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在《鋸屑與馬戲團》(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擁有他自己的流浪劇團;小津安二郎則兩度拍攝《浮草物語》(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ing Weeds, 1959);接着,安哲羅普洛斯拍出了那部名為《流浪藝人》(The Traveling Players, 1975)的電影。而在費裡尼的首部電影處女作《歌舞小集》(Variety Lights, 1950)中,他的處理方式更接近于《浮草》:二者都圍繞着一位馬戲團領頭人展開,他與身邊人展開了一種萬花筒般的愛情關系,但最終,這一切又都歸于一列火車上與舊日伴侶的相遇場景。

在這部作品中,費裡尼在攝影、調度與導演各方面皆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光線像散點一般灑落各處,角色則在前景與背景之間浮動穿梭,展開各類生動的表演。這種結構完全與伯格曼的電影風格相對立。費裡尼所營造的布景是一種神秘的空間,不強調對角色的清晰塑造,動作層出不窮地爆發出來,而真正的天才之筆在于——最終他抽離出電影的主要寓言意蘊。