就又牽扯出了作品中的另一個問題,《進擊的巨人》有一個奇特的寫作結構。
一般作品對于人物的描繪曲線是,他起始于狀态A,經曆了某某事件,達到狀态B。是一個單相結構。
《進擊的巨人》的寫作結構是,他起始于狀态A,達到狀态B,再在A與B之間迷惘反複,最後達到A或B。是一個雙向結構。
之所以用這樣的結構,對于作品本身也是非常合理的——
這是一群孩子們,苦苦掙紮着與自己的童年創傷作鬥争的故事。
這是一群被無情扔進戰場的孩子,孩子的成長是很艱苦和迷惘的。
作品中的一些單相結構,
要麼是埃爾文、凱尼、夏迪斯、馬迦特這樣的成年人,
要麼是賈碧和法爾科這樣的孩子,他們很幸運,被已經吃過苦的上一代孩子們所拯救。
所以如果是敏感的讀者,會察覺到角色經常會倒退。以萊納為例:
萊納經曆了家庭、過往努力的個人價值和自尊、未來拯救人類夢想的三重幻想破滅,又意識到自己不僅沒有拯救世界,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想成為英雄的私心,從而成為了摧毀他朋友故鄉和家庭的惡魔,這種個人存在意義上的迷失和負罪感讓他選擇了死亡。
但是機緣巧合,他又被法爾科意外的喚醒。
他意識到還有這些孩子們,他個人的人生已經是悲劇,但是還必須要去拯救這些孩子。
這裡仿佛看到萊納從深淵中爬了出來,黑暗中有了一絲光明。
但是随後與艾倫坐談的那一幕,讓他直面了他犯下罪惡的受害者,那種巨大的負罪感再次吞噬了他的内心,他開始倒退,黑暗再次侵蝕,他再次想要消失、想要死亡。
我想說的是,《進擊的巨人》對于人物的描繪是非常人性化的,作者對于人性的洞察也是非常入微的,在整個收尾階段都保持的非常卓越。
人生并不是打遊戲,你打過了一個關卡,在存檔裡永遠給你一個标記。有時候人生中的困難并不是你在内心深處真正的克服了它,你可能是通過第三方的外力得到的解決,也可能是你的注意力得到了轉移繞過了它,還可能是這隻是一個小挫折,真正的困難還沒有降臨。
除了阿爾敏,三笠角色的弧線也是如此。
阿爾敏的問題就在于,他不想拖累别人的個性一直沒有變,隻是之前面對的困難每當他一振作起來,就得到了解決。但是這一次大家托付給他的擔子太重太難,超過了他的能力,這一次他無法解決。
所以在他得知是自己代替了埃爾文之後,就一直痛苦迷惘于,自己何德何能能取代埃爾文。作品收尾階段要處理的内容在此處就埋下了伏筆。
從弗洛克的話語中可以得知,所有人都認為應該得救的是埃爾文,這個結果隻是艾倫和利威爾的私心,是他們為了私心置大義于不顧。
從阿爾敏自身的角度,除了周圍環境和自身責任賦予的壓力,還有一點來于内心,埃爾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他導師的角色,阿爾敏的經典名言,什麼都無法抛開的人,就什麼都無法改變。是源自巨木之森中埃爾文的決意,他被埃爾文的決心所震懾,有感而發。
韓吉同樣被艾爾迪亞所面臨的問題壓垮,我必須再次強調,不是他們自己太脆弱,韓吉和阿爾敏都是為了他人能奉獻自己生命的勇者,但是他們的身份、所處的位置,肩負了調查兵團和整個艾爾迪亞的未來,他們的責任感讓他們把現在糟糕的現狀歸結到了自己的能力有限,是自己能力不足才導緻這一切。即使是沒有人能改變這一切。
韓吉最後還在給艾倫道歉,是自己的無能為力把艾倫逼到了這一步。
另外一個讓阿爾敏停在原地的問題就是,他和艾倫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他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這種情感讓他永遠把艾倫的行為往一個更好的方向去看待,即使他有了懷疑,他也永遠願意去相信艾倫。
這和三笠看待艾倫的方式是一樣的。
直到艾倫發動地鳴,他都不原意相信艾倫是要毀滅全世界,他不是沒有意識到,而是不願意。
直到發動了地鳴,他都要繼續堅持他還沒和艾倫談過,他相信隻要他們坐下來溝通,艾倫就願意停下來。
最後能讓阿爾敏決意的,是艾倫的決意。
阻止我的唯一方法,就是殺死我。
如果不是艾倫如此決絕,那麼阿爾敏的停滞還要再次延長。
這都是因為他們太愛艾倫。
阿爾敏角色上的兩大主題是夢想與愛情。
夢想的部分,和艾倫的自由平行。
放到艾倫部分。
愛情的部分,阿爾敏和阿妮與艾倫和三笠平行。
放到三笠的部分。
二、關于三笠
三笠的弧線難以被讀者注意,是因為三笠發展的太快。
在故事初期,家庭破碎的那一天,她就走完了艾倫到90話才走完的路。
從那一天起,她就認識到了這部作品的主題之一,殘酷與美麗。
她認識到了世界的殘酷,這個世界就是個大食物鍊,強者可以剝奪弱者,這種悲劇時刻都在發生。
她認識到了世界的美麗,在如此殘酷的世界裡,也有人原意和她建立聯結。
她接受了殘酷,才可以在白夜中放棄阿爾敏。
艾倫無法接受殘酷,所以他毀滅了世界。
此處在艾倫部分解釋。
作品中三笠和艾倫的愛情是一場悲劇,作品在描繪的是,他們是如此的愛對方,但是為何沒有走到一起。
這是雙方共同造成的悲劇。
三笠的問題在于,她是如此的愛艾倫,但是卻無法表達。她太害羞了,無法在直面艾倫時表達自己的情感。
而艾倫的問題在于,自那一天開始,他的腦袋裡就隻有仇恨,家庭缺失在戰場中學習的他,成長過于緩慢,他不懂得什麼是愛情,直到他問了吉克。知道真相後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對三笠的特殊情感,但是自己已經時日無多,同時他也恨自己,他隻想讓他人遠離自己。
三笠艾倫和阿爾敏阿妮的平行在于:
三笠和阿爾敏都是對對方有依賴的,而艾倫和阿妮都是相對獨立的。
同樣有依賴性的阿爾敏主動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而三笠做不到。
同樣有依賴性的阿爾敏也可以獨立,他的依賴是适度的,他可以離開阿妮讓阿妮好好照顧自己。
而三笠的依賴性是過度的,導緻她無法獨立,她無法離開艾倫,她必須時刻在艾倫身邊才能有安全感。她個人本身已經被艾倫所定義。
或者換句話說,她無法離開艾倫生活,她的一切都是為了艾倫。
另外,阿爾敏和阿妮是互相尊重與理解的。
他可以尊重阿妮不想戰鬥的決定,阿妮尊重他的決意可以離自己而去,即使這一去可能是永别。
三笠和艾倫是互相不考慮對方感受的,他們也無法互相理解。
三笠永遠是強制性單方面的要保護艾倫,不考慮艾倫的感受。而艾倫也一樣,最後他發動地鳴單方面強制保護大家的行為。
他生命的最後,懂得什麼是愛情了,仍然要推開三笠,他當然是好心,但是他依然沒有考慮三笠的感受,隻是基于自身,因為他已時日無多。
愛情是一個雙向關系,他們沒有尊重彼此的選擇。
同樣獨立的阿妮能懂得并接受了阿爾敏的情感,但是艾倫無論懂不懂得,他永遠在推開三笠。
總之,三笠和艾倫共同造成了這一場愛情悲劇。
就成長來說,三笠其實曾經獨立過,和阿爾敏一樣,就是還在訓練兵時期,同樣第一次與巨人作戰時。
她得知了艾倫的死訊,悲痛中她想要死亡,但是她意識到如果她死了,那麼就連艾倫的記憶也都遺忘了,她必須好好活下來。
在這裡,她已經證明了她可以獨立,她可以同時愛艾倫而自身又不被對方所定義。
但是很快,她又看到了他,她本來已經接受了艾倫的死亡,然而,這種意外的失而複得的奇迹,讓她倒退,再也無法離開艾倫。
三笠前90話的弧線就到這裡,她的成長伴随着艾倫,但遠遠走在艾倫前面,她的狀态趨向穩定,隻能在遠處等待艾倫,等待艾倫走過了整整90話才再次出發。
她産生變化的開端是她意識到了一件事,她總是在用個人的幻想去美化艾倫的行為,一直在看艾倫最好的那一面,她覺得艾倫很善良,當然艾倫确實有這一面,但是她無法看見艾倫善良的背後也有一種殘暴。她無法接受自己所看到的,不斷的試圖欺騙自己。
露易絲是讓三笠轉變的契機之一,因為露易絲是一面鏡子,出于崇拜,她永遠看到并相信自己所感受到的,三笠最好的那一面,對她說着在三笠看來不知所雲的話。
三笠在露易絲身上看到了自己。
三笠開始接受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實,接受了艾倫不好的那一面。但是她仍然愛他,這種愛是無條件的,她無法殺死艾倫,她想把他帶回來,她們遠走高飛,回到她們的家。
艾倫的生死是三笠的底線,阿妮三番五次對三笠的底線進行挑戰。
三笠懷疑自己,是不是當初自己直面了真心,就能改變這一切。
答案是不能,三笠這場悠長的夢,終于徹底破滅了。
她對艾倫做出了決定,
她直面了自己對于艾倫的情感,親吻了他;
她拒絕了艾倫讓她忘記的傾告,仍然把圍巾戴在身上。
這是她基于個人意志的選擇。
選擇,然後接受。
三笠和艾倫的愛情是一場悲劇,
她那麼愛他,最後也沒能在生前給他一個擁抱;
他那麼愛她,與她最後的交談卻是冷酷無情的言語。
最後拯救世界的,不是一場宿命,而是三笠的選擇。
她做出了選擇,并接受了一切的結果。
她是自由的。
三笠是這部作品中最讓我感到悲傷的角色,她沒有做錯過任何事,卻不得不承受這個世界不斷抛給她的殘酷。
所幸結果是好的。
她沒有忘記艾倫,也再次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她得到了自由與幸福,我為三笠感到高興。
作品曾通過利威爾的口中傳遞過作品的主題之一,無悔的選擇。
沒有人知道結果會怎樣,但是你還是必須要做出選擇,你隻能努力去做出一個不會留下遺憾的選擇。
在作品的收尾階段,每個人都做出了選擇,沒有人知道阻止艾倫後帕島的命運會是如何,但是他們相信自己的信念,這份信念告訴自己,他們必須去阻止艾倫。
他們都是自由的。
這部作品中唯一一個沒有獲得自由的主要角色,是艾倫。
他無法去做選擇,因為他不能接受選擇後帶來的痛苦,如果結果是殘酷的,他就會後悔自責。佩特拉等人的犧牲讓他後悔不已。
他無法接受選擇後的殘酷,他隻能接受積極的那一面。所以最後他相信了記憶,把選擇權交給了别人,調查兵團,以及三笠。
一旦結果是殘酷的,他就會把問題歸結為,是我選擇錯了,比如我不該相信同伴,下次我還是相信自己。
但是事實上,也沒有人知道是不是你選擇了自己就是對的。
世界的殘酷在于,可能兩個選擇都是錯的。
實際上利威爾說的非常清楚,沒有人知道選擇的結果。
根本沒有人也不會有人知道哪種選擇是正确的,重點在于,基于你的本心做出選擇後,無論結果是什麼,你都必須去學會接受這個結果。
利威爾的選擇造成過無數次的犧牲,他同樣悲傷難過,但是他仍然堅強的在走下去。
作品并不是宿命論,艾倫的悲劇不是宿命的悲劇,是他無法選擇無法接受的悲劇。
未來是未知的, 他放棄了未知的不确定性,選擇了已知的記憶。
是艾倫對選擇的恐懼讓他放棄了選擇的權利,讓他跟從記憶的指引,讓他交出了選擇權,讓他跟從了三笠的選擇。
再次回到三笠,拯救世界的,不是宿命,是三笠的選擇。
三、關于艾倫
艾倫的成長描寫是作品中最詳盡的,分為了多個階段。
他的生命大體由以下節點分割:
阿爾敏與他分享夢想845年破牆第一次巨人讨伐地下洞穴看海季代彌來訪夕陽告白前往馬萊薩沙死亡結局
在這些節點中,每個節點他的世界觀都有巨大或些微的變化,其中地下洞穴是一個成長節點,是他唯一一次積極成長、蛻變。
在探讨他的負面時,我不得不提到他擁有一些非常美好的品質,這些美好的品質從作品初期一直到結局都存在在他的身上。
他非常關心他人,不論是親人還是同伴
他很明事理,事件過後并沒有去責怪漢尼斯沒有救自己的媽媽,沒有亂發過脾氣。
他有很強的責任感或擔當
他擁有的正義感
……
艾倫和阿爾敏同樣,覺得自己是很沒用的人。微妙的區别在于,阿爾敏很年幼的時候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對自己沒用的認識很明确,他的沒用是不想對别人沒用,拖累别人。
而艾倫卻自幼一直有一種英雄般天命之子一樣的幻想,與壞孩子打架,他狐假虎威卻不自知。他隻是被父親賦予了使命和巨人之力,卻誤認為自己是特别的,人類的使命落在自己肩膀上,大家救我而犧牲也是沒有辦法的。
他認為自己是特别的,還包括他認為自己知道了牆外的世界,而周圍的人都是蠢貨,是無知的縮在籠子裡的家畜。
因此他的沒用,雖然也有些微的不想讓三笠總是保護自己,怕拖累,但主要是不想對自己沒用,他的心理發展過程讓他無法接受自己的不特别,無法讓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這是他的核心。
實際上阿爾敏早就告訴過他,那些壞孩子跑是因為看見了三笠。
他聽不見。
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地下洞穴全部破滅。
他從羅德得知了,之所以能變巨人是吃掉了父親,并且是父親奪走了弗麗達的始祖之力,這才是導緻人類大面積死亡的元兇。
他意識到自己不是特别的,打從一開始就不是人類的希望,以及父親的罪孽讓他感受到了深深的罪惡感,因此他想到了死亡,但他還是想到至少死了還能對人類有意義,自己的生命還能有價值。
實際上,如果說三笠在第一次失去艾倫時的成長,是一個不夠堅實的成長,那麼艾倫此刻得到的成長,非常堅實。
他的上述缺點基本沒有複現過。
艾倫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他唯一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陷是,
艾倫一直在用一個天真或者說美麗的眼光,在看世界。
以及就此衍生的,他不能接受這個世界的殘酷,他隻能被動的承受。
如剛剛訓練畢業他就覺得能剿滅超大巨以及所有的巨人。以及巨木之森一戰的選擇。
之所以是這樣,是源自他的家庭。
他是作品中唯一一個在充滿了無條件的愛,被保護的非常幸福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根本沒見過世界的殘酷,
因此他沒有任何的危機感,而其他角色都是在愛的缺失的環境中長大,殘酷對于他們已經是習慣。
因此他才用了90話的篇幅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殘酷,然而到作品的結局他都無法接受。
認識到殘酷是通過地下室,以及與希斯特利亞接觸得到的記憶,把他一切的天真都摧毀了。
此後在時間線上,作者用季代彌來訪、夕陽、島上的惡魔、地鳴等幾個章節詳細描繪了艾倫從美麗到殘酷的轉變。
由于看到了未來的記憶,他屠殺了人類,以及是他自己改變了戴娜的朝向,他知道這些都是真實的即将發生的。這與他那些美好的品質完全是兩個極端的沖突,因此他再次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他必須讓自己有意義,無論是活着還是死去,原因就在于他的經典名言,我誕生于這個世界。
存在意義的缺失讓他迷惘,這就是為什麼他會去問三笠,“對你來說,我是什麼人”,他不是在尋求告白,而是在尋求安慰,他不知道自己做出了這樣的惡行,這樣的人為什麼會被三笠所關愛,三笠為什麼會對自己這樣的人這麼好,自己有哪一點值得被愛,他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
三笠說是家人,才讓他從深淵中爬出來,找到了意義。
或者說,是終于找到了借口。
對的,我是為了保護家人才這麼做的,為了保護故鄉,我沒有辦法。
此後他就不斷地重複這一點,無論是在地鳴的廣播還是自己内心的彷徨。
然而,這并不是他的真實意圖。
他隻是不斷用“家人”來欺騙自己,他試圖用保護家人,我的同伴比世界上所有無關的人都重要,我是不得不如此;如果你們要奪走我的自由,我就會率先奪走你們的自由,這樣聽起來的絕對正義來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充滿正當性。
他不想承認以及面對自己的真實目的,他美好品質的那一面會對他進行譴責,他會崩潰。
他要分裂了。
他在逃避自己。
是的,他和萊納是一樣的。
但是,他沒有分裂。
因為,
逃避與譴責的彷徨中,他把自己封閉了,沒有情感的人是最強大的人。
隻要他把自我封閉了,就沒有人能看見他難堪的那一面,就沒有人能知道他的真實目的。
包括他自己,也看不見了,所以他不再彷徨了。
他無懈可擊。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90話後的外在的艾倫。
他本以為自己沒有情感了,但是薩沙的死還是讓他崩潰。
是的,無論他真實的目的有多麼不可告人,他做了多麼邪惡的行為,他都無比的愛他的同伴,這是真的。
唯一一個在封閉後,讓他坦然了真實目的的是萊納,因為萊納和他是一樣的,透過萊納他看到了自己。

決意要死的萊納才袒露了心聲,他不是為了拯救世界,隻是為了自己。
艾倫看到這一幕說道,我和你果然是一樣的。
他跪下向拉姆吉忏悔的那一刻和萊納對他下跪也是一樣的。
艾倫吐露心聲的那一刻也是在他的臨終之際,他是為了自己。
艾倫的經典台詞——

這段話聽起來讓人很産生動力,比如法爾科。
然而,這段話的真實意思是:
一般人是不想死的,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有意義,隻想好好活着,所以大家是被逼迫着被推進了戰場。
但是艾倫不一樣,因為他在生活中已經沒有了意義,之所以持續前進。是他隻能在地獄中繼續尋找意義。
那麼為什麼艾倫的生活不再有意義了呢?
隻有一個原因——
他的夢想破滅了。


因為這個世界,和阿爾敏的書裡看到的世界不一樣……
這就是艾倫要毀滅世界的原因。
就是這麼簡單。
實際上這也是從古至今幾乎每個人成長中必定會遇到的問題。
個人與世界,内在與外在的巨大割裂。
有很多偉大的作家都對此有描繪,比如《紅樓夢》。
艾倫可以說是最極端的那一個。
他和阿爾敏的夢想是有差别的。

阿爾敏說的大海,實際上是好奇心,是對所有未知事物的向往。
但艾倫并沒有這些,他聽到阿爾敏說那些火焰的水、結冰的大地時,并沒有向往,他在臨終之際真正看到了火焰的水,但他也很平靜。
真正令他着迷的是阿爾敏的眼神,他發現以及羨慕的是,阿爾敏是一個有夢想的人,而自己一直以來一直無所事事,艾倫覺得阿爾敏是特别的人,他自己是一個找不到意義的人。
艾倫從阿爾敏那裡得到了這個夢想。
于是他也開始有一種欺騙性質的,向往大海。他希望自己有一個夢想。
但我們知道,當他真正看到大海時,他也很平靜……
我必須更進一步說明的是,這不僅僅是一個夢想,對艾倫來說這不是可有可無。

艾倫的生活一直很無聊,每天都很平凡沒有特别的事發生,他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阿爾敏給他的,是他的生活有了意義。
艾倫打從出生起,他的視線就被一面面牆壁所阻擋,阿爾敏所說的火焰的水、結冰的大地,他隻聽到了文字性的描述,他無法想象這是怎樣的光景,所以艾倫把牆外的世界當做了一個非常夢幻的存在。




艾倫要看的不是大海、火焰的水、結冰的大地,他也并不想去探索什麼世界。他要的是一個他夢想中的如夢如幻的風景,和他一直無聊的生活不一樣。
他現在看到了,在地鳴的發動下,眼前的牆壁、 文明 、森林,所有煩人的礙眼的全部都消失了,隻有一望無垠的地平線。雲霧缭繞,仿佛仙境,這就是艾倫想要的。
這個仙境般的風景此刻與他的罪孽交織在一起,極為諷刺。
這就是為什麼當艾倫知道牆外還有人活着,普通人、讀者都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但是艾倫卻無比的失望。
那個夢幻的地方是假的,
和他現在生活的地方是一樣的,
他的夢想破滅了,
他生活的意義消失了,
如他一如既往地無法接受殘酷,他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他必須毀了這個世界,創造一片新天地。
隻有在這個地獄中,他才能找到意義。
這個意義,就是如此的瘋狂。
阿爾敏問他,為什麼?

他有些迷茫:
“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就隻是…很想那麼做…”
他之所以茫然,
是因為沒有為什麼,
因為這就是艾倫的自由,
從來沒有為什麼。
我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就是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就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
這根本不需要什麼為什麼。
格裡沙的話語和艾倫是平行的,他無法理解,并錯會了父親的本意。
格裡沙抱着剛出生的艾倫說,“你是自由的”。
格裡沙之所以說這樣的話,是因為他經曆過收容區的殘酷,他知道現在和卡露拉、和艾倫這樣平凡的生活中有意義,他能看到幸福,以及幸福的可貴,艾倫不必再向他自己幼年時遭受那種屈辱,即使這裡同樣有着牆壁,但是我們還是可以不受壓迫、自在的生活。他享受這樣的幸福,因而他放棄了克魯格所托付的夢想。
他對過去悔過,讓艾倫自由的成長,試圖不去重蹈吉克的覆轍。
艾倫成長在這樣一個幸福的環境,但是他無法理解這樣平凡的生活就是可貴的。
格裡沙的“自由”與卡露拉的話語也是平行的。


“一定要特别不行嗎?非得得到别人的認可不可嗎?我就不這麼認為。至少這個孩子…就算不偉大也無所謂…沒有比别人更優秀也沒關系…因為…你看看他。他是這麼可愛。所以我覺得這孩子已經很偉大了。因為他…誕生于這個世界。”
格裡沙和卡露拉都在訴說的是,夢想不是必須的,平凡的生活中也有寶貴的意義。
但是艾倫無法理解父母的心意。
父母和親人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艾倫不必去懷疑為什麼三笠會愛他這樣糟糕的人。
因為三笠是他的親人,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
作品似乎在傳遞,即使是犯下如此罪行的惡魔,也是可以被愛的,你可以被愛,不是因為你有什麼特别,而是因為你誕生在這個世界。
遺憾的是艾倫到最後也無法理解。
艾倫是一個無法成長的孩子,他無法接受和他夢想中不一樣的世界。
他不想成長了,
他不能接受現實了,
他也不能接受自己所犯下的罪惡了,
他隻想回到孩童時的夢境中,
他睡着了,
這就是為什麼他在地鳴發動後回到了孩童時的模樣。
這也是他為什麼繼承了克魯格的名字。

艾倫和克魯格一樣,也是那個從櫥窗的縫隙去看這個世界的孩子。
他恐懼、脆弱。
弗麗達說道,“相對于那股巨大的力量,人們太過于脆弱了…要是始祖的力量再度落入弱者的手上,世界将會再次變成地獄。”

艾倫,就是那個弱者。
他和他童年時殺死的強盜是一樣的,他們并不是本身的強大,強盜們強大的隻是擁有了武器,面對三笠母親手無寸鐵卻勇敢保護孩子的行為,懦弱的心理失控才殺死了她的母親,造成了過度的暴行。
艾倫,實際無比的脆弱。
因為脆弱,他才封閉自己,僞裝出一副冷酷無情的樣子。
他永遠做着他不能接受的選擇。
他選擇了屠殺,但無法接受沉睡了;
他選擇遠離同伴,但生命的最後說很想和大家在一起。
他一直追尋自由,但從未理解并接近過自由。
實際上,作品中最接近艾倫自由思想的,就是坐标。
在道裡,他擁有無窮的力量,無盡的時間,無垠的空間。
沒有任何限制。

艾倫擁有了坐标。
但是,艾倫迷失了。他根本無法控制。
艾倫還提到,無知是距離自由最遙遠的距離。但是從坐标傳遞來的記憶他也根本無法處理。
作品在122話中,通過尤彌爾也有類似的傳遞。

身為奴隸的尤彌爾唯一一次被告知,“你自由了”。
随後她被扔進了森林,她離開了殘酷的社會,進入了一個沒有任何限制的世界,然而在沒有規則制約的環境中,她不斷遭到更殘酷的追殺傷害。
艾倫是一個反主題的悲情主角。
作品主題上的自由,通過格裡沙、卡露拉、阿爾敏三個人來展現。
阿爾敏是那個擁有自由的人,從夢想到愛情,都在與艾倫做平行對照。
阿爾敏的自由和卡露拉是一樣的。
自由并不是一個特别的東西。
自由存在于你的每一次呼吸,是一種生活上的自在。
它存在于你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幸福的瞬間中。
吉克看到的都是沙子,阿爾敏撿起了那片落葉。
艾倫看到的是荒蕪的大地,阿爾敏撿起了那個海螺。

作者在訪談中也有談到:“連載完結後可以自由了,想單手拿着one cup(很廉價的一種酒),走在不怎麼繁華的街上。我認為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作品也似乎在傳遞,殘酷是生命中注定的經曆,每個人都必須學會接受,學會成長,同時每個人都有發現美麗的眼睛。
生活就是一段不斷去調和殘酷與美麗的旅程。
艾倫無法調和殘酷與美麗的矛盾,他永遠無法接受殘酷的那一面,因此他被困住了,他無法獲得自由。
他和吉克兩兄弟是對生命理解的兩個極端,吉克永遠隻能看到殘酷的一面,艾倫永遠無法接受殘酷的那一面。

自由之翼也傳達了這個主題,調查兵團的徽記由黑翼與白翼組成。翅膀原本是白色的,是那些一批又一批犧牲了的同伴的鮮血将它染成了黑色。犧牲是注定的,前方注定是殘酷的,但是他們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調查兵團沒有抛棄過往,他們接受了現實,他們想賦予死者意義,于是黑翼與白翼一起前行。
艾倫無法理解這些,
他也不懂得阿爾敏,他在最後仍迷茫的看着阿爾敏的眼神。當然阿爾敏也無法理解艾倫。
作品最後刻畫了艾倫相對難堪的一面。
作者說,他還是喜歡艾倫這樣難堪的一面。我讀到的,是作者對艾倫的一種憐愛與疼惜。
艾倫不必去僞裝自己的,他可以把真心訴說給三笠。三笠不會覺得他醜陋,隻會安慰她,抱着他和他一起哭泣。
因為她是他的家人,她無條件的愛着他。
艾倫的悲劇是人生上的終極悲劇。
他出生就擁有一切,但最後卻奔向了失去所有。
作品最終話的标題是,朝着那座山丘上的樹。
樹,是生命的象征。它比人的生命更長久,往往作為一種陪伴、時間的記錄。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棵樹,也見證了阿爾敏、三笠、艾倫的生命與交織,這一路以來的旅程。
其實,樹,就是道。
作品在第一話以樹為開端,以樹收尾。
整部作品的閱讀,似乎就是在道中的旅程。
也許這超過了作者的原意,但在文本中的這段感受,讓我感到很美麗與感動。
作者說畫出了沒有妥協的一話,無法确定他沒有妥協的是什麼,也許是艾倫的真心?沒有妥協的可能是這份真心可能對讀者造成傷害?畢竟艾倫的真心是在最後一話揭曉。
作者說完成原稿時,真心覺得這能夠讓大家高興。
我讀完了,寫這篇文字也是這些年的追随,給自己的一個交代,是不是高興我也不好說,很複雜。就感到,能遇到這部作品很幸運,好像這輩子也看不到這麼好的作品了的感覺。很滿足,這場旅行,很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