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在《鋸屑與馬戲團》(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擁有他自己的流浪劇團;小津安二郎則兩度拍攝《浮草物語》(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ing Weeds, 1959);接着,安哲羅普洛斯拍出了那部名為《流浪藝人》(The Traveling Players, 1975)的電影。而在費裡尼的首部電影處女作《歌舞小集》(Variety Lights, 1950)中,他的處理方式更接近于《浮草》:二者都圍繞着一位馬戲團領頭人展開,他與身邊人展開了一種萬花筒般的愛情關系,但最終,這一切又都歸于一列火車上與舊日伴侶的相遇場景。
在這部作品中,費裡尼在攝影、調度與導演各方面皆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光線像散點一般灑落各處,角色則在前景與背景之間浮動穿梭,展開各類生動的表演。這種結構完全與伯格曼的電影風格相對立。費裡尼所營造的布景是一種神秘的空間,不強調對角色的清晰塑造,動作層出不窮地爆發出來,而真正的天才之筆在于——最終他抽離出電影的主要寓言意蘊。
2025.5.15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14
這其實是一個類似于《公民凱恩》(1941)的童話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許過于神聖的位置,以至于被當作電影藝術的巅峰來代表。穆爾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處于無聲電影時代的尾聲,也是他在美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這裡我大緻理解了 ...
2025.5.13
這是穆爾瑙拍攝的第十部電影,同時也是在穆爾瑙的作品中獲得主要批評界共識的一部。但我認為,如果沒有那段使用表現主義技法的結尾場景——在樓梯上投下陰影并殺死艾倫的畫面——那麼《諾斯費拉圖》(1922)很可能會淪為穆爾瑙電影生涯中的一部平 ...
2025.5.14
攝影機動了,但從未以如此生動而美麗的方式動過。穆爾瑙的首次攝影機運動始于《幻影》(1922),其中坍塌的城堡也對應了本片中倒塌的建築,但《幻影》更進一步,比如追逐的影子。《最後一笑》(1924)中的影子延續了穆爾瑙一貫的表現主義實踐 ...
2025.5.9
關于《榮光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r, 2015),對我而言,它可能是阿彼察邦風格中節奏與叙事最為契合的一部,或者換個不那麼好聽的說法——這部電影的故事太輕了,輕到阿彼察邦可以輕松駕馭,從而營造出一種和諧。我能 ...
2025.5.9
“手”是貫穿始終的母題,同時也是一個枯萎的母題。它出現在第一幕——那是一個親密而動人的鏡頭,燈光處理得極其細膩。在接下來的叙事中,手逐漸退居邊緣,成為特呂弗令人困惑的攝影語言的一部分,從鏡頭的搖移到最終落在手上的定格,它呈現出人類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